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别人⋯⋯”、“要是别人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在意着外界的品头论足,便以别人的眼光来评断自己。

在一次偶然品尝到巴斯克蛋糕的场合,作者深深体悟:“真正的美好是成为自己,不是符合他人期待。”

文|Yuyu Chang

“这都焦了怎么吃呀?”第一眼看到巴斯克蛋糕的人,可能都会这样反应。

我们很习惯甜点精致的模样,可能是金黄酥皮夹着乳白的卡士达酱、一抹轻盈淡绿交织红艳的草莓果粒,或者是拥有闪亮光泽的甘纳许巧克力淋面蛋糕,总之就不会是巴斯克蛋糕这样焦黑的模样。

但如果你愿意给它一次机会,品尝那焦黑外皮底下的滋味,满满的乳酪浓香及软绵的口感,表面因为烘烤产生的深色,反而带来迷人的焦糖风味。那样的美味太让人惊喜,你甚至会忍不住揶揄自己,如果因为外表的不完美而错过这么好吃的蛋糕,岂不是太愚蠢又太肤浅了吗?


图片|作者提供

真正重要的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温暖可爱的小王子送给了我们这么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在我们被各种纷乱讯息轰炸的日常中,谨记着面对生活的该有的温柔真心。

尽管如此,还是有时会掉入别人给的完美框架,于是选工作时不免想着是否要个闪亮的名牌公司,或者聚会时不禁想要展现符合期待的样子,常常在乎自己是否完美,那种能让别人称赞的“完美”。

“一直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就无法诚实地活下去。”水岛广子在书中《别让“应该”框住你的人生》这么写道。

这话说来容易,但自己总是不小心陷于别人的眼光与评论。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努力达成别人所谓的“优秀”,取得好成绩也进个好公司,一切都要追求卓越,然而对于自己内心声音的忽视,却时常让我在低落时自我怀疑。

延伸阅读:接纳自我的三个练习题:人生意义,在于打破固有循环


图片|作者提供

不以貌取蛋糕,也不以别人的眼光评断自己

有一次与老师约在咖啡店聊天,说是聊天其实是想找人解解我的困惑。他一边喝咖啡一边听我说话,我记得我说了好多“可是别人⋯⋯”跟“要是别人知道⋯⋯”我当然明白我太在意那些外在的因素,可我又放不下。

老师只是静静地听,给我温暖而诚挚地支持。“你说的我都懂,我以前也经历过这样的烦恼。你先吃一口蛋糕,这是这家店的招牌呢!”

说到这我才发现,我眼前那块巴斯克蛋糕都还没有动过,我用小叉子挖下一角,表层有着深烤的痕迹,厚厚的乳酪馅湿润浓郁,虽然外表有着不平整及焦色,却有着非常美妙华顺的口感,奶香与焦糖的苦甜融合恰到好处。

“哇!这也太好吃!我看它还以为不怎么样呢!”我惊讶这样简单朴实外型,竟然拥有这么迷人的口感。

“你是不是以貌取蛋糕了!”老师这话真把我逗笑了。

“哈哈哈!原谅我的肤浅。”

“你看别人觉得这个蛋糕好不好看重要吗?身为一块小蛋糕,它也不追求那些别人世俗的眼光,就安安份份做好自己,做得尽责又有内涵,这不是很好吗?那你这块小蛋糕怎么不好好做自己呢?”老师用甜点巧妙地回应我前面所吐的所有苦水。

同场加映:一个女孩的穿搭告白:瑞典社会教会我的尊重与接纳


图片|作者提供

在越快的时代,越要听清自己的声音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快速的时代,因此符合别人期待的样子,成了一种最清晰又最简单的交流型态,以人来说,可以对应上社会的标签,会快速形成一个明确的人物形象;以甜点来说,可以有精致美观的外型,就代表了顶级及可口。

然而随着更多的标签,就同时把人更加分类成几个模样,在不断地复制及模仿之下,其实该被点醒的是内在的样子。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一阵子这句话在网路上特别流行,或许也反应了在讯息丰富又雷同的网路世界里,大家渐渐意识到内在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在咖啡厅的落地窗边座位,看着阳光洒在焦黄的巴斯克蛋糕,略黑且不整齐的外表或许不符合人们对于“甜点”的期待,但是品尝过它的美味,你就会明白真正的美好是在内在,又何必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