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正在改变世界

 

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很早就察觉到,想更精确地呈现历史,就必须考虑一般民众从日常生活琐事集结起来的影响:“这些是不可胜数且极其细微的行为。”

托尔斯泰认为,打从早晨起床的那一刻起,直到晚上就寝为止,我们一直在创造历史。我们不仅藉由“做事”来创造历史,就连“不做事”也在创造历史。最明显的例子是选举。投票能决定谁当选,不投票也能左右最后的成败。若从这个逻辑推论,可以说我们在上床睡觉之后也能造成一些改变:譬如一旦我们决定上床睡觉,就不会彻夜草拟一份惊天动地的政治宣言,也不会半夜救济街头那些流离失所的人。

这个问题不需深究,毕竟人还是要睡觉。但托尔斯泰的真知灼见使我们了解,所有人都对眼前的事物负有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是绝对的核心,每个人都不可取代,”美洲原住民异议分子佩尔提尔(Leonard Peltier)曾说:“在这场结果不是大好就是大坏的苦涩选战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然而,我们从小被教育,历史是帝王将相的行为纪录,这种陈旧的想法至今仍难以撼动。即使民主国家也仍积极提倡这种观念。

 

柏林围墙倒塌二十周年的纪念会上,“世界各国领袖”纷纷云集德国,向群众发表演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领袖只是想来柏林沾光,他们跟这个历史事件根本毫无关连。事实上,东西柏林间的高墙之所以倒塌,要归功于柏林市民做的许多小事。柏林人目睹“人民力量”在邻邦造成的巨大变化,再加上东德境内出现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于是许多人在好奇心驱使下,跑到东西德边境一探究竟。检查哨士兵面对大量涌现的群众,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们心里也想到邻国最近发生的事,于是开启边界让民众自由进出。不久,柏林围墙丧失了阻绝的功能,于是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加以推倒、拆除。“世界各国领袖”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但他们无法抹灭人民的成就,而且还凸显出一项事实:我们不一定能察觉自己的行动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们谈到在这个世界遭受的挫折时,总说这是“体制”或“现状”造成的,然后耸耸肩,抱怨自己无能为力,结果不了了之。若有一道高墙硬生生地将我们与亲友分离,或许我们也会有相同的反应,因为这么做比反抗轻松。想像一下,假设要举办街头派对,却发现有几条微不足道的市政法规明确禁止,而这些法规的原意并非阻止人们在街上开派对:我们最后还是放弃了。当我们嘴里挂着“体制”或“现状”这些抽象词汇时,无形中我们也成了体制与现状的共犯。事实上,选择权操之在己。我们可以试着修改或甚至不理会这些法规。选择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让我们用小孩子也能理解的话来解释:把现状想像成一个握有权力的国王。不妨闭上双眼,想像那个画面。要怎么知道他是个拥有权力的国王?因为他头上戴着王冠吗?还是他坐在黄金打造的王位上?不,这些只能说明他是国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拥有权力?这得从国王身边的人来判断。只要看到有人匍匐在地颤抖不已,就可以了解国王的权力所在。彰显国王权力的不是国王本身,而是他周遭人的行为。如果趴在地上的这些人抬起头来,背对着国王开始谈笑风生、抽菸甚或打瞌睡,那么原本我们想像中头戴巨大王冠、安坐在黄金宝座之上的国王,看起来就不是那么有权力了。现在,想像这位拥有权力的国王是舞台上的演员,那些匍匐在地的人也是演员。演员趴伏在看似拥有权力的国王面前,但他知道这只是演戏:他可以随时站起身来做别的事。在真实生活里,我们也可以走出自己平日扮演的角色,去做不同的事。但我们经常忘了这一点—或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做。

 

 

 

练习探索自己的美好

〉〉相信,改变是为了更好!

〉〉改变自己的六种力量

〉〉摄影师:她不妥协的按下快门 林特

 

图片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