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痛苦于你的父母不是你理想的父母?但其实⋯⋯我们可能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孩子——亲子之间的相处是必然的功课,处理起来绝对不轻松,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里,尽可能创造想要的生活。

文|Li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说到过去十年和父母关系的变化。她感慨道,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和父母相处。

她以前是个乖乖女,25 岁以前,跟父母分开的时间从没超过 1 周,亲子间十分亲密。但有一阵子,他们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多。

两代人对人对事的很多看法不契合,她越来越感到自己没有自由、不被理解,索性搬到外地独自生活,打算自己的事情能不告诉父母就不告诉父母。

在外地几年,她蜕变成了一个非常独立的人,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过得很充实。可是一想到自己和父母打电话总是没话找话, 想带他们一起去旅游又害怕吵架,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她问我,独立自主的生活,和亲子间的亲密,难道不可兼得吗?

她的疑问让我想到一个家庭研究中的概念:亲子间的“离合关系”。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图片|Photo by Anthony Reungère on Unsplash

一、自主 vs 亲密,你会怎么选?

有个关于亲子关系的说法很流行: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而建立的关系。很多人也相信自己最终应该和父母独立开,甚至保持距离。毕竟,现实反覆告诉我们,不离父母远一点,我们很难自由地追求想要的生活。

但是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真正的亲子关系,同时存在着“离合需求” (Chen & Dai, 2006)。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不论看上去我们多爱或多讨厌父母,在内心深处,这两种需求都是同时存在的。

当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被广泛讨论时,有学者指出,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并非彻底与父母分离,而是维持离合两种需求的动态平衡(Youniss, 1983)。

这种平衡可以让亲子双方在表面的叛逆、独立、距离之下,维持稳定、深层次的情感联结(Grontevant & Cooper, 1986)。我们独立的生活,因此有安全的“大后方”,我们和父母间的关系,才真正平等、双向、互惠(White et al., 1983; Hu, 1995)。

推荐阅读:海苔熊|给不想面对父母的你:为何每次回家,都唉声叹气?

二、怎么做才能真正平衡离合需求?

在讨论怎么做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事实:在华人社会成长的我们,想要平衡离合是很困难的。

文化环境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在华人社会,孩子听话顺从是常态,独立自主会被视为叛逆;父母为孩子牺牲自我会被赞扬,追求自己的人生则被指责为“自私”。因此,我们身边很少有既独立又联结的亲子榜样,我们会在平衡离合时怀疑自己有没有真的做错、过分,父母也不理解,会误会我们,或想矫正关系(Yu, 1996) 。

而在被父母影响、安排着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里早已渗透了父母的部分(Yu, 1996)。

平衡与父母的离合需求,考验的也是我们和这部分自我的关系:如果我们原本就喜欢或讨厌这个部分,我们会相对容易地全盘接纳或舍弃。可如果我们既不喜欢它,又发现它能在一些情况下帮助我们,甚至带来一些好处,我们又如何进行取舍?

思考这个问题很辛苦。毕竟,我们被这部分自我指导生活这么多年。如今不再依赖它,我们要如何面对未来的选择?又如何建立新的自我?

“妈妈一和爸爸有矛盾,就变得不讲道理、发泄情绪,我很看不惯。可是发现自己和男友吵架后也喜欢哭,把问题丢给男友善后。

原来我也沿用了我妈的方式,可是如果不这样,我该怎么处理矛盾?理智讨论一定更好吗?我心里的委屈要怎么办?”

这一连串疑问,很可能让我们想要放弃思考与这部分自我的关系,更不会去处理。

因此,对于成长在华人世界的孩子来说,一步到位建立全面的离合平衡是不现实的。我们建议你先在认知和解决冲突方面寻求独立自主(离),在情绪和功能方面和父母保持联结(合)。

你可以做下面几件事:

1. 建立独立自我认知,锻炼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

你可以通过和父母以外的人的交往,全面地了解自己,逐步建立独立、全面的自我概念,获得独立做出选择的能力。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你还可以及时和父母沟通你的计画和成果,甚至和父母谈论你的失败和反思。这也会锻炼你独立自主的能力——毕竟,被质疑甚至被嘲讽,也是独立自主可能的后果,需要你面对和承担。

2. 学会将冲突和人、关系分开看待

想要在解决冲突方面独立自主,你需要学习分析冲突,找出哪些是你能做的、怎么做,而不是一吵架就归咎父母或说“关系不好”。下面的自问可以帮到你:

冲突是什么(描述事实)?

Q1:父母让我生气的行为
Q2:因为我对他们有哪些预设
Q3:我希望他们怎么做
Q4:我让父母生气的行为
Q5:因为他们对我有哪些预设
Q6:他们希望我怎么做

3. 保持情感联带(affectual solidarity)和功能的联带(functional solidarity)

保持情感联带,就是让你和父母的关系中有正向的情绪流动。你可以选择和父母一起做些彼此都喜欢的事、聊一些会达成一致的话题。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保持功能联带,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服务、协助,或至少让彼此觉得对方是可及的(accessible),是可以求助的对象。比如父母不会用网路购物,你主动帮家里采购东西。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又或者你们分开住,但没有离得很远,一方有需要时另一方能及时赶到。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当你做到这些,父母会感到他们没有因为你追求独立而失去你,因此更愿意配合你。

当你们习惯了这样的相处后,你可以逐步尝试恢复认知和解决冲突方面的联结,比如遇到不一致时和父母坦诚沟通,即使吵架了也不忘真诚地关怀彼此等等。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父母特别高压,管你管得很紧,让你完全没有寻求独立的空间,更别说平衡,那么我想对你说:

首先,我希望你不要太焦虑。

研究表明,很多人是在 28 岁以后,才觉得自己可以独立于父母生活(Frank, 1998),也就是说,如果你未满 28 岁,感到自己无法独立,是很正常的。

并且,会有一些特别的时间节点迫使父母面对你独立自主的需要。比如你独立工作、恋爱、结婚等。这时父母不得不承认,他们不再对亲子关系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因此更容易给你空间,你也正好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全无依恋父母的需要。

但更重要的是,责怪父母不配合,也许意味着你没有真正想独立自主。

研究发现,很多成年子女并不希望父母和自己像朋友一样平等(Burgau, 2001),而是希望父母可以一直为自己遮风挡雨(Nydegger & Mitteness, 1996)。而责备父母,其实也是躲在父母羽翼之下的表现之一。

通过指责父母,我们也许可以不用面对自己能力的不足,不用面对自己对于独立自主的迷茫和担忧,也可以不再为关系做出努力。所以,虽然确实存在不可理喻的父母,但是我们也需要提醒自己:我是没有机会平衡离合需求,还是不想平衡离合需求。

同场加映: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成年子女该厘清的亲子关系

最后我想说,亲子关系最大的特点可能在于被动性。我们被动地和一对夫妻成为亲子,这一生都无法脱离。这也成为很多人对亲子关系感到无力的原因。

我也一度困扰于此,但是当我意识到我也不是父母理想的孩子时,我释怀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两代人这一世的功课,不是轻松经历理想的亲子关系,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里,尽可能创造想要的生活。

在我自己平衡离合的过程中,我学着改变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学着觉察他们的立场和情绪。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可是我的行动真实地推动了父母的改变。

他们也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有时觉得我讲话太正式,却也在调整自己的沟通模式。我原本也觉得,单方面努力改变不了什么,可是当我真的撬动了关系,我愿意继续努力下去。

如果有得选,我还愿意和他们做一对亲子吗?看他们本来的样子,我不确定。但因为他们愿意和我一起改变,我想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