一个人发出声音,想红、不知检点、胡说八道。失去工作、众叛亲离、荡妇羞辱、人格毁灭。十个人发出声音,森林里有一棵大树倒下,被听见了。一千人发出声音,共振鸣响,让全世界都听见。

愿你我,成为那些有力量的声音之一。

文|女人迷外编 Sersha Lei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这一次,让我们试着感同身受。”——38 号树洞

2021 年 3 月 26 日,“38 号树洞:性骚/性侵真人故事信件展览”正式开张,至今观展人次已破千。艺人郑家纯和作家胡淑雯、媒体工作者房慧真合作,找来专业策展团队,打造能安放幸存者心声的树洞。

将时间轴拉回 2021 年 1 月,郑家纯指认翁立友在尾牙上对其性骚扰一事,于媒体或网路都闹得沸沸扬扬。有人看戏,有人猎巫,有人嘲讽女性主义,也有人表达同理与支持。

在翁立友的记者会上,郑家纯现身,不发一语,安静地拿手机直播。没有叫嚣,没有剑拔弩张,但迟迟等不到同对方对话的机会。当下或事后,许多指责向郑家纯袭来,说她作秀的、说她闹场的,种种让人看见,幸存者欲发声之艰困。

于是,郑家纯展开“性骚/性侵真人故事募集计画”。由幸存者们,以手写或打字方式,诉说亲身经历的性骚/性侵故事,再寄到实体信箱。

 

同场加映:性别观察|鸡排妹郑家纯性骚事件:我们可以展开行动,拒绝成为沈默的共犯


展览现场实拍。图片|作者提供

38 号树洞的起心动念,一开始就很坦然——不收门票、不求志工、不接受捐款,也不和任何政治人物或团体组织合作。从一个发声者向外扩散,如果你有需要也愿意,可以提笔写下经验,会有人前来驻足,聆听你的故事。

开展前,郑家纯说:“开展后会出现比我更有攻击力的战士,产生更多的对立与争议,但唯有检讨被害者的声音消失,才有和平的可能。”一场以幸存者心声为主的展览,必然可能有争议,这不是第一次幸存者一起发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展览现场实拍。图片|作者提供

“不舒服”的展览现场:盼阳光照进暗角,迎来希望

一日下午,我实际走访了“38 号树洞”。

里头乘载着大大小小的经验,有陌生人的恶意,有熟人的妄为。字句读来沉重,幸存者没有说、不知道怎么说、来不及说。想像他们可能是付出很大的力气,才有办法把故事写下来。

每个小小的圆孔里,都埋有受伤的人。可能尚未复原,依然负重前行,但试图以书写自愈。


展览现场实拍。图片|作者提供

一个人发出声音,想红、不知检点、胡说八道。失去工作、众叛亲离、荡妇羞辱、人格毁灭。
十个人发出声音,森林里有一棵大树倒下,被听见了。
一千人发出声音,共振鸣响,让全世界都听见。

耳边传来轰隆声,又深又远。在展场或蹲或站,有时候看不清树洞里头的字。不知道是策展的有意为之或巧合,那感觉很像是,当遭侵扰者在面对社会时,声音常被模糊消融,需要费力探身,才看得到一点点光。

郑家纯:“让阳光照进暗角,聚集起来将迎来希望的能量。”

38 号树洞里,有上百个故事,要我们去感同身受,共鸣共振。于是,伤痕有治愈的机会,言语有倾诉的可能。但这只是正视性骚/性侵的第一步,后方仍有许多没被接住的幸存者、没能说出口的话,我们永远需要一个更积极、更友善的社会,来回应这些,仍身处暗角的人。

这一次,我想好好为自己说话

让幸存者为自己发声,不只是拿回话语权(discourse),也能选择要如何爬梳、面对与观看自己的受害经验。林奕含在 2017 接受专访时,这么说过:“大家都看到统计数字,所以我不想谈结构,大家都忘了,那是一个一个人。”

延伸阅读:我的痛苦不能和解 专访林奕含:“已经插入的,不会被抽出来”

幸存故事太多,以亲笔信作为媒介的展览,也引起疑虑。例如,一封最初被认为来自南投县旭光高中性侵案幸存者的手写信,经非营利组织“iWIN 网路内容防护机构”向女学生求证后,澄清其并无投稿。

也有人探问,幸存者将遭遇说出来,然后呢?“只是说出来”的展览本身,真能为幸存者带来帮助吗?

这一题,或许只有提笔写下故事的人能够回答。幸存者想不想说、要如何说、向谁说,原谅或和解,都必须出于当事人的意志,因为每个人遭遇的处境、受伤的程度,尽管脉络相似,但却不完全相同。


展览现场实拍。图片|作者提供

郑家纯:“我不愿呼吁受害者要勇敢,我希望加害者有勇气认错和道歉。”

遭性骚或性侵的人想要站出来,所须担负的成本往往很高,从这次郑家纯事件、上述新闻事件,以及国内外实例,皆可见得。

在台湾,性暴力幸存者众,但时常伴随话题热度而起、话题冷却而终。过去长期为幸存者发声与提供支援的组织,也常受困于此,试图在少人闻问的境况下,持续努力。这次,郑家纯因性骚事件受到关注后,以此为契机,扩大这些事被看见的可能。

一场展览,也是一次示范。任何一位幸存者,都有能力延续讨论,让真实持续现身。

推荐阅读:“只要对着树洞说出你的秘密,他都会听”《38 号树洞》:希望为每一件悲伤的事,带来微光


展览现场实拍。图片|作者提供

台湾 #MeToo 现在进行式

#MeToo 运动,可追溯至 2017 年 10 月的哈维・温斯坦 (Harvey Weinstein) 事件。“#MeToo”hashtag 在社群媒体延烧发酵,让过去隐身于幽暗角落的议题,逐渐拨云见日,能被些许微光照入。

这股风潮,也从欧美吹到亚洲。虽然相较于前者,后者略显冷清,但哪怕只激起少少涟漪,也好过一片静默。如日本记者伊藤诗织的沉痛告白、韩国诗人崔泳美的勇于指认,亦或是 2019 香港“反逃犯条例修订(俗称反送中)运动”期间,由平等机会妇女联席带领,抗议警方的性暴力行径。

而在台湾,2017 年 4 月,女作家林奕含自缢逝世,留下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带动大众对“权势性侵”的大量讨论;2018 年 3 月 9 日,女体操选手对教练提出性侵控诉,被视为台湾 #MeToo 开端。

#MeToo 的意义,是指认真实,是捍卫所求,表达我们有力量拾起,亦有能量聚集。

与 38 号树洞的起心动念很相像,透过书写与言说,重新正视过往伤痛,明白错误从不在己,需要检讨的是加害者与社会本身,而很多人有着类似经验,愿意陪伴同行,你并不孤单。


展览现场实拍。图片|作者提供

文|女人迷外编 Sersha 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