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遗憾,让你想弥补在孩子、伴侣身上,以为这样就能拯救自己的内心。但最需要被弥补的其实是自己,不妨往内看试着从“受害者”的角色挣脱,好好照顾自己的心。

匮乏感是一种失落的感觉,自认从小什么都得不到,长大后就从身边找到付出的对象,不断地满足对方。

但是,受馈者常把这一切当作理所当然,日子久了,双方在相处上的对立就会逐步浮现,带有匮乏感的人才惊觉自己似乎错得离谱了。

圆满的独生女上了国中后,母女战争越演越烈,她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来找我谘询。圆满生长在父母忙着做生意又为钱争吵不休的家庭,父母因为忙碌,没空和孩子亲密互动;因为吵架,也没有心聆听她的感受。

你会喜欢:“我不是你的附属品”控制型父母下,急着想“长大”的孩子

“我的家境比同学好许多,但我的内心很空虚。放学是外公或外婆来接,假日由念大学的小阿姨来陪;晚上,有时只有我一人在家,实在觉得太孤单时,我会站在大门前,眼巴巴苦等爸妈回来,但他们通常都在我睡了才到家。好几次深夜,我被他们吵架的声音吓醒,听到他们闹到要离婚,我就躲在被窝里一直流眼泪。”

圆满说她的名字是一个讽刺,应该改名为“空虚”。她早早就下定决心,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必定全天候陪伴,也要尽量满足孩子,要学什么、买什么、去哪里,她都会无条件答应。

圆满在婚前有两位追求者,但她宁可舍弃心灵契合度高的男人,选择经济宽裕的那位,因为她看出这样往后人生不但不愁吃穿,还可以给孩子最良好的教育,自己也不用工作,能够二十四小时贴身守护孩子。

爱情和面包之间,圆满选择了后者,婚后的物质生活确实优渥,独生女贝贝也得到全然的呵护。

她自信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妳换这套衣服吧!妈妈觉得比较适合妳。”、“听妈妈的话,妳应该去补数学。”、“妳不要老爱去同学家,万一⋯⋯”每回贝贝开口要求“妈妈,我要⋯⋯”、“妈妈,我想⋯⋯”,话还没说完,圆满就立刻插嘴道:“我已经安排⋯⋯”、“我已经订好⋯⋯”。

没想到,她的设想、关照,女儿却视为阻碍、负担。


图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有一次,贝贝气呼呼地抗议说:“妈妈,妳可不可以不要这样?我都还没想清楚,妳就帮我先处理好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妳没发现吗?”圆满只当孩子乱发脾气,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直到圆满在谘商中厘清母女关系时,才终于承认──这些年来,她渴望提升女儿的能力和幸福感,却不如期待,女儿不但不知感激,反而常怪罪她。

贝贝常说:“我是同学中能力最差的,不会自己搭公车,不会上图书馆借书,不敢一个人到超市买东西。”圆满不解地问我:“我明明是想帮女儿强化能力,考前有复习,假日有陪伴,怎么反而说我弱化了她?”

同场加映:别低估孩子的判断力,和孩子商量,更会看见他们成长

个人潜意识的恐惧──不想孩子感到匮乏而不断给予

一个人如果内在有个无底洞,不管怎么填补也不会满足,还容易误会孩子也有个无底洞需要爸妈不停地给予,殊不知补给孩子的只是大人需要的,却不见得是孩子想要的。

傻傻接受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仍会继续不停索取,成了家中的负担;及早知道反抗的孩子,会拒绝爸妈自以为是的付出,反而能拯救自己,也有机会让爸妈及时踩煞车。

许多童年有过匮乏经验的大人,潜意识储存着害怕被忽略的恐惧,年纪尚小时,不会沟通,也不懂争取应得的注意,这份恐惧便日渐内化成一个虚假的巨人;长大成人后,就自认可以透过“给予”、“喂养”类似的弱者,来补偿童年缺憾。针对这样的状况,划清界限非常重要。

儿女是独立个体,他们因为先天气质的差异,需要不同的教养方式;而父母在童年的不满足则要透过自我成长来弥补,向儿女取暖只会模糊焦点。

圆满听懂我的建议后,意味深长地说:“以前,我的爸妈为我做得太少;现在,我为女儿是做得太多了。难怪我老公常念我──放手让女儿成长,她才更会照顾自己。”

成长笔记──理解上一代的无能为力

圆满的童年缺乏亲情,让她产生匮乏的感受,她必须先看清这点,并从“受害者”的角色挣脱。

圆满不妨找时间请教父母:
①当年父母日以继夜地工作,是因为社会压力,还是受家庭环境影响?
②童年时,她听到父母夜半争吵总是惊恐万分,如今,自己也有了家庭,不妨听听父母对婚姻、伴侣的看法。

这不是为了解决上一代的问题,而是理解他们各自的困境,以逐渐淡化自己童年的匮乏感。当然,若有机会在团体中分享,也会是一个绝佳的成长途径。

总之,女儿渴望做自己,期待自我强化,妈妈就要留给她摸索、学习的空间,不要太靠近,才能让亲子关系更上一层楼。

延伸阅读:心理学影评《逃》:过度控制的家庭,该如何维持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