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的恐惧操纵着我们,让我们害怕被人讨厌、害怕自己“不完美”,因此在社群网路上营造“完美”的形象⋯⋯

法国诗人拉.封登(La Fontaine, 1621-1695)曾说过这样的寓言 [1]:

画家画了一个人类打败一只身躯庞大的狮子,看画的人都引以为傲。这时候一只狮子刚好路过,就嘲笑正在那边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的人们:“的确,画里头是人打赢了,不过画家骗了你们,因为他有描绘假象的自由。但若是我来画画,狮子赢而人类输,会更接近事实。”

今天活在网路社交时代中的我们,已经太习惯当那个画家,以至于我们跟事实越走越远,还自诩为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我们沉醉自己打败狮子,却反对别人也有权去打败狮子

在各种社交平台里,只有去发文——只有文字?不够,还得加上图片!怎样的图片?自拍或别人帮忙拍的美照,是必须的!还得配上打卡热点,以某个不知何时起约定俗成的标准角度、调色、美白、瘦脸、修腿⋯⋯方叫完美——才有机会吸引关注,刷存在感。

我们努力塑造一种“看我过得有多好”的形象给别人看,彷佛在无百聊赖又毫无意义的日子里,给自己“画”一张完美的“照片”就是稳赢的意义所在。

亦正因为一些人精于此道(不论他自己是上述的发文者,或只是在想像里完成了一切),所以他才会发现并指着朋友圈里某谁的照片,说出像“那个地方我去过才没有这么美”、“他(她)又在翻旧照重 po 了”或“他(她)明明不是长那样,皮肤没那么好、脸没这么瘦、腿没那么长⋯⋯”之类的话。

作为画家,我们沉醉于自己打败狮子的那幅画作,却要反对别人也有权去画他打败狮子的画作。这种分裂的态度教人们无法面对原来自己只拥抱着胜利的假象,而事实上可能没有人赢过。


图片|Photo by Trent Haaland on Unsplash

交友程式中的仿效画作

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地方,如专门认识另一半或约会的手机应用程式,即便某位用家最初想当一股清流(不化妆、不修图、不刻意抓角度),但是当发现自己没有人配对上或丢讯息来,又看到别人有许多粉丝追踪者时,也难免开始动摇。

人们会开始模仿别人的照片,仿画——自古以来,画画不就是以仿效为基础?——经过一再的操作、一再的镜映,人们是“真的会”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上传到交友程式上的那个自己,误以为那个画作中美好的自己才是真实的。

就像是一位女性友人每次出门,让自认有点美感触角的我帮忙拍些独照时,即便取景、角度、光影都已经十分到位,她仍然会眉头一皱:“可以再拍几张吗?”

她永远不满意着一个说不上来的东西,然后默默问上一句:“我平时是长那样的吗?”,我回答:“难道呢?就还没修图吧!”。

她不会承认,却会反驳:“不!还是自拍比较好看!”但她没有意识到,她的前镜头早已经设定好“柔肤、美白、瘦脸”等选项了。

镜中的陌生人:论按赞与分享的忌妒学

“当我们照照镜子,我们看到一位陌生人”心理学家 Reik 是这样说的 [2]。

我们不认识自己,却误把画中美好又胜利的假象认作自我,然后现实会让我们对自己失望,因为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认不出真实的自己。

跳脱社交程式上的“脸照”这种单纯视觉式的“画像”,我们其实也无时无刻在创作一种“我赢他输”的“心像”。

好比有些时候,当人们讨厌一个人,便渐渐不再给他的贴文按赞,或是把对方的贴文转发给三姑六婆一起说是道非。如此,人们便成功在自己心中描绘出一个“我赢了”,以及一个“他没有朋友(按赞)”或“他不知道我在嘲笑他”的“他输了”的假象。

然而,这个“讨厌”的实际意义到底是对方曾伤害过你?你的实际见闻?只听闻对方的负面形象?还是仅仅出自我们忌妒他人的心态?

通常是最后者,我们忌妒他人有更好的成就、有更聪慧的想法、有更吸引人的特质、有更有趣的生活⋯⋯换言之,“他赢我输”才是更接近事实。

只是“更接近事实”一事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沮丧且难以思考,就像精神分析师 Bion 提醒的。所以在今天的网路世代,我们用(不)按赞、(不)分享、(不)评论的方式来满足忌妒的攻击欲,以及维持一个自恋的幻象。

推荐阅读:柚子甜专栏|嫉妒,是因为你害怕不被爱

潜意识的恐惧,是争战的原因

这还让我想到精神分析师 Glover 的话,他说 [3]: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头非理性的生物(irrational creature),他的思想受制于各种心理机制,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对抗内心那不合理的恐惧(unreasoning fear)。”

我们潜在有着怎样不合理的恐惧?恐惧别人多一个赞,我就是个没人关注的边缘人;恐惧自己真心赞美别人,别人就真的完胜了自己;恐惧自己不修饰脸容,便没有人会喜欢上自己;恐惧给别人按赞,他就知道我其实默默在关注他;恐惧别人的一点成功,就等同自己无限的失败⋯⋯

如此,我们便带着这个分裂的心灵,当起镜子里的陌生人,活在与现实分离的假象里。

因着那些潜意识恐惧,我们或跟自己作对、或被自己吓倒、或希望消灭自己,独留下镜中完美的自己。就像 Glover 所说的“争战,是对潜意识恐惧的反应”,我们是多么恐惧自我,才教人“自相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