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忙着出国游玩、忙着打卡上传、忙着品尝新的餐厅、忙着上新的课程⋯⋯什么时候我们停下来,花时间好好跟自己相处了?

2019 年 5 月,住在夏威夷的三十五岁瑜珈老师阿曼达.艾乐(Amanda Eller)一个人到山中健行。那天,她的车停在登山口,心想这只是一趟轻松简单的健行,所以把手机和水壶都放在车子里。

但是,她在登山过程中找不到方向,迷失在深山里。十七天后,救难队终于找到她。

“我看到救难直升机时,我嘴里还咬着植物,这是我本来计画的晚餐。”艾乐在一场记者会上分享。

在观看记者会影片时,我心里不断想着:十七天,她是怎么在森林中存活的?

艾乐说:“我没有手机、也没有指南针,我唯一有的,就只剩下我的内心──我的直觉。所以我开始倾听内心的指引:往左走、往右走、要不要吃这个植物、要不要喝这里的水。一开始的几天,我内心充满着受害者心态,尤其看到好几次救难直升机飞过却没看到我,让我很想放弃。而后来,我接纳了,我接纳了这是我的处境,然后我选择要活下来。”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必须要清空脑中各种思绪,完全专注于当下,专注每个当下我的脚踩在哪里、我站在哪里,因为稍微不注意,我就可能会扭伤脚、割伤自己或掉下悬崖,这都可能让我离存活更远一步。我意识到,每一个时刻我都在做选择。我选择要活下来。”

在听艾乐分享时,我感到内心非常震撼。让我最感动的,是她提到某个夜晚,突然间有暴洪,她坐在约三十公分的水中,虽然知道这座山离海并不近,但还是很恐惧如果大水一冲,她会不会就被冲到海里。

艾乐描述:“那个当下,外在世界的任何东西,我什么都没有了,我剩下唯一拥有的,就是我的内心,所以我开始冥想。开始冥想后,带给我很大的平静感。”

当生命把你外在所拥有的东西一层又一层剥开,最后,你就剩下最赤裸的你自己、你的内心。没有多余的事物让你分心,这样和最赤裸又真实的自己待在一起,是什么感觉?

上一次你和真实的自己待在一起,是什么时候呢?


图片|《寻找复原力》绘者“有只兔子”/远流出版 提供

面对孤独,你可以选择逃避,或是靠近

我一直是个非常喜欢独处、也很需要独处的人──阅读、思考、写作、散步、欣赏大自然。身为一位内向者,我从独处中充电,我也从来不担心自己会害怕独处或感到孤独。所以我完全没预料到,二○二○年的疫情期间,我也会有一段时间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

那时我刚回到美国,从台湾正常的生活回到美国疫情封城状态,突然间少掉了家人与朋友的围绕,再加上新学期尚未开始,没有忙碌工作来填补生活。

有大约两个礼拜的时间,我感到非常孤独──那是一种整个人在漂浮、身体很空、好像重心消失了的感觉。后来我和一位也在海外工作的朋友聊天,我们聊到了孤独感受。对,就是那种很空的感觉!这样的感受很不舒服,满令人害怕的。

我想到了阿曼达.艾乐在深山中和自己相处了十七天,以及她提到的暴洪那一晚──当外在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了,我们唯一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内心。

于是,我也想尝试:如果不推开孤独,而是向孤独的感受靠近,和自己赤裸的内心与情绪待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

曾经在书上读过一个笑话:有两位天神在讨论要把宝藏藏在哪里,才不会被人类找到。他们提议了好几个地点,都觉得很容易被发现。最后一位天神说:“那就把宝藏藏在人类的内心吧,那里不会有人去找的!”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非常真实。我们的内心有着另一个辽阔的世界,却很少人愿意往那里走进去。

这个社会训练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外在”世界──到各处去旅行、到景点拍照打卡、品尝各式各样美食、参加各种聚会活动⋯⋯。

如果我们也用那样探索外在世界的热忱去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你的内心世界里有什么?有哪些建筑物?什么样的风景?有哪些人?又有哪些声音?

你的内心有个非常辽阔的世界,等着你去探索与认识。你的每一种情绪──悲伤、喜悦、痛苦、失望、心碎、愤怒⋯⋯,都是要邀请你进入内心世界的邀请函,你可以让这些情绪带领你走进内心。

要走入内心世界,首先要让自己慢下来、停下来,花些时间和自己待在一起。


图片|Unsplash

独处,就是能够和自己的所有部分相处

我们会想要和喜欢的人相处,那么,你喜欢自己吗?你喜欢待在自己身边吗?

在谘商室中,我听到许多个案说:“我讨厌自己!”他们讨厌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不愿意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或是看到镜中的影像觉得很厌恶,讨厌镜子中那个人。而我们讨厌自己时,当然就不会想和自己相处。

或许,你也讨厌自己的某些部分,像是情绪、想法、行为。或许是对自己不够满意,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有成就、身材不够好、长得不好看、没有价值、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爱等等。

于是,你想尽办法要把讨厌的部分推开:努力获得财富与地位、取得高学历和成就、努力装扮自己的外在,或是用其他各种方式让你不用看见那些讨厌的部分,例如忙碌、沉迷社群网站、滑手机、网购、暴饮暴食、追剧、药物酒精成瘾⋯⋯

专门治疗成瘾行为的专家盖伯.麦特(Gabor Maté)医师在他的书中引用了佛教中的“饿死鬼”做比喻。

饿死鬼有很大的肚子、细长的脖子,不管怎么吃都填不饱。麦特医师说,这个社会有许多人就像饿死鬼一样,不断想拿外在的物质、名利、权力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但是,外在的物质永远填不满内心空洞,要填补内心,你就必须往内心走进去。

走入自己的内心,代表着你要面对自己内在的不同部分──那些光鲜亮丽、你引以为傲的部分,以及那些你讨厌恐惧的、想要推开的部分。能够和自己相处,并不是要去改变那些你讨厌的部分,而是去改变你和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催眠故事|“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道歉”内在小孩的无助,你有听见吗

譬如,有一部分的你觉得“我永远不够好”而带着许多羞愧,你可以把这部分的你想像成一位小孩子,然后你是这位“羞愧小孩”的家长。

因为小孩有许多行为问题,你不敢带他出门,怕他在外行为失控会让你很丢脸,所以你每天都把他关在家里。但上班时,你担心这个孩子会不会自己跑出门,于是你决定不上班了,每天待在家里监控他。

每次这位孩子靠近你时,你总是对他大吼大叫,要他走开。有一天你受不了了,决定把他关在房间里,然后时不时的,你会去检查房间门锁⋯⋯

当然,这是有点极端的比喻,但这正是我们许多人和情绪与想法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他们吼骂、试图忽略、想尽办法把他们关起来或赶走。这样的关系也影响着你每天的生活,因为你花很多力气在对抗这些情绪和想法,让你筋疲力尽。

重新去爱你内心的孩子

面对内心的情绪或想法,你不需要去改变它们,你要做的是去改变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的内心可能有好几位孩子,携带着许多痛楚情绪,而现在你可以做的,就是重新去爱这些内在小孩。

譬如,当这位羞愧孩子靠近你时,你可以温柔地抱着他,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受,有我在,我会在这里陪你。”

你可以去倾听与理解这位孩子需要什么?当孩子觉得被理解后,他的行为问题就减少了;你开始愿意带他出门,因为你们之间有了信任,你知道如何沟通与安抚他,而少掉了要去对抗他的力气,你多出许多心力可以好好过生活。

这是美国心理治疗师里查.施瓦兹(Richard Schwartz)博士所创建的内在家庭系统治疗(Internal Family System Therapy),也是我在谘商时主要用的治疗取向。你可以去和自己内在的不同情绪或想法建立温柔良好的关系,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可以做到。

也因为学习了内在家庭系统治疗,我理解到:原来,所谓的爱自己、和自己相处,就是去和自己内在的每一个部分建立温柔的关系。每个部分的你都是被欢迎的,不需要去推开或改变他,而是去靠近、去理解、去接纳。

于是,当我向孤独情绪靠近时,我理解到,“孤独”需要的是我陪伴,我不需要逃开,我需要的是好好陪着他,告诉他:“我在这里,我会陪着你,你不孤单。”

同场加映:“对别人宽容,却对自己严厉”你需要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正念心理学家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有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叫做 《当下,繁花盛开》(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原文直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不管你到哪里,你就在那里”。

这个书名让我思考许久。我们常常觉得只要换个工作、搬到不同的城市、换个地点,这样就可以做改变。但是,不管你到哪里,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你还是带着你自己。

人生道路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但“自己”才是那个会陪伴你最久的人。如果可以好好爱自己,享受自己的陪伴,那么这趟人生旅程你一点都不孤单。

而爱自己、喜欢自己、能够和自己独处,就是能够爱你内在的每一个部分──包括那些黑暗的、赤裸的、痛苦的、你一直不敢面对碰触的部分。

也唯有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所有的面向,我们才能够真正接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