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活里的“不对劲”,很多人选择忽略与逃避,但事实上,有病识感是疗愈自己最重要的事,其中包括面对自己的脆弱与不堪。

从现在开始,每天晚上,多留十分钟给自己,定期的整理思绪和整顿生活,是相当必要的步骤。

2020~2021 年,世界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造成旅行与生活调节机制的中断,人们对于娱乐性活动的参与感也因此降低,如此低迷的氛围就好像无限绵延的阴雨天,你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却总感觉有些部分的自己正在被酸雨侵蚀。

这一年有许多需要被记得的事,以及更多想做却来不及做到的事,我常觉得,年与年之间的跨度是被刻意营造出来的仪式感,好让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与空间,挥别旧的自己,立下新的愿景。


图片|Photo by Content Pixie on Unsplash

从现在开始,每天晚上,多留十分钟给自己

对很多人而言,不记得并不一定代表“过了”,这也是为什么“整理自己”如此重要。

那些还没背消化过的情绪、以及尚未厘清心态会以各种型态出现在生活里,多半会卡在心坎里持续存在,最好的方法是能透过自我梳理,进而做到举重若轻,让过去成为现在自己的一部分。

大约从高二(2013)开始养成写手帐的习惯,原先是记录当天须完成的事项,包括当时正值考学测时期,每日必须复习的学科内容、隔天的考试,以及评量、模拟考卷的进度范围,延续到后来,开始习惯透过手帐整理当天心情,包括透过文字梳理一整天的行程。

一来提醒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二来告诉自己:“没事的,别担心,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完成,其他都是机会与命运了。”

久而久之,习惯持续了七年,手帐除了帮助健忘的我记得当下的心情以外,也在许多惴惴不安的夜晚给予自己回顾与凝视未来的力量。生活中无法掌舵的事情越多,越容易在得过且过的漩涡中徘徊找不到出口,此时手帐是与自己最好的沟通方式。

搞懂今天的自己,便能更好的为明天的自己做出决定;明白今天是充实还是浪费,那么你更能决定明天是停留还是前行。

每天晚上,我习惯留一小段时间给自己,可能是 10 分钟、可能是 20 分钟,也可能超过 1 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会将今天发生的事情以记流水帐的方式写下来,纪录之余也重新回顾一整天的心理状态。

面对工作、家人、友谊及各种各样的关系,生活上总有大大小小的事情扎在心头,或芒刺在背,书写是拔除日常中的小刺,免于一次性重击而受伤的前置作业,习惯与自己对话,在不逃避的前提下面对自己的良善和不堪,那是确保决策与渴望一致最好不过的方法之一。

混乱时,给你选项和勇气的是自己,不是他人

开始工作之后,因为时间较为吃紧的缘故,比较难透过“写手帐”的方法进行自我整理,因此我开始透过 Medium、FB 和 Instagram 纪录心情,此时的纪录比较像是一段时间对自己的交代。

生活与工作无法平衡时的混乱,不会是一时,它会存在于你的每一天,侵蚀你积极面对生活的动力,工作中的徒劳与顿失方向容易影响到生活的自律与方向感,此时此刻给予出口的应该要是你自己。

面对这样的日常,你可以尝试透过三个方法克服问题。首先是方法:

  1. 厘清自己混乱的原因:有病识感且找到病因。
  2. 给予自己修复的宽限期:在行事历上给自己停损点,可以是一趟旅行、一部电影、一次假期、或与无相关者的一次聊天。
  3. 把选项写下来,选择、然后放下:这件事情要解决有什么前提、或是在什么条件下你可以放过自己。

举例而言,去年第二季,我因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感到不安且不适,因此“感受到能力不及的自己”并与其相处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

我在 2020 年 6 月的手帐里写道:“接受它和战胜它是两回事,接受不代表你能更游刃有余的承担起工作必要之重,它可能只是坦率辨别自己不足的状态。”

我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也照顾了自己的不足,因为痛苦的状态往往都是一时之间期待与现实的不符而造成的,尤其在职涯转换、人生规划遭逢变数、面临工作上重大的专案和不确定性的时候,很容易将工作上不安的情绪带向生活,长时间影响情绪的正常运作。因此定期的整理思绪和整顿生活,是相当必要的步骤。

面对生活里的“不对劲”,很多人选择忽略与逃避,但事实上,有病识感是疗愈自己最重要的事,其中包括面对自己的脆弱与不堪。

比方说,前阵子我发现自己因心里的焦虑状态影响身体的反应,连续几个礼拜没办法好好坐捷运,捷运密闭和吵杂的空间使得空气变得稀薄,加上往来人们总是彼此推挤在狭小的空间,捷运车厢里的窒息感来自于对于“出勤”这件事本身所夹带的焦虑。

我把这样的心情写了出来,面对自己的焦虑,也承认自己因为想逃避而激发的生理不适。厘清自己状态后,接着是给予自己修复的宽限期,有人需要一周、有人仅需一日,可能也有人跟我一样,写作的当下就是修复期。

我通常告诉自己:写完就面对了,面对了就放下了,明天从头开始。因此我的修复期与书写状态是完全重叠的,每个人可依据自身的状况进行修复期的调配。

修复之后,更重要的是提供自己选项。要记得:能给出选项和接受选项的是自己,期待他人的拯救是最没有效率的,自救往往是认识自己、避免持续鬼打墙最好的方式。

重读自己:那些看起来芝麻蒜皮的小事

写下来之后,别忘了复习。

重读自己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就像是透过文字重新认识两年、三年、五年前的自己,过去那些像是山洪海啸一样捻压过你的大事,如今看来都成了渺小却迷人的无谓烦恼,那些十几岁时认定的海誓山盟,如今看来也都只是稚嫩可爱。

那些曾经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句子、写过的爱语和墨水与墨水之间残留的泪渍,都穿越时间与空间回到你的眼前,才发现:最明白自己有没有长大的人,还是自己。

前几天重看了艺人曾之乔的 YouTube 节目, 她与许玮甯聊到如何克服现在的困难,许玮甯提出一个想法:“在遇到困难的此刻跳出来看,假设我已经 35 岁,我如何看待 25 岁的自己的烦恼。”

其实这个观点(从未来看现在)在我回去阅读三、五年前的手帐时,也深刻感受到超脱当下思维的重要性,17 岁时写下“无法成全的撕心裂肺”在现在的自己眼中似乎也能一笑置之,18 岁那场无疾而终的爱情,好像在现在看来反而是成全我与现任伴侣最重要的契机。

那些旅行的痕迹、车票、电影票根、机票、拍立得,收藏了岁月在时光中的缩影,留下略为风化和褪色的彩印、墨水与字迹,成为你的一部分。

我们很常与他人展开各种对话,聊生活周遭、聊生活情感、聊现在与未来,但却总是忽略与自己对话、忘记回望自己的成长。

与自己对话的空间是需要刻意经营的,撇除发呆的时间不论,生活中有太多资讯透过各种媒介传送到我们眼前,压缩了我们静下心来与自我对话的时间与空间,面对久未谋面的朋友、同学与亲戚,我们时常会说:“好久不见,你跟以前真的差好多,变成熟了不少。”但我们却鲜少回头看看自己。

书写与阅读岁月同时也更明白自己是如何长大的,但为何我们要记录下自己是如何长大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将这段话送给正在阅读的你们: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曾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北非碟影》(Casablanca,1942)

从今天晚上开始试试每日仪式,三个步骤,搞定你人生中过不去、想要厘清的纠结大小事:

步骤一,每天留 10 至 20 分钟给自己,不碰手机、不开电脑,属于自己的手帐时间。
步骤二,尝试透过三个方法克服问题:厘清混乱、定修复宽限期、放过自己。
步骤三,写完手帐,试着告诉自己:写完就面对了,面对了就放下了,明天又是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