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想的跟我想的不一样!”你曾经听过这种指控吗?其实我们每个个体都不同,想得不一样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只要用对方法,不一样的我们,还是可以成为很棒的朋友或情人。

为什么我的期待和你的期待不一样?为什么我的欲望和你的欲望不同?这真是个愚蠢的问题。

我的期待和欲望与你的期待和欲望不同,是因为你和我不同。性格、气质、兴趣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同,所学和经历也不同。我们的不同是理所当然的;相反地,如果我们有相似之处,那就很神奇了。

但我们通常还是希望别人能和我一样,希望别人跟我一样行动。这种一开始的期待就是说不过去的。

如果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立场差异”进行详细分析。我的立场和你的立场不同;我的情况和你的情况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从一开始就会有一些裂痕。

但是如果将各自的情感掺入到裂痕中,彼此的差异就会扩大,最终就会成为巨大的矛盾。这时候就会经常听到“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或“你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你不了解我!”

在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立场上的差异,这里我要举几个例子。我经历最多立场差异的状况之一,就是和朋友见面时花费的时间概念。怎么说呢?


图片|Photo by alexandra lammerink on Unsplash

假设跟好朋友约出去玩,因为很久没见了,朋友期待我们可以玩一整天,但我的立场不同,因为我是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的,所以最多只能给朋友三小时左右。当知道这件事的一刹那,朋友觉得难过,甚至生气。

朋友最伤心的是,我们似乎对彼此的用心大不同。我想与你一整天都在一起,你却只能给我三个小时,这很伤我的自尊。我希望你对我的用心和我对你一样多,但实际上却不是那样,所以我很生气。

实际上我们不同的是对时间的概念,而不是彼此的心意。朋友说:“这么难得见面,当然要空出很多时间和我一起度过。”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就代表彼此感情深厚,也就是说朋友认为时间的量很重要。我说只有三个小时,她就会想“啊,她对我只有那么一点用心”。

但是从我的立场来看,真正宝贵的是我特地为了朋友而抽出三小时,不是我疏忽了那位朋友,反而是因为非常珍惜见面的机会,所以即使事后可能会因累积的工作而更忙碌,但为了见她,我仍然挪出时间。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时间的质量。朋友不了解我挪出那些时间的意义,只是嘟嘟囔囔地生气,让我也感到不高兴。其实我们对彼此的用心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对时间长短的定义和所处条件不同,存在立场差异而已。但是如果不考虑这种相对的立场差异,只以自己的标准来处理事情,那就会产生很多误会。

同场加映:“为什么不跟我说实话?”误会这么多,是因为谁都不觉得自己可能有错

脸书上有自动提醒好友生日的功能,“今天是谁谁谁的生日,请为他献上祝福”出现,脸友(脸书上的好友)就可以到那个人的网页上留言祝他生日快乐。我并不喜欢那样,会感觉我的私人空间被侵犯了。

当然,很感谢那些想祝贺我的人,但对于像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那不是我喜欢的方式。因此,我把自己的生日早早就设定为非公开,避免“提醒”别人。我的生日过了就算了,但每次看到朋友生日的提醒,我的烦恼又来了。

一旦知道朋友生日,就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做点什么来表示祝贺。但是我不喜欢别人在我的网页中发表祝贺文章,我自己也不想在别人的网页中发表文章,所以就藉着别人贴的回覆,在下方留言简短表达祝贺。然而朋友却似乎感到失望,那位朋友和我性格相反,会在意生日当天有多少祝贺贴文,所以会不停上网确认,因为那代表他被爱及人气的程度。

以那个朋友的立场来说,他认为我们很要好,所以期待着我一定会上传祝贺文。然而我只是在别人的祝贺文下留了短短的文字,对于想得到许多祝福的人来说,他当然会感到难过并对我很失望。

但以我的立场,那是我最大限度的表达方式,因为我本来就是对在自己网页中满满都是别人贴文的情况,感到有负担的人。当然,在这个案例中失败的是我,我以为那位朋友和我想的一样,忘了我们彼此是不同个体。

推荐阅读:“看看脸书有几个人按赞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害怕别人不认同自己?

所有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有人天生就很喜欢与人相处,向往与人建立关系。那种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相对地,有的人比较需要多一点独处的时间,若常常和一堆人在一起会觉得很疲倦,这些都只是性格上的差异,没有哪一种人个性比较好、哪一种比较坏的问题。

但如果这两种性格不同的人成为朋友或恋人,即使对彼此有感情,但彼此想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必然会不同。

一个人因为爱对方,所以什么事都想和对方一起做;但是对方除了一起相处的时间,偶尔也会想自己独处。凡事都要在一起的人会觉得既然你爱我,为什么却想一个人独处?他无法理解而感到失落;而喜欢独处的人也会因不能理解随时都想在一起的另一半,而感觉累得喘不过气来。

除了性格上的差异之外,也会因为我们各自所欠缺的部分不同,出现立场上的分歧。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欠缺一点什么,而且种类也不一样,如果从小未能充分得到父母爱的人,或许会想要从朋友或恋人那里得到与父母爱相似的情感,像爸爸一样给予坚实的后盾,像妈妈一样随时照顾得无微不至,会期待这种绝对理想的爱情,但朋友就只是朋友,恋人就只是恋人,终究不会像父母那样付出。

因此,期待从朋友或恋人那里得到像父母那样的爱,只会持续失望,不断感到不足,从而积累不满。反过来,被要求像父母那样付出的朋友或另一半也会质疑,“我为什么要做到那种程度?我既不是你妈妈,也不是你爸爸啊。”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另外,由于双方的心态不同,立场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有些人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与别人变得亲近,属于“慢熟”型;而有些人则是不管跟谁一见面,就能马上坦诚相待。若这两种类型的人相遇了,想尽快变亲近的一方会认为对方不太喜欢自己,而慢熟型的人,反而会觉得对方攻击性强、有强迫的倾向而心生戒心。那么在真正相互了解之前,双方已对彼此产生不好的印象。

所以当两人相遇并建立新关系时,要马上心灵相通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认识初期,可能会觉得两人很合得来,但随着时间推移,彼此的差异就会越来越明显,这时若能承认彼此有差异是极其自然的事,在接受差异的同时,也可以逐渐调节彼此的关系。

如果只是一味坚持“如果对方真的爱我,就会让我随心所欲”或认为“如果真的为我着想,就应该跟我一样”的思维方式,那么在人际关系中是永远无法满足、也无法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