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观点固然重要,但过度在意会逐渐丧失自我评价的能力,到最后对自己的喜好敏锐低越来越低,只能靠他人的评价来获得满足⋯⋯那该怎么办呢?

再做最后修饰,这张照片就可以上传到 Instagram 了。完美的自行车登山,快门咔嚓,娜塔莉神采奕奕,晨曦中眺望着层层山峦,绝对能得来一大堆赞。

不料,几乎没人关注她的郊游照;反倒是一个朋友的保护蜜蜂运动引来大量的支持与赞同。

娜塔莉在男友面前难掩失落情绪,可是他想不透她的问题:“妳还想要什么?在山上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照片上看到的,妳都亲身体验到了,别人有没有在 Instagram 上按赞,有差吗? ”

娜塔莉和男友的评价观点显然不同。他以自我感觉来衡量事物,对他来说,内在评价才重要;相反地,娜塔莉把一切都放在他人的评价上,认为外在评价才是关键。

因此她对郊游的结论也是负面的——费尽千辛万苦、连踢带蹬地爬到山顶都是徒劳;早知道没有赞,她不如省下这趟自行车之旅。


图片|Photo by Prateek Katyal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让周遭静音,就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别让他人评价蒙蔽了真实的自我

内在评分卡 vs. 外在评分卡

杜伯里在《生活的艺术》书中又将此不同的评价观点,称为“内在评分卡 VS. 外在评分卡”(Inner Scorecard versus Outer Scorecard):我如何评价自己(Inner Scorecard)或外界对我的评价(Outer Scorecard)?

何者比较重要?视评分卡的导向,我们会提出不同问题,这些问题也决定了对自己是否满意。以内在评分卡为导向者,首先必须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满意;以外在评分卡为导向者,则仰赖他人的肯定来决定满意度。

究竟内在还是外在的评价标准比较容易达到,自然有赖于周遭环境及自我要求。最先影响我们的当然是内在评价,一般会根据它来从事自己认为值得的事。至于他人的想法,我们能发挥的影响力有限。

即使平时受到他人的肯定与喜爱,但可能有千百种原因,导致偶尔受到忽略的情形发生;无论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于是陷入外在评价的陷阱。

好比娜塔莉,拯救蜜蜂运动让她登峰造极的体能成绩霎时间黯然失色,本来一趟精彩丰富的自行车之旅,对她而言最终变得毫无价值。

棘手难题在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对外来正面评价的心理依赖甚为强烈,因此紧追他人的回应不放。笔者于慕尼黑大学的门生萝拉.安德斯(Laura Anders)的硕士论文,乃是研究 Instagram 社交媒体平台,她发现自我价值感低的用户尤其看重追踪者的回应。

只要追踪者定期按赞、给予肯定,便天下太平;一旦少了赞,娜塔莉这类人就认为天塌下来。原本已摇摆不定的自信心,此时更持续下滑,因而更死命争取他人的认可。

公开乞求他人的肯定与承认却偏偏得不到,想必你出于个人经验也能证明这点——人们大多不吝于给别人一个由衷的赞美或称颂,可是对赞美予取予求、分明已上瘾的朋友,这赞美就给得心不甘情不愿了。因此,外在评价的陷阱经常造成原本渴望获得认可的反效果。

另一个危机是,这些人会逐渐丧失对自我评价的感觉。向来只问别人如何评价的人,总有一天就再也说不出自己喜欢与否。我觉得这个派对气氛很嗨吗?我有没有享受这趟清幽自在的自行车游?假如不能在山顶上拍照,我还会奋力爬上山吗?待他人评分后,才得以判定一个美丽难忘的时刻与否,如此没有自我感觉的人生不是很机械式、很悲哀吗?

同场加映:“为什么他赞数比我多?”认识社群网路嫉妒学:我们潜意识里,存在不合理的恐惧

杜伯里认为强烈倾向外在评价是人类演化的遗产,因为从前他人的评价确实不容小觑,人们尽一切努力促使同伴与之合作,避免遭群体排挤。他还主张,这个重要性在今日虽已降低,不过我们对名誉与声望变化的情绪反应,仍旧设定在石器时代的模式。

鉴于心理健康因素,此种个人喜怒哀乐强烈受制于他人评价的石器时代模式,如今普遍不被建议,因为随着网路自我呈现的机会大增,我们暴露在他人负面评价的风险亦无所不在。

社群网路充满了不幸的陷阱,笔者及乌里希联合撰写的《数位忧郁症》(Digitale Depression)一书中有相关专门探讨。

网路社群的不幸陷阱

根据幸福研究的结果显示,社群网站确实会使人不快乐——不照自己的标准而活,只一心想与人互别苗头;不去瞭解幸福是无法计算的,老是在计算好友、赞和追踪者的数目;不珍惜生活中小而美的片刻,却不停公开分享耸动的照片与经历,处心积虑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不愿重温禁得起考验的事物,却不计代价去体验五彩缤纷的新奇;不重视个人的独特性与知足感,反而去追求完美强迫症,脸书等社交媒体也因此变成个人幸福及全球表面上“最幸福”人生评比的制式刻板模型,这是一场只会失败的战斗。


图片|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找到你生命中的“火花”:幸福不在永无止尽的追寻,而是享受当下的能力

纵使有人客观上过着顺遂优渥的人生,在数位的表象世界中与他人相较之下,却仍显得悲惨贫困,因为网路上见到的,绝非具有代表性的人生观察,而是精挑细选与美化后的观点。

诚如学者葛瑞丝.周(Grace Chou)及尼可拉斯.艾吉(Nicholas Edge)所做的结论,造访一趟脸书,自我价值感立刻下降的情形不令人意外。同时,倘若对脸书好友的实际认识愈差,相对也无法推测隐藏幕后的实际情况,自我价值感下降的效应就愈强烈。我们当下的印象于是固定化—其他人似乎运气比我好、拥有比我幸福的人生。

那怎么办?如何捍卫自己的幸福,避开外在评价的陷阱?

我们大可不必完全忽视他人,却也无须疯狂追猎他们的认可。只要一点批判性的检视便大有帮助——我认为谁的意见最举足轻重?我真的在意网路社交的大众评价吗?或不如问问自己的知心好友?到底重点是什么?此事征求外在评价有意义吗?

对事物做客观评价或复杂的决定,他人的看法确实弥足珍贵,例如踏出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之前,先征询友人意见;或是当一个自认为正面的发展却未能获得他人认可时,不妨自问原因何在。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事物只是单纯的个人品味与好恶问题,以及一些只能留给自己享受才是最美的事物。

不论我的晨跑快照得到多少赞或笑脸加爱你,都无法贴近那一瞬间属于自己的幸福感、那股春天脚步近了的气息、能量在漫长的严冬之后重新回流的感觉,以及我静静观察小松鼠的喜悦。

既然刚才体验到的,旁人无法赞赏评价,有些事情何不干脆保留给自己,学习跟自己一同怡然自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