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自我的过程,他人是重要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完全“做自己”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可以不让他人的评价决定自己的价值!甚至可以引导别人怎么看我们、引导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定位。

我有几颗金色星星?

高中二年级时,海涅老师教我代数二和三角函数,高三时我又上了他的微积分先修课。(我一路读的都是公立学校。你也知道公立学校没多少预算能聘老师,所以我常会跟着同一位老师修个几年课。)

一开始,我很敬爱海涅老师,真心崇拜他。海涅老师也很爱数学。他爱数学爱到在黑板上画出完美抛物线时会乐得尖叫。我向他学了很多事,不只学了数学,还学到拥有优势是怎么回事,或该说缺乏优势是怎么回事。

海涅老师有块“满分高手”布告栏,招摇地张贴在教室前方,紧捱着黑板。如果你考了一百分,一定要是正式考试,小考或回家作业都不算,老师就会在一颗金色星星上写下你的名字,贴在那块布告栏上展示一整年。

听好了,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金色星星,它可是金色星星之后。这颗星星有十英寸大,海涅老师拿闪闪发亮的金色厚色纸,精心把星星裹得有棱有角、个个完美无缺。

然后他会小心仔细地用黑胶字母贴纸,贴出你的姓名和得到完美满分的日期,精准贴上金色星星正中央,对得整整齐齐,看上去真是美极了。金色星星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要他一年给出超过五、六颗星星,那可不容易。

你猜,修海涅老师数学课那几年,我总共得到几颗金色星星?答案是零。

无论如何,这种情况都教人心底刺痛,不过对当时十四岁的我来说,最令人沮丧的是,我们班另一个女生伊丽莎白两年里总共获得九颗金色星星。

我不是要贬低伊丽莎白,她可能真的很聪明,但我还清楚记得,每次她得到满分,我都会看着她的试卷(试卷都会被高调地展示在金色星星旁边),然后发现我们写的答案看起来几乎相同。

每回遇到这种状况,例如我拿九十九分而她得一百,我都会注意到:她写的可能是 7x = 49;x = 49/7 = 7/1 =7 之类的算式;我呢,大概写了 7x = 49;x = 49/7 =7,就被扣一分,因为我表现得不够努力,没把 7/1 放进算式。

要是我试问老师为什么自己被扣分,他就会告诉我,我是在质疑他打的分数,每质疑一次就多扣一分。于是我不再问了,我上课也不再提问。

我注意到,每当伊丽莎白搞不懂某个概念,课堂上就会花好几天讨论那个主题,我都听得无聊透顶。但我要求厘清概念时,老师就会告诉我,他没办法停下全班进度专替我讲解,我该在课外时间请朋友指点。

那学年要结束了,那时想在高中四年级修荣誉微积分课程(而不是基础微积分),就得请老师签名申请表才能修课。我记得那些夜里辗转难眠,担心就算我几乎所有考试成绩都接近满分,海涅老师还是不帮我签名。

等我终于去请他签字时,他看着我说:“我不认为你够格修荣誉微积分。”他帮班上许多同学都签名了,我知道那些同学数学课都上得很辛苦。

我决定我再也不想当数学老师了。我认定数学不再是我的强项。


图片|Photo by Jeswin Thomas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不会要求员工做不合理的事”懂得尊重人的主管,都拥有的五大人格特质

不要做二流的别人

所谓“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是指认识自己是谁、重视什么、天生擅长什么。当我们提到“自我意识”,指的是我们对内在自我的知识,但要获得优势,除了了解内在自我,还要了解它如何与外在世界交互作用。这种自我认识不仅来自内心,也来自外在情境脉络。我当年还不了解这点。

我们必须掌握自己的身分与脉络,想要成功,必须内在自我及外在因素相辅相成。我那时不明白,如果轻忽别人对自己有何定见,不设法争取主控权导引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就会难以施展。

早在一八九○年,哲学家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谈到,自我意识是连续感的来源,让人有“有连结”与“不分割”的感觉。

随着研究人员对自我意识的构成更清晰明确,自我意识已被定义为反思与认识自我价值观、热情、渴望,以及与环境互动的能力。

但这些早期定义强调的是“自我”(Self),而不是“社会自我”(Social Self),现代对自我意识的测验似乎也如此。自我意识已成为最新流行语,人人都试图提高自我意识,BuzzFeed 小测验的流行就能证明这点。

影集《六人行》(Friends)哪集剧情最符合你个性?你是哪位迪士尼公主?你最像哪个城市?哪种颜色最能描述你的个性?我承认,这类测验我也做过那么几次。

也有科学版的测验,例如广泛应用的麦布二式人格类型量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MBTI 盘点你的特质,看你是十六种人格“类型”的哪一类,将你所有态度和偏好(你比较内向还是外向?你比较靠思考行事还是跟着感觉走?你比较依靠感知还是直觉?)化成一个过度简化的标签。

我首先承认,我发现 MBTI 这类测试对我而言是种有趣的分类方式,使我更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感受和动机,也提供我跟别人谈论他们的价值观、感受和动机的情境。

但基于种种原因,这种测验其实有问题。许多测验并不符合心理计量学量表的基本标准。MBTI 之类的测验其实缺乏一般外在效度,它是根据过时的精神分析观点,过度简化到危险的地步,无论在科学上或方法上都不具准确性。

除了方法论问题,我们应该小心所有这类测验,因为它们让人有“自我”能独立于外在事物的错觉。

但我们不只会用 MBTI 这样的测验,还经常把它们当作福音。可是这种流行的自我意识概念无法真的解释情境脉络、人际互动的差异。

若要真正获得自我意识,这类概念其实有害,因为人格有连续性,不能用一连串二分法剖析。虽然我可能偏于内向,但实际上因情境不同也会介于内向与外向之间。大家都会视情境不同而介于两端之间。

MBTI 之类的测验假设人格特质为静态,事实上,最成功的人士会觉察自己的个性和技能是流动的,视情境调适展现出不同的自己。

因此,若我们把“自我”视为静止如一块大石,对自己有害无益,可能因此而错失对自身有利的机会和场合。我们忽略要关注情境脉络对我们性格的影响,也就限制了自己根据当下情况找出或发展优势的能力。

我们需要的是用增加延伸而非僵化限缩的方式,平衡自我与外部环境,那样才能像茱蒂.嘉兰(Judy Garland)所说的,“成为一流的自己,而不是当二流的别人。”


图片|Photo by Thomas Mowe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真正的做自己,是拿掉社会角色与职场头衔,还知道自己是谁

采纳评价 vs 坚持自我

本章目前都聚焦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以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如何看自己的影响。我们遇到内在冲突时会如何?我们要如何采纳别人认为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同时又能清楚准确地定义自我、并导引他人对我们所定义的自我的看法?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从强烈的内在自我意识开始的,觉得自己是谁、重视什么、天生擅长什么,那是在受到别人的影响之前,在别人告诉我们我是谁、重视什么、特长该是什么之前。

身为学生,我直觉意识自己擅长数学,我能吸收数学概念,数学对我来说很有趣,我觉得放松、没负担、无忧无虑。

当我们加入了别人的看法,我们自然的自我意识就会被削弱。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世界,无论是否愿意,都会跟其他人互相连结互动。

我们能实现什么、能走多远,通常掌握在他人手中,主管决定升迁、投资专家决定我们有多少钱可运用、合作夥伴决定市场位置,没错,还有数学老师决定未来职涯路径。

我们无可避免会受到别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影响,或是受到别人对我们纯粹想“做自己”的看法的影响。我们或许认为只要忽略别人的看法就好,让周遭静音,这样就能听见自己的声音。我绝对是正念和冥想的拥护者,也了解它们能带来多大好处,但这并不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现实是我们就是生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无法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和想法隔离开来。想只听自己的声音与沉默的人,很快就会发现无法坚持下去。

但这不表示要放弃我们自己的想法、放弃个人掌控权,完全用与他人的互动和他人的看法来定义我们是谁,让别人决定我的价值、感受、动机与欲望,那是在允许别人伤害我们,正如我允许海涅老师影响我对自己的看法一样。

相反地,我们有能力导引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定位,进而导引别人如何看待我们,但首先必须了解我们的“自我”,包括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如何内化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这样才能根据我们所认识的自己,主动导引并融合他人对我们的声音、意见和看法。

延伸阅读:甜点大人学|巴斯克蛋糕教会我:真正的美好是成为自己,不是符合他人期待

因此,为自己创造优势的前进之路,关乎知道与接收他人的看法,但同时让自己有能力不去拥抱、认同那些定见。你可以接受他人对你的看法,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应对、抗衡,但你毋须拥抱、内化这些定见。

我们稍后会讨论,别人的观点跟你毫无关系,那源自他们的不安、他们的目标,以及他们想要调和他们的自我意识。

如果十四岁的那个我能参透这一点,就会意识到海涅老师对我能力的定见影响了我的自我认知。而那可能蒙蔽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