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喜欢的人传来的讯息,什么样的回覆频率才能让他对自己的好感度增加?这在心理学有解答,本篇与你分享。

文|fufu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作者 fufu,KY 媒体部的锦鲤。

一个母胎 solo 的朋友最近终于有了心动对象。于是,我便眼睁睁看着他收到对方消息笑逐颜开了三秒钟后,镇定自若地将手机放到了一边。

“咦,你不回消息吗?”

“任何对方发来的消息,一分钟之内不可以回覆——这是我脱单失败那么多次之后闺蜜教我的恋爱小妙招!如果我对他的兴趣有 8 分,只能表露出 5 分,给多了怕他自满。得让他知道,他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作为一个向来心动就打直球的人,我不禁对这种说法产生了困惑:

秒不秒回,对于两人关系的进展会有什么改变呢?不秒回,会让 crush 的对象更喜欢你吗?究竟什么样的回覆频率才是最佳频率?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秒回背后的恋爱科学。 

秒回背后的理想与现实

我们之所以纠结回覆频率,其实是在管理自己向对方释放的可得性(availability)信号。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英文中,常常用 Play-Hard-to-Get 来形容我们这类关系前期的骚操作。

Play-Hard-to-Get 这一套路,并非来得毫无依据。

心理学家 Rowland S. Miller(2007)指出,关系中有这样一条基础原则——

最小兴趣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

解析:关系中更不在意维系关系的一方对于系统拥有更多的掌控权。他们投入的感情更少,或拥有关系以外的其他备选项,即便离开关系损失也没那么大,因此有多的权力来决定关系是否继续。

在关系的前期,我们对彼此的心意,就好像装在盲盒里。由于尚未确定,我们很容易陷入关于掌控权的博弈。对关系的掌控全越少,意味着我们必须承担越多的不确定性,以及越大的拒绝、被伤害的风险。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Play-Hard-to-Get 常常被当作这一时期掌控权的手段,本质是隐藏起自己对对方的兴趣,以避免对方因察觉到我们对他的感情而获得掌控权,并利用这种权力伤害我们。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简单来说,在关系前期,我们对于掌控权的争夺往往会演变为——

“认真你就输了。”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Play-Hard-to-Get 有些时候确实是好用的。Birnbaum (2020)的研究发现,人们更想要那些更有挑战性、需要耗费他们更多心思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降低自己的可得性时,我们在对方眼里的吸引力会上升。

从经济学的供需原理上来看,这个结论确实挺有道理——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供给方暗示对方“我很抢手哦,大家都想要,快来找我不然没机会了”;而需求方发现供给方存在其他的备选项,会意识到对方的“稀缺性”,即经济学上的供不应求,因而增强了对对方的渴望。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供给方的“不好得手”传递出了“想要得到我,你得多努力一些才行”的信息。这时候,需求方往往被迫投入了更多精力(时间/金钱/关注),此时如若放弃。需求方的“沉没成本”也更高了。

不过,以上都是理论层面上对于 Play-Hard-to-Get 的分析,现实操作又是另一回事——

研究发现,从难度上来讲,人们虽然不喜欢唾手可得的对象,但如果对方过于有挑战性,也会让人失去兴趣(Jonason & Li, 2013)。释放出恰到好处的可得性信号,是 Play-Hard-to-Get 在实操当中得以成功的核心。

可是,要把握好分寸并不容易——要么高冷着高冷着与对方没了联系,要么过于热情从“单身狗”一步到位成了“舔狗”⋯⋯当你假装对他没兴趣时,怎么确定对方会因此更渴望你,而不是因此对你失去兴趣呢?

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想根据最小兴趣原则来展开掌控权博弈,在关系前期并没有那么简单。想要在掌控权博弈中胜出,必须达成两个标准:

  • 我们比对方的感情投入更少
  • 对方没有除了我们以外的可选项

可是,在双方都尚未完全确定是否进入关系的情况下,你有自信自己就是他最好的选项么?(别骂了别骂了⋯⋯)

延伸阅读:“记得嫌她丑”把妹教程 PUA:教你猎捕女人的厌女教程

Play-Hard-to-Get 可能帮你找到了对象,但它并不是进入亲密关系的最佳姿势

现实中,套路学很难把握好尺度。好在,心理学家们用研究证明,对于想要进入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朋友们来说,会不会套路其实根本不重要:

心理学家 Lawrence Josephs 和他的团队(2019)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考虑长期关系时,并不喜欢那些很懂套路的对象;从长期来看,Play-Hard-to-Get 不仅不能维持关系,反而会让关系更不稳定。

也就是说,即便 Play-Hard-to-Get 真的起到效果,也只对那些短期的、不那么认真的关系有用。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Dai 等研究者(2014)发现,采取 Play-Hard-to-Get 手段虽然能够让对方更强烈地渴望我们,但同时也损害了他对我们的喜欢程度。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对方对我们的渴望只是出于“越得不到越想要”的不服输心理,而这份心情不仅不包括对我们的感情,还阻碍了对方在心中对我们产生爱意。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对于想要进入认真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把感情当成游戏的人来说,Play-Hard-to-Get 只会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

Play-Hard-to-Get 只是在激起对方的征服欲,而并没有让对方真的渴求建立亲密关系。在他的眼里,采取此种手段的我们,不过是值得挑战的“战利品”,而不一定是要深入了解、平等尊重的人。

作为“战利品”,我们总有一天要被“征服”。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在这之后,又要如何维系关系呢?

在关系的前期琢磨套路,看似是通过经济学原理科学地抬高自己的“价格”并追求心上人,实际上却是主动把自己当成了可被定价的商品,从而关上了和对方真诚了解的通道。

研究还指出,在关系中沉迷于若即若离的套路,可能是不懂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的体现。同时,关系中感到焦虑和不安,也可能使我们倾向于选择 Play-Hard-to-Get,或是受到“套路高手”的吸引(Bowen &Gillath, 2020)。

因此,如果在开始一段关系前,你发现自己常常琢磨如何套路对方/试图揣测对方的套路,这反而可能是双方并不适合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信号。

同场加映:《想见你》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的追求,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追求喜欢的人,什么手段安全有效,没有副作用?

很简单,be yourself。

当我告诉朋友在追求对方的时候可以大胆做自己时,我朋友是这样反驳的:

“你说的那些真实做自己很有魅力的人,是因为他们真实的自我本来就很有趣。可是我太了解我自己了,真实的我无聊死了,就想睡觉刷剧打游戏⋯⋯”

错啦!Joseph 和同事们(2019)在对比了擅长套路和展现真实自我这二者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后,发现——

展现真实自我的人比擅长套路的人更有吸引力,也会让别人更愿意与他进入亲密关系。

同时,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排除了个人性格与外表对于吸引力的影响。也就是说,“做自己”所带来的吸引力,无关乎我们是否足够美貌/帅气、个性是否足够有趣。展现真实自我之所以更有魅力,是因为真实本身就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图片|Photo by GrandJete on PIXTA

当然了,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够保证让我们喜欢的对像也喜欢上我们——这也是在关系前期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

对于一些人来说,Hard-to-Get 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如何得到对方,而是“即便失败了,也不至于太尴尬。我就假装自己没有喜欢过他”——

但真诚的恋爱本来就是一次探险,在探险开始前,没有人知道我们会到达怎样的终点。

可是,比起终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获得的自我成长。

每一次的真诚面对,都在慢慢积攒我们面对未知的勇气,以及对于那个真实自我的接纳。这份成长,不来自于他们是否因此喜欢上我们,而来自于我们更喜欢自己了。

去享受探险吧!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