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厌恶自己的时候,可以想想,是过去的哪一段经验,让我们选择如此对待自己?

试着不再用“一事无成”、“不值得被喜欢”来检视自己,选择接纳,或许生命会有不同的发展机会。(内文有雷,请斟酌阅读)

文|蔡秀娟,谘商心理师

“我们都不要再讨厌自己了,好不好?”

这是郭勤勤与哥哥南之仰说的一句话,也许你会好奇,一个人为什么会不喜欢自己?究竟我们如何建立看待自己的眼光?

这其实可以从我们成长的社会文化中来看,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会被赋予许多身份,如:子女、手足、学生、伴侣、朋友等角色,而这些角色其实都有着它需要符合的规范。

因此我们会在生活中去观察、模仿这些角色,然后再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一些认识跟发现,透过他人的回馈(尤其是重要他人)来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期待为何,进而决定自己要放多少比重在这个角色当中,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基础。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我的认同感及价值感,就是从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你试着把人的一生想成一张白纸,当你年纪越小,你越能在白纸上自由挥洒你想要的色彩,但在长大过程中,我们会因为不同的经历而学会:什么是被喜欢、什么是被讨厌、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并从一次次别人的反应里,喜欢及不喜欢什么样的自己,并建立出“你如何与自己建立关系、怎么看待自己、看待环境,以及要用什么面貌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


图片|《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剧照

同场加映:从心理学角度看《灵魂急转弯》:爱上真实的自己,用生活感找回人生意义

那些无法直接表露的心意,都潜藏着一份不够好的自己!

如果你有看电影,你会发现,郭勤勤与赵书维相处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当下都无法如实地表露心意,如:郭勤勤与赵书维一起排队买便当时,不断询问赵书维喜欢什么样类型的女生,最后默默记住赵书维喜欢的类型,并将自己打扮成他喜欢的样子;

而在赵书维抽中双人旅游机票时,郭勤勤面对他的邀约,则是认定对方是因为自己力气大、可以扛重物,而选择一起出国;郭勤勤宁可以一个较为安全的闺蜜身份与其互动,维謢着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状态,也不愿意为关系争取另一种可能性!可是为什么呢?也许你可以从几幕场景去思考。

在郭勤勤因工作疲劳导致家当丢光,回家求助时母亲的回应,以及郭勤勤问妈妈:“妳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讨厌我?”。

当心仪对象赵书维无法履行出国时间,一口认定对方就是因为留恋前任,而选择延期,受伤地躺在床上与哥哥南之仰对话:“为什么别人的梦想就是自我期许,我的梦想就是想太多?”

在与下属喝酒时说:“如果再来一次,我绝对不会倔强、不会机车、不会说实话⋯⋯”

在与哥哥南之仰聊天时坦露“妈妈偏心哥哥”的想法及感受。

这几个场景,其实都在讲着郭勤勤内在很深层的渴望及需求——被接纳、喜欢,以及在他人眼中自己是重要的。

或许对郭勤勤来说,从来没有过好好被回应、好好被对待的经验,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能会为自己这个人默默下一些注解,像是“我是不值得被喜欢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无能为力的”⋯⋯等等。

而这些注解或许不全然是客观事实,但当下的受伤感觉却是很真实的,因此,为了避免因为自己不够好而被拒绝和伤害,所以,总在别人回应前,提早让自己转身、离开,选择背对自己内在的渴望与恐惧,同时,也杜绝了可能与过去生命经验中不同的机会。


图片|《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剧照

推荐阅读:“胆怯也没关系!”《灵魂急转弯》教会我:我们都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好人

或许我们长成过去经验中被对待的样子;或许那时的我们,还没办法学会更客观去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或许我们学会了一些方法来自我保护,如:以一个厌恶的眼光看待自己,可是这些方法和眼光,在某些时刻已显得不合时宜。

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被过去经验影响,但不代表要被这些经验决定!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我们试着练习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并接纳自己拥有的特质,尝试去理解因过去事件衍生的情绪,且从这过程中,去建立一个较为适切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让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取得较为舒服和自在的状态,让自己习惯在关系中是平等的,在你因为爱而为对方付出、等待时,也接受对方因为爱你,所做的付出与等待。

试着接纳每个面貌的自己,因为有时候你所讨厌的,对他人来说却是珍贵的!就像在电影中,郭勤勤希望能调整的言行举止,却是黄小喵所景仰及渴望的,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差异性,我想关键在于自我接纳!

所谓自我接纳,不是凡事都不在意,而是“你知道自己在哪里,并接受自己目前的位置、往自己期待的方向前进”,它像是你能发自内心确定、肯定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就像电影中黄小喵说的,做自己,才不在意他人怎么看待自己,正因为黄小喵喜欢自己,所以更能专注在此刻、专注在自己身上,而当你越将眼光关注在眼前的自己时,就越不容易受外界声音影响。


图片|《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剧照

你会喜欢:致常常放弃“做自己”的你:允许自己有好有坏,现在就是你最好的样子

其实我们是有选择权的,在看似被环境否定与拒绝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被贴上怪异、难搞的负面评价,但好像也要你认同这个评价,它才有影响你的可能呀!

所以关键在于,在每一次他人的回馈中,你到底认同了什么? 

另外,很难有一件事会纯然只有自己期待,或纯然只符合他人期待,因为我们会因情境而选择不同的回应,有时选择受他人认可多一点;有时则想选择坚持自己多一些,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自己当下在想些什么?为何这样选择?

而当你越清楚自己的状态,便会越有力量选择要接受多少别人的声音、要受多少影响,也越能将眼光关注在眼前的自己,于是,你就能坚定地去实现自己想要的,活出你心中真正梦想和期盼的样子,也就不会像电影中郭勤勤说的,别人的都是自我期许,而我的就是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