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人的親密關係落入僵局,比起對人生感到失望,還不如找出新的方法。也許「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是適合你們的方法。

(開放式關係為親密關係的既存型態之一,基於多元共融原則,相關內容,期許能讓自主選擇實踐開放式關係的人們減少困惑,實踐更好的知情同意,並在關係中成長。)

你和曾經感到親密至極的伴侶已形同陌路了嗎?伴侶間總覺得彼此有許多隱瞞的秘密而感到同床異夢嗎?

在親密關係領域的經典書目《關係花園》中,作者麥基卓與黃煥祥提到:

「人有一種『不知不覺墜入親密關係』的天性;人與人相處一段時間後,自然而然就會變得親密,也因為害怕無法招架,人們運用防衛機制來抗拒這種親密傾向。

人強烈渴望與别人互動、展現他們合群的深層本質,這是一生的課題。成人在一個持久、親密的關係裡,會越來越了解彼此(雖然同時也會感到害怕太過透明敞開),我們稱之為『認識』(recognition)狀態:

因為伴侶如此熟悉彼此的體驗,他們之間的界線似乎消失了,兩人彷彿真的可以合而為一。這是愛的狀態的一個特徵。」

可以從以上這段話得知,人渴望被看見、與他人真實連結,而真實、透明、敞開決定了親密程度,但是那股真實感帶來的焦慮與不確定性又會使人感到害怕,使人運用了各種防禦機制(各種秘密、隱私、冷暴力等等)來阻止別人與自己親密。

普遍伴侶間的認識程度由於以上原因,是非常低的,伴侶間的認識往往不是完全不了解,便是了解得非常表淺。加上人的內在是隨時在變動的,這使伴侶間本質上是陌生的狀況更加嚴峻。


圖片|Photo by Alexandru Zdrobău on Unsplash

全然坦承的承諾,比一輩子相愛的承諾更加難以給予

筆者正在實踐「Radical Honesty 激進的坦承」這個原則,透明真實的待人態度,得到了不少與人互動的真實反饋。在實踐「對任何人都沒有秘密」的經驗與長期觀察社會現象下來,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伴侶間,相比承諾「做到全然坦承,彼此間沒有任何隱瞞」以及在婚禮中承諾「從今時直到永遠,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我將永遠愛著你、珍惜你,直到永永遠遠」,前者——承諾全然坦承是比後者——承諾一輩子愛你一人來的困難的。

當下全然坦承竟然比婚禮中對未來的山盟海誓來的困難許多,這樣社會的風氣,或許多少也可以看出人們間對於虛偽的安全感(顯示居高不下的離婚率)相比真實的透明感,來得更加讓人珍視。

自然而然,一對對的伴侶間,有的更多是「熟悉的陌生感」而不是「透明真實的愛」了。

為什麼伴侶們不敢彼此坦承?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接納自己,也沒有信心接納真實的對方

自我保護、隱藏的背後,是害怕被看見那個不被主流價值觀或是伴侶價值觀接納的自己(同時也沒有信心接納真實樣子的伴侶),那個怕被看見後而不被愛的自己。

打從交往開始,彼此就是帶著面具,嘗試迎合社會的優勢框架,去扮演那些「看似更值得被愛的角色」。

那些角色面具與偽裝,總是讓關係中充斥著謊言與虛偽,處在關係中的人們也總擔憂著面具滑落而遭到遺棄(或等著伴侶破壞自己的期待而遺棄伴侶)。關係維持不再充滿著愛,而是被恐懼推動著。

你會喜歡:牌卡心理學:不要忽視直覺與感覺,他們反應最真實的你

而哪些類型的事物袒露出來,更加讓人感到不安呢?

常見伴侶間的秘密背後的需求分別是生理需要(性欲)、安全需要(身體、財產)、社會需要(親密、愛、歸屬)。

伴侶間袒露「對關係外的人的性需求」、「了解彼此財務狀況的需求」、「對關係外的人的親密的需求」往往會觸發彼此的警報,讓彼此陷入惴惴不安的狀態。

這幾個需求剛好對應了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理論中三個低階需求(見圖),而馬斯洛在講述自己的理論時,表示越是低階的需求,越容易引發深層的恐懼(越無法忍受匱乏)。

這也是為什麼伴侶之間是很少深入溝通性、財務等低階但容易引起生存恐慌的需求,而尊重、自我實現等較高階需求相較容易被提及討論。


圖片|作者提供

也就是因為如此,伴侶間的秘密不外乎個人財務、與他人的情慾等。這些低階的需求所帶來的恐懼是偌大的,同時形成的秘密也是非常阻礙雙方的親密感。(由於篇幅與主題的關係,筆者將聚焦於情慾與愛,暫不討論如何化解財務秘密造成的疏離感。)

同場加映:16 型童年人格:從你的性格,看見你的內在小孩需求

「我對前伴侶還有愛,但我不知道如何告訴現在的伴侶。」

「朋友聚會上新認識的朋友,才華與特質讓我感覺很特別,不過不知道這樣的喜悅可以怎麼跟伴侶分享。」

「我和伴侶在性上面無法溝通,伴侶也滿足不了我,我想嘗試用性玩具,但又不敢讓伴侶知道。」

這些疑問,似乎是充斥在各個伴侶之間的,也是屬於伴侶出軌的主要因素。當我們自身擁有許多秘密時,我們也會對伴侶是否有相同疑問而感到焦慮,這可能使雙方隨著時間需要有更多的自我保護,進而越加形同陌路。

在被稱為開放式關係實踐者聖經的《道德浪女》中提到:

「我們的文化希望我們相信,偷情很少發生,它是例外。但金賽博士卻在五十多年前就發現,那些號稱一對一的婚姻裡,有超過半數都不是真正的一對一。所以偷情並不是少見的事情,也不是只有沒心沒肝的性愛上癮症患者才會偷情。

傳統治療師的智慧之言是:『偷情表示關係出了問題,只要改善關係,偷情這一症狀就會不藥而癒。』」

那,究竟有什麼方式可以增進備受阻礙的親密感呢?

推薦閱讀:「和對的人在一起,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感覺?」好的親密關係的三種特質

約定成俗、穩定麻木的單偶制成了愛情的牢籠

以上討論建立在單偶制的脈絡之下,而在這個框架下,對他人的情慾,勢必只能成為地下陰影,見不得天日。

單偶制的框架中,默認了許多原則,幾乎皆產生於父權的時空背景下,尤其是限制女性方面,缺乏尊重與人性(不否認有人在單偶制的框架下依然是彼此尊重的,但其中,往往對他人的情慾是無法談論,何況做到尊重)。

例如:「一生忠於一人一家」、「對他人產生感情是因為不夠愛伴侶」、「關係有問題就是因為不夠愛」、「對一段有承諾的單偶親密關係的期待,往往默認包含了我們對伴侶生活許多面向的控制權」,

背後充滿了物化的佔有傾向,伴侶不是獨特的人,而是擁有之物,像紀念碑那樣的標的,不符合標的的伴侶,就不是值得相處的好伴侶。

這些物化的信念,正是鎖死關係的關鍵枷鎖。我們把我們的情慾徹底鎖入潛意識中的陰影中,但那些情慾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壓抑隱藏了。從現在世界各國社會的出軌機率,不難看出此現象,關係中被壓抑的那個部分實則難以忽視。

因此,「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將可能是釋放被壓抑的情慾出口(我們有機會正視我們所有的情慾而非選擇性地壓抑它們),以及可以是伴侶間因秘密而親密備受阻礙的解決方案。

(未完待續⋯⋯)

在本主題的下集,將介紹開放式關係如何釋放伴侶間秘密帶來的壓抑。接著提到,每個人要依照自身狀況,審慎選擇關係類型,進入開放式關係並非關係的萬靈丹。若缺乏深思熟慮,反而有機會使關係更加疏離。

最後將鼓勵讀者,依循著探索自我的脈絡,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當下的關係,而非依循外在因素驅動。我們下集見!

下集:開放式關係承受不了怎麼辦?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如何調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