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认识另一半的家庭、家人,能让你了解伴侣,这是关系相处的必修课之一。

这门课程没有正确答案,相信你能在另一个家庭以更自然、让彼此更舒服多方式相处,同时能保有自己的角色、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起同侪更早步入婚姻,身边不时有些朋友会来请益我这个先修班同学,关于见另一半家长的眉眉角角。

先说说对于见家长这件事情,每一对伴侣可能有不同的想法,适当的时几点也不同,如果有一天,你即将与另一半家庭见面相处,可以做好心理上与具体行动的准备,让“这堂课”的能有好的开始。

为什么要说这堂课呢?因为这件事需要永远把自己当作学习者,每个家庭背景、文化氛围都相当不同,涉及更多人事物,比起长期相处的另一半,在家庭中可能有更多你不知道的事情,需要不段的觉察与适应,把自己当做学习者的角色,可以减低你的焦虑感。

如果“选到的课”对你来说比较难,我相信你也会想办法学习与克服,不至于直接“退选”。如果你选到的课比较简单,那么恭喜你,可以在舒适圈中好整以暇些。必须先说,每个家庭、家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价值,在这边我会尽可能以通则的方式来分享。


图片|Photo by Atstock Productions on PIXTA

拜访对方父母究竟要不要送礼?

这件事你可以适当的和另一半讨论,但记得你需要有自己的意识,怎么说呢?因为很多时候另一半的角度,不一定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

有些队友根据过往经验告诉你:不需要送礼物吧!每次出去玩带了伴手礼他们都叫我不要花钱,没有特别缺什么就不用送了。不过这完全是从家中晚辈的角度出发,但今天身为另一半、身为客人,那还是要以不同的角度思考。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记得这句话。当然,这里指的是初次见面,随着彼此更熟悉、更认识对方家庭,会有不同的因应方式。

可以问问另一半家人的喜好,如果没有特别的,简单的伴手礼是不错的选择。

说说我自己的经验,有准备过简单的水果、点心、旅游景点的伴手礼,不用花大钱,重要的是心意和得体,所谓的得体,就是避免踩雷,像是对方不吃牛肉,却准备牛肉干可能就会挺尴尬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摸透他人的喜好,但至少掌握这些大方向:喜不喜甜、荤素、是否有三高需要注意健康饮食等。

随着认识时间更久,太多的礼数反而会显得生疏,可以根据与另一半父母熟识的程度在后续做出调整,因此在后续偶尔有一些小礼可以适时分享,如果太过频繁或是刻意有时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当然这都要取决于每个家庭的氛围。

透过家庭更认识另一半,来场开放式对话吧

从自己与身边大部分的人的经验,要见另一半家人,尤其是长辈需要克服不少心理上的障碍,紧张焦虑是难免的,相反地若是今天一直无法见到另一半家人,又是另外一种焦虑,害怕对方还有“其他想法”,害怕自己不够了解另一半等等。

因此,与其如此我们就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见父母”这件事,透过对方家庭更了解彼此,如果这一天还没到来,那么你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做准备,这场和长辈的对话如何能让你更舒适些。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阅读: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成年子女该厘清的亲子关系

回归正题,如果有机会和另一半父母交流,以下方向给你做参考:

1. 怕主题太严肃,主动带出日常生活缓和气氛

初次见面难免会遇上一些像是面试的问题,毕竟在完全不认识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想到认识一个人的方法并不多,更容易大多环绕在工作、家庭、个人背景等等,当然这没有一定,完全看每个家庭的氛围。

为了避免让接下来的饭局成为面试,你可以主动寒暄能缓和气氛,刚刚来吃饭前在做什么?搭什么交通工具抵达等日常的对话,越是让你头皮发麻的话题,像是工作这类生硬的内容,就尽量带往生活化。

举例来说:聊到工作内容比较严肃,有时解释半天也害怕对方有听没有懂,稍稍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描述而不要用太多自己专业领域的术语,以后有时间可以再慢慢说。

你可以多谈谈工作的其他问题,公司地点、公司氛围、上班的餐饮,这种软性话题,大家都能获得参与感,避免形成少数人的小视窗。

当然不只你回答,有时候也可以适度的提出问题,可以与伴侣相关,像是“成长经历”就是个不错的主题,这是你与对方父母最重要的共通话题,也能藉此更认识另一半。

2. 发挥学习者的精神,突破同温层对话

在前面的段落提到,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如果不幸的,今天的对话主题你完全不熟悉正好是发挥学习精神的时刻。

举例来说,对方的家庭正在讨论投资股票,你完全没有参与到他们所投资的标地,甚至对投资一窍不通,完全插不上半句话,那么也不要太排斥。“与其担心害怕,不如趁着这个机或吸收新知”。

适度的提出“为什么”“是什么”“或许我也可以学习看看、尝试了解”,让自己以学习者的角度参与其中,如果选择放空后面可能很难再加入话题。

当然,你无需刻意装懂,网路社群发发达加深我们活在同温层与舒适圈的对话,这个时间是正是突破界线的时刻,试着去聆听来自更多面向的看法。问“是什么”与“为什么”可以让对话没有间断持续进行,也不用害怕自己词穷或是空气瞬间安静的窘境。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延伸阅读:如何在成年后与父母自在相处?练习跟父母当朋友

见对方父母必胜的 2 个关键攻略

自己从交往到结婚,不论和对方父母相处,或是另一半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如今我也修习过不少堂课程,持续的观察和调整互动模式是必然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还是能掌握到初次见面的关键攻略。

1. 善用相悦定律

根据“相悦定律”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互相的,喜欢会引起喜欢、讨厌会引起讨厌,用友善的方式待人、见面时多一点赞美,能促使对方更喜欢与你相处,更瞭解你并建立信任感。

掌握“相悦定律”的互动交流能让你增加好感度,当然我会认为适度的赞赏和阿谀奉承是不同的,用语不过度的夸大,以客观的方式论述才能让对方真正感受到赞美。

另外,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兴趣与喜好,更自然的拉近彼此距离。如果不确定对方的兴趣喜好也不用硬逼着自己聊下去,你可以问问对方更近一步的资讯,当作是长知识也好,另外,也可以试着谈论自己的兴趣喜好,让交流互动产生,彼此之间才能有源源不绝的话题。

2. 掌握非语言互动

刚刚讨论大多是语言讯息的互动,然而在交流过程中,非语言讯息在互动过程中也相当重要,尤其是在初期认识的过程中,也经常藉此来了解一个人。

想告诉你的是,其实交谈的对话内容,只是互动中一小部分,其他的交谈过程中非语言互动也要特别注意,举例来说,就算是不感兴趣的话题也持续聆听,一方面是避免闪神,也可以注意席间成员用餐状况,寻找餐巾纸、菜单可以帮忙递送或是协助呼叫服务员、发现杯中茶水没了,也能协助添加。

最后,尽量避免成为低头族,建议直接把手机放包包吧,如果真的有重要的事情,先和大家告知一声再处理,毕竟是难得的聚会还是尽量保持交流的时间吧!

透过认识另一半的家庭、家人,能让你了解伴侣,这是关系相处的必修课之一,当然这门课程没有正确答案,以上从自身经验与心理学角度让你作为参考,相信你能在另一个家庭以更自然、让彼此更舒服多方式相处,同时能保有自己的角色、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你来说与不同家庭的对话有很多机会可以开拓视野,若是这样想的话,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了,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属于你们的互动方式,更了解彼此,并展开更多愉快的对话。

关系是一辈子必修、洗涤心灵是日常,更多关系相处学,欢迎来 IG 与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