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愿意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向另一个人展现时,其中代表的是极大的信任与依赖。

因此当聆听者是用“我觉得你应该⋯⋯”的态度与对方沟通时,那种“自以为是的对或好”往往会造成二度伤害。

文|罗纳德

盲点,往往出现在自己过度入戏于某个角色当中

在某一天的晚上,我和我一位朋友约在一间灯光微晕、氛围静谧的咖啡厅里。

她告诉我,她最近在生活上遇到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包括与爱人之间吵不完理还乱的关系,以及和家人之间有时冰冷有时热络的微妙拉锯,让自己的情绪变得起伏不定,也逐渐影响到她的工作表现。

我在朋友圈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口风紧,绝不会随意把他人的隐私与境遇拿出来当话题聊,甚至是冷嘲热讽来从中获得满足感。

再加上自己平时也都有涉猎心理谘商与身心灵相关的内容,所以朋友们都很乐意与我分享他们内心的烦恼和困惑。他们知道与我分享的时候,我通常能够给到他们合适的建议与跳脱框架的思维。

我在想,也许就是因为时常朋友对我都有这样高度的评价与反馈,让我也开始自认为自己好像真的有点价值,也觉得自己给的建议与引导都可以起到满好的效果。于是,不知不觉中我就把自己视为“专业顾问”或“人生导师”的角色了。

所以,当我聆听完她整个心情转折与发生事件的过程后,我很直觉性地以人生导师的高度来试图告诉她“应该”怎么来理解这些事,“应该”如何去做会比较恰当,“应该”要用什么方式来面对这些发生才是好的。


图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改掉你的“好辩”坏习惯!练习倾听与理解,培养职场人

我以为当我说完的时候,她会对我的回应与建议感到“很满意”,脸上浮现出“哇,你说得真好!”的表情才对。但万万没想到,她听完后脸色大变,开始用严厉的态度回应我。

“你刚刚所说的,都是在指责我的不对,我完全感受不到你总在说的支持与温度。”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当下的反应是一片空白,脸色略显得有些尴尬。

“等等,这好像不是应该出现的桥段啊?”“这是怎么回事?我说得头头是道,但妳怎么不谢谢我,反而还不满意呢?”我的内心里浮现出这些声音。

我开始有点焦躁地为我自己辩解:“我当然是支持妳的啊,我的温暖也从没有变过,妳会有这样的感受可能是因为误解了,我刚刚所说的什么什么⋯⋯我说的那些意思不是妳所以为的那样⋯⋯妳不要这样想好吗?

我的意思只是什么什么⋯⋯可能只是因为妳现在情绪比较敏感,所以才会容易往负面的方向去解读。所以妳看见自己的信念了吗?妳应该试着怎么样去想什么什么⋯⋯才对,而不是这样子。”

她冷冷地回了我一句:“又来了!你总是在说这一切都无关是非对错,但你的语气、表情、话语,听起来却都是在指责我哪里做错,哪里做的不够好。”

这句话,让我的武装色,瞬间瓦解。像是在拳击擂台中被对手用一记强烈的上钩拳击中我的下腭,让我瞬间失去了意识,倒卧在擂台上一动也不能动。

我记得在那个当下,我的自我意识告诉我:“诶,你不说点什么嘴回去吗?难道你就要这样认输了吗?这样不会很没有面子吗?心灵大师耶你!”

我在脑海里迅速地把整个过程回想了一次,试图在这当中找到几个对我有利的反驳证据来回应她:“我才不是妳讲的那样都在指责妳咧!妳不要误解我!”

当我准备要开口举证反驳的时候,我内心突然浮现出一个声音:“她说的没错啊,你的方式不就是在试着告诉她哪里做的不好,结果她才会发生这些事情吗?你为什么不承认她说的没错呢?”也很巧的,就在这时我想起以前的一个员工曾告诉我说:“我觉得你有种知识份子的傲慢。”

那时的我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如此,但现在的我,好像突然看懂了什么。于是,我选择把那即将脱口而出的“反击”吞了回去。

她气吁吁地看着我,我则是呆默了一阵子。在彼此之间,那股空气有种沉重凝结的感觉。

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喝了一口凉掉的美式咖啡,接着我开口说:“对不起,我给了妳这样的感受,我没有觉察到自己原来在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在帮助妳,反而,还让妳有种被二次伤害的感受⋯⋯”

我究竟是在争什么呢?

长久以来,我总以为自己是一个懂得聆听对方的想法,又能同理对方的感受,还可以给予对方温暖的人。

可是,当自己被误解或被指责时,深藏在心中的那股傲慢、优越感与不容被质疑的自尊心就幻化成一把利刃,被我用来狠狠地回击在对方的脆弱之上。

在陷入僵持的时候,我还是在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狡辩,为自己所制定的“人设(心灵导师)”而辩驳,打死不承认自己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也不愿承认自己就是在争是非对错,反而狡猾地利用一种隐性与迂回的方式来塑造出“看见了吧?都是你的错”的情境。

最终,我潜藏未表明的渴望就是想要成为那个居高临下、睥睨一切的人:“只有我才是对的,只有我讲的话才是有智慧的真理!你们只要表达对我的感谢与崇敬之意就行了!”

延伸阅读:“谢谢你愿意和我说”当朋友吐露寻死念头,别急着反应,三步骤代替“你怎么这样想”

与她道别过后,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才意识到,其实我就是一位虚伪的假道学人士,那种标准“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万万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中我居然成为了我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在真实自己的那一面被挖出来看见之后,我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除了羞愧之外,更多的是我其实一点也不想要用这样的方式伤害对方,但却在保护自我尊严与不容被践踏的自我价值驱使下,我却一心一意只想着要为自己“认为的正确”而战。

你宁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宁愿自己幸福?

假设,在平行宇宙的另一个时空中,我在这段争执的过程里用我辩才无碍的反击逼得她在我面前认输认错,迫使她无话可说之后。

在那当下,我赢得了面子,维持住了我在朋友圈里人生导师的专业形象与高度,然后呢?与她分别过后,我带走了什么?留给她的,又会是什么?

我用否定她的行为价值,只为了换得我正确无误的梦幻形象?

在许多人与人的特殊关系中——像是亲人、爱人或朋友——当对方带着一个疲累不堪、伤痕累累的身心来到我们面前,卸下心防的跟我们诉说他们无人能懂的苦痛和所独自承受的压力时,那真的是需要诺大的勇气与深度的信任才能办得到。

他们内心所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句真心的“我懂你的感受”,或者是你专注而能理解的神情,甚至只是你温柔而坚定地陪伴在他们身旁,这些就足以带给他们重新面对生命中任何挑战的力量了。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同场加映:【一个人的派对】一个懂得安静倾听你的人,最是难得

而那些能够展现我们本身专业知识背景的心理分析、阅览无数的丰富社会经验,或是听起来头头是道的人生哲理,其实从来都不是重点。那些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对或好”与“证明自我价值的意图”催眠了我们觉得那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或许在下次,当我们陷入了与对方意见相左而争辩,或是开始争锋相对起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在内心当中问自己这一句:“我宁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宁愿自己幸福?”

相信我,没有人会想选择让自己过着不幸福的人生。一个过着不幸福人生的人,自然也不会让他人过着比自己幸福的生活。

我内心由衷的祝福每一个朋友,都能够过着幸福愉悦且轻松自在的生活。同时,也很感谢这段经历的发生,更是谢谢那给我机会让我能重新修正自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