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婚姻关系,是孩子最容易学习与复制的人际互动,所以父母过得轻松坦然,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老张打死都没想到,会在一档节目里说自己已经离婚了。

老张是谁? 我妈。

更搞笑的是,节目主持人就是我。

录完我主持的节目第二天见到老张,她一见面就问我:“能不能把那段删掉?”我吓唬她说不行,她犹豫一下又说:“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身边的人都知道。”

我逗她说:“你昨天在现场讲的一副风平浪静、云淡风轻的,像讲别人的故事,怎么现在你又担心了呢?”妈妈非常无辜的说:“哪知道说着说着就讲到离婚这件事呢?”

我安慰她说:“你又不红,没人认识你,播出去也不会有人记得,别担心。”她点了点头。“而且,我也不红,没人会记得”,我又补充说明。

其实,那段节目早就删掉了,但我心里却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婚姻这条路走了很长,我是唯一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从我有记忆起,爸妈就经常吵架,砸茶几、扔菸灰缸,都是常有的事。小时候最恐怖的画面,就是我妈流着泪系鞋带,每次她哭着系鞋带,我就扑过去死抱着她的腿,求她不要走,生怕她一走出家门,就再也见不到她。

说来奇怪,虽然我和老爸的关系很亲密,我却不想他们离婚后跟着我爸,可能是因为我妈是我和我爸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吧。

妈妈最牵挂的就是我,每次都会抱着我睡觉。半夜我总会醒来,确认一下她是不是还在身边。有时候看到她在我旁边一动也不动,我都担心得要死,我会学电视剧里的动作,把手指放在她鼻子下面,看看她还有没有呼吸。

那时候,妈妈总会问我:“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了,你跟谁?”我每次都回答:“跟妈妈。妈妈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妈妈不死心地接着问:“跟着我就得住茅草盖的房子。”

我坚定地回答她:“我宁愿跟妈妈住茅草房,也不要跟爸爸住金窝。”谁晓得这个问答,到底是玩笑话还是妈妈在试探我?反正一直问到我读高中,他们俩也没分开。

父母离婚,却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每次他们吵架,我都会力挺妈妈和我爸离婚,但是妈妈都会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我不明白,怎是为了我呢?

妈妈会说:“如果离婚,单亲家庭的孩子会被人欺负和笑话。所以,大人的事情,小孩别掺和,你好好读书就行。”

每次妈妈说“要不是为了你,我就如何如何⋯⋯”的时候,我都觉得妈妈为了我忍辱负重,我才有幸福的生活;每次看到她伤心流泪,我就揪心痛苦。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深深的愧疚感,觉得如果自己没有出人头地,就对不起我妈的付出和隐忍,所以我很怕出错,很怕自己不够优秀:如果我不完美,就不配做我妈的女儿。所以,对他俩离婚的事,我反而心里一直期待。


图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如何从家庭“情绪勒索”中走出来?独立的你,有能力与父母真正和解

在成长过程中,“让妈妈高兴”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一直都很听话,成绩不错,独立自主,从没让她操心过。妈妈每次因为我取得好成绩而微笑,我就会松一口气。就这样,我在北京工作、恋爱、买房,一直都是她的骄傲。妈妈常说,我是她这辈子最成功的作品。

但是,从二○一七年开始,这样的平衡被打破了。

我和妈妈开始经常吵架,尤其是二○一八年。青春期都没有叛逆的我,居然在三十岁进入“叛逆期”,染发、纹身、以及再次就读中国传媒大学,那一年,妈妈简直被我气死。

我有过敏体质,不仅对花生、酒精过敏,对染发剂也会过敏,却不顾她反对跑去染头发。妈妈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

表面上看都是些小事情,但其实是我不想再做“父母眼中的女儿”。当生活的重心放在“让父母高兴”这件事,往往就会不自觉地去迎合、讨好他们,再加上以前自己不够强大,没实力反抗,更没意识到有何不妥。

现在,觉得染发很美,想要自己变漂亮,可是因为不健康,父母会阻拦;我想把对自己很重要的诗句记录在身体,所以想纹身,但是,父母觉得去纹身就是坏女孩,会让人说三道四而激烈反对;我重回传媒大学读书,是想充实自己,但在父母看来,却是疯狂、欠缺考虑的事情,即使不花他们的钱,他们还是认为三十岁的女人再去进修,是不正常人类的行为。

父母的反对意见,实际上是否定我的审美,拒绝我改变自己的身体,干涉我的职业选择。

逼得我把大量精力都拿来和父母较劲,他们的期待变成束缚我的“枷锁”,我向往外面的世界,却怕辜负他们的期待;我忤逆他们的期待,却又对自己的不听话心存愧疚。

心里憋着爱,也往往憋着恨。

同场加映:不想要像爸妈一样?收起弥补遗憾的心理,就能成为独一无二的父母

随着我渐渐长大,这份对父母的爱变得越来越沉重:这时候,父母的爱和期待,变成我和父母之间的互相牵制。

就拿吵架这件事为例。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其实就是“邀请”孩子“参与”战争。当然,这里的“参与”并不是一般字面上那个“参与”, 而是指父母既然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当然就成了其中的一员。

而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说:“大人的事情,小孩别搅和”,就会变成既然邀请孩子参与,又拒绝孩子发表意见,这样的互相限制,反而会让小孩无所适从、动弹不得。孩子会觉得他是造成父母吵架的原因,但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反而会转向自我攻击。

自我攻击,对一个人的杀伤力很大,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恨谁?怨恨父母却又不敢。爱与恨都无法表达的孩子,生命力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透过正常的管道宣泄出来,就很难把它挥洒到淋漓尽致。

直到我成为妻子和母亲,我才发现,这种期待是一种沉重的爱,而且会从我身上转嫁到小孩身上,为了自己和我的孩子,我必须让这种情结消失,于是我在中年开始叛逆。

首先,我尝试勇敢表达自己,从染头发、纹身开始。再来则用心化解妈妈的担心,例如,我会告诉她,染头发时,我不会让染发剂碰到头皮,至少会离发根一公分;美发师设法把伤害降到最低;

我也跟妈妈说纹身的意义和故事,让她理解我并不是为纹身而纹身;至于念书,在接到录取通知后,我很快找到兼职工作,这些话,就是让妈妈可以安心一点。

逐渐地,妈妈不再为这些事担心、焦虑,她看到我活得越来越精彩、不愁吃穿,甚至钱赚得比以前还多,也就坦然接纳了我的生活。

那段期间,妈妈偶尔也会劝我找个固定的工作。在她看来,只有准时上下班的工作才算正经工作,不管我现在赚多少钱,她都觉得我是个无业游民。后来我不再“敷衍”妈妈,一有想法就直接告诉她。

例如,我会说不喜欢她买的衣服,会告诉她我买的包包的真实价格,跟她聊同性恋,指出她做事情有双重标准等等。我很庆幸有这样的妈妈,或许是她本来就开明,或许她已经被我气得习以为常,妈妈逐渐接受这个真实的我。

虽然我们母女偶尔还会因为观念不一致而有所争执,但是我很能理解她。

我也不会因为她而动摇自己的立场。例如,妈妈会说,什么年纪就要做那个年纪该做的事。我非常厌恶这种说法。


图片|Photo by guille pozzi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成为母亲前,妳也曾是少年”致亲爱的妈妈:让我们一起拿回自由,妳会更快乐

我常和她分享,人不能活在别人的嘴巴里,应该要活在自己的选择里。

妈妈倒也灵光,来北京快七年了,建立自己的舞蹈圈、麻将圈、旅游圈,掌握人和人之间需要界线感,用支付宝买理财产品,用 APP 叫计程车,使用社群媒体和兄弟姊妹聊天,会每天看我的影片、看偶像剧。

最重要的是,当再一次遭受我爸的家暴之后,她勇敢地离婚恢复单身。在我的生命里,提心吊胆的日子也画上了句号。

很多人认为,和父母相处时,用不着事事让他们知道。社群媒体可以封锁父母,恋爱可以偷偷谈,重要的事情没必要告知。

我对这种传统亲子关系持保留意见,或许妈妈和我是个例外,但我觉得,我们的父母渐渐被这个时代“抛弃”了,他们唯一和这个时代同步的,就是他们的孩子,让他们了解什么叫“同志婚姻”,让他们明白冻卵的意义,教他们学会用各种社群媒体,用爱让老人家跟得上潮流,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互动。

即使有些父母无法或者不愿接受这些网路新科技,至少我们为人子女的,可以将不必扛负的重担还给他们,不再困住自己,而大步往前迈进。

我的很多真实想法,爸妈常常一时无法接受,但那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他们有责任去面对和理解;我已经长大,也应该将这个机会和责任交还给他们。唯有两代人都能成熟地正视过往,才能真正跨出和解的第一步。

为了孩子不离婚就是一个谎言,事实上是父母没办法处理好自己的婚姻关系,却把这个“黑锅”丢给孩子。婚姻中的两个人不开心,那是你们俩的问题啊,关我什么事呢? 有时候,多尝试一次、多走一步,或许就有机会争取到人生的选择权。

其实,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就是成为快乐的自己。

父母过得轻松坦然,孩子才能真的心无愧疚、放心高飞。父母不自私,就是替孩子松绑。

唯有两代人都能成熟地正视过往,才能真正跨出和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