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家人,如果你的心会抽痛一下的话,作者藉由心理学想告诉你的是:不是父母的错,也并非你不好,不是任何人本身有错——只是彼此的关系出了问题而已。

那是一场父母讲座。在没有预设任何演讲内容的情况下,我在演讲现场提出几个议题,让听众举手投票决定他们想听的内容。

那晚,我不断邀请听众们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好让大家从一些模拟家庭里看出,“不同的关系如何牵引出不同的互动”。

其中一个模拟家庭是这样产生的。我请两位年约四十的男士和女士扮演夫妻,并要两人牵着一条布带。这条布带,我告诉观众,“是夫妻线,是家庭里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线。”

接着,我请了两名男士及两名女士站在这对模拟夫妻背后。

“这后面的四个人是他们各自的父母。”我告诉观众。

然后,我再给这对模拟夫妻各自两条布带,请他们与自己的父母连结起来。观众在台下看到六个人——两个在前,四个在后。

“看到了吗?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教养态度,影响关系深浅

站在模拟丈夫的旁边,我说:“这个男生如何学做男人,很多时候,是从小就透过父亲的身教与言教学习而来的。他如何与女生交往、沟通,很多时候,也是从小看父母如何沟通而学习来的。”

然后我走到模拟妻子的旁边,重复地告诉观众:“这女生,也是自小透过妈妈的身教和言教、以及父母的沟通模式,而学习如何做个女人,如何与男生交往、沟通的。”

我问:“到这里为止,大家还看得懂吗?”许多观众点点头。

我接着说:“好啦,我们现在要生孩子啦!我想生一个男孩子出来。”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

一个看起来三十多岁的男士自告奋勇举起了手。我请他站到台上来,大家鼓掌给他鼓励。

我请他站在爸爸、妈妈的面前,面向观众。

我请他拿一条布带与爸爸连结,告诉观众,“这是父子关系。”

然后,请他拿另一条布带与妈妈连结,说:“这是母子关系。”

我问观众,“请问: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是一样的吗?”

大家霎时答不出来。

我改问另一道问题,“请问你爸爸和你妈妈教你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很多观众摇头。

然后我说:“嗯。正因为教导孩子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关系当然也不一样喽!其实家里每一段关系,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有不同的分量。有些孩子比较爱爸爸,有些则较爱妈妈,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有些孩子,对爸爸、妈妈都恨。”

我调皮地与观众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我相信当中他们的青少年孩子或许也有不喜欢他们的时候。


图片|Photo by Taylor Heery on Unsplash

价值、态度,源自原生家庭

然后我问:“既然父母的教导方式不一样,那他们是从哪里学习教导方式的?”由于一眼就看到了台上的雕塑关系,很多观众立即可看出答案所在。

大家都指出是模拟夫妻的父母。

“是的。我们都从我们的父母那儿学会如何教导孩子。很多时候,父母根本没教我们,我们只是凭藉他们如何对待孩童、青少年时期的我们,而复制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而已。如何教导孩子,我们既没缴费上课,也没参加考试。所以,第一个孩子,很多时候都是实验品。”

这段话,很多父母点头同意。台上的模拟儿子也点了点头。

我问他:“我猜,你也是家里的大儿子吧?”

他说:“是的,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看到你在点头呀!我的话好像说到你心里去了。”大家都笑起来。

我问他:“你的爸爸如何对待你?”

他停了一下,说:“我爸从小打我打到大。他对每个孩子都打。”台下有些观众忍不住笑了出来。我挥手示意大家不要嬉笑。

我说:“谢谢你这么真诚的分享。我知道站在这么多人前面,要说出这番话,非常不容易。”

他低下头说:“是的。”站在他身边,我可以感受他无奈又愤怒的情绪。

“你说你爸爸打每个孩子,你有多少个兄弟姊妹?”

他说:“我只有两个弟弟。”

我问他:“我可以在这里让你看看你原生家庭的互动吗?”

他说:“好的。”

我们拆开了刚才的家庭雕塑。我请后排的四位祖父母们下台。收起所有的布带,我请他再从观众席里,挑出两个像他弟弟的人上台。

台上剩下的是:爸爸、妈妈、他,及两个弟弟。

推荐阅读:如何从家庭“情绪勒索”中走出来?独立的你,有能力与父母真正和解

态度不变,关系岂能改善?

他说:“爸爸是个有钱人,生意近千万。”

嗯。我听懂了,那是一个有钱、有权、令人敬畏的爸爸。

我请爸爸扠腰站住。

他再叙述:“我妈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三从四德。什么都是爸爸是对的。”

嗯。我也听懂了,那是一个懂得忍让、无法抗权、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妈妈。

我请妈妈跪在爸爸的旁边。

模拟妈妈很不情愿地蹲了下来。

我问他:“这样的画面,你熟悉吗?”

我指着爸爸站、妈妈跪的画面。

“嗯。就是这样。”

我问他:“你爸爸在你几岁时开始打你?”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理由、没理由,他都打。虽然他现在老了,不再打我,可是,我现在每次回家,他只要做一个左右我的眼神,或说出一种控制我的语气,我都会很反感。现在轮到我很想打他。所以,我不常回家,因为每一次都是不愉快地开车回到城市。”

“你想怎样打他?”

“狠狠地打他一顿。”

嗯。我听到了他心中还存有对爸爸的许多怒气。

我请另一个观众扮演他,并站在爸爸的面前。爸爸与长子都伸出手去责备对方。

我说:“你的弟弟呢?”

他说:“我的弟弟一个吸毒、一个在国外跳机了。”听起来,这个家庭并不保护孩子,而是害孩子。

我请两个弟弟背对着这个家庭,表示能逃多远就逃多远。我指着那个家庭雕塑,问:“你的家庭,现在就处于如此状况,是吗?”

他点头。

“你怎么看你的弟弟们?”

“我很羡慕他们。”

“嗯,至少他们不用再面对这样的爸爸,不再回去这样的家庭。”

他点点头。他被瞭解。

“所以,我不喜欢回家。每次回家,我一定看到妈妈重复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哭泣。然后,我一定看到爸爸用同样的语气来骂我。”

岁月时光不断流走。

可是,这位男士的父母依然用着二十年前的互动方式,没有太大改变。一个三十岁的大儿子,彷佛还是被父亲以对待一个十多岁孩子的方式来看待。


图片|Photo by Chinh Le Duc on Unsplash

人没问题,互动关系有问题

我问他:“你再看这个画面一次。”

我请五位模拟家庭成员很认真地把这个家庭雕塑表现出来——

爸爸伸出双手,对着每个家庭成员怒骂、斥责。

妈妈蹲在地上,对着每个家庭成员忍辱求全。

大儿子也伸出双手,觉得父母让他很反感。

二儿子和三儿子背对着这个家庭,彷佛已经不再与他们有任何关系。

他很用心地看着这个家庭雕塑。

我问他:“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在爸爸那边。”他说。

“不是的。”

他给了我一个他看不懂的表情。

“你来当爸爸,感受一下爸爸的心情。”我邀请他。

他站在爸爸的角色位置上,伸出双手,很认真地看着自己的家庭。

我问他:“你觉得怎样?”

他叹了一声说:“很累。”

我说:“嗯,你的爸爸也是人,长期用这么高亢激昂的能量来控制你们,一定非常累。他也在这个家庭受伤了。其实,每个家庭成员在这种状况之下都是很累的。你现在再站出来。”

我请那位扮演爸爸的观众继续扮演爸爸。

我再问他:“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他说:“妈妈?”

我摇头,“不是。”

我再问他:“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是我们三个吗?”他问。

“不是。你们都不是问题。你们三个只是长年累月地背着那个问题。”

我说:“不是成员出了问题,而是关系的互动出了问题。尤其是你父母的夫妻关系——那段家里最根本、也最基础的关系。”

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我。

同场加映:2 万人抽样揭露“幸福夫妻”条件:所谓婚姻,是成为能分享快乐与悲伤的我们

中止旧伤,创造新好幸福

我问:“你爸爸这么喜欢打孩子,他从哪里学来的?”

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很凶的,他比我爸爸更厉害。”

我再次问:“你妈妈可以容忍到这种地步,也不为你们争一口气,她从哪里学来的?”

他说:“我的外婆可没有这样。不过,我的外公可是一个好人,非常好。我妈妈这一点,就很像他。”

我说:“你看。你爸爸的原生家庭以打骂来解决问题,你妈妈的原生家庭则以忍让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一对男女结为夫妻,如何能找出一个共同的方式来解决家庭问题?

“你的爸爸愈生气,你的妈妈就愈忍让。妈妈愈是忍让,就造成爸爸更敢于生气。所以,你们三人就要在他们不平衡的互动里头找到一个平衡点。

“通常,在父母的冲突压力之下,孩子不是反抗(fight),便是逃开(flight)。你选择了反抗,你的两个弟弟则选择了逃开。不论反抗或逃开,你们都受伤了,都为父母两个原生家庭的衍生付出了代价。”

他静静地听。

我问他,也问台下的观众:“你们明白我说什么吗?”大家点了点头。

我对听众重复地强调:

“夫妻关系是家庭里头最重要、最根本的关系。

“如果你看我们台上的这一个家庭,甚至是你们的家庭,你会发现,每段关系都有血缘关系。可是,夫妻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然而,夫妻关系不仅非常重要,也非常脆弱。

“很多时候,我都发现所谓‘青少年偏差问题’,多是源自夫妻不良好的沟通基础。

“孩子的‘问题’,不是他们自身有问题。大部分的孩子只是背着‘家庭问题’。”

男士听后若有所思,“你这段话,很震撼我!”

“你现在看到了,想怎么办?希望如何调整自己?”

“我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了。”他说:“我一直以为问题出现在爸爸身上,可是当你说‘是互动关系而不是人出了问题’后,我彷佛觉得我们都没有问题了。”

我笑着说:“问题还是有的。可是很多时候,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呀!”

我做了这样的建议:“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哪类型的人做我们的父母,父母也无法选择哪类型的孩子做他们的孩子,但我深信:人的互动犹如一面镜子——虽然不能决定别人怎么动,但却可以决定自己先怎么动。”

我很感谢这位男士的真心分享,他让我们这一个夜晚有太多的学习。

你会喜欢:“乖孩子最终,将无法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亲爱的大人:别再用“乖”来掩盖命令

离开现场前,这位男士唤住了我,说:“我一直努力学习做好一个儿子,也努力学习做好一个爸爸。”

他希望这一趟回家乡可以拥抱自己的爸爸。他目前育有一男一女。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他如何养育儿女,如何不再用上一代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笑问他:“你有打你的儿女吗?”

他笑着对我说:“有时候,也是要打的。”

我们俩笑了起来。

与他和他太太握别时,我特别对他太太强调了一下:“你的老公很棒!祝福你们!”

坐车离开时,我拚命向他们挥手道别,希望他们能够打造一个保护孩子、而不伤害孩子的家庭。

让当初的伤害停止在原生家庭里,不再衍生、不再荼毒我们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