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之情不是天性,要靠后天的教育,而当中最重要的引导角色就是父母。父母的说话方式与态度,会深深影响手足之情。

不知家中有双宝(以上)的把拔马麻们,对下面情境是否感到熟悉?

“怎么有了弟弟/妹妹后,大宝行为开始退化,一哭二闹三肯德基的次数变多了?时不时还要讨拍讨抱!”

“大宝真的很自私小气,玩具借妹妹/弟弟玩一下都不肯,这么不懂事!”

“大宝对弟弟/妹妹很有敌意,居然要打弟妹、对着弟妹尖叫发脾气!”

家中增加了新成员,可能是爸妈计画中或是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孩子,开心之余,我们也试着以孩子(大宝)的视角想想⋯⋯

  • 对孩子而言,有弟弟妹妹是父母的计画,不是他/她的计画⋯⋯
  • 对孩子而言,他多了一个(以上)竞争者,剥夺父母某程度的关注与照护⋯⋯
  • 对孩子而言,特别是幼儿阶段的大宝,仍处于很需要父母悉心照料的阶段,却因为多了弟妹而被要求长大懂事⋯⋯

孩子不想分享不是因为自私,可能只是发展未到;孩子哭闹讨拍只是因为想要更多安全感与爱;孩子对弟妹发脾气只是想要表达他的失落委屈。


图片|Photo by Irina Murza on Unsplash

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与姊姊关系一直都不太好,亲友的比较、偏心,让我们彼此都有“瑜亮情节”,直到长大后,经历丧亲、重大变故、自己为人父母,才渐渐能体会有手足的幸福。

三十几岁的我尚且如此,又如何要求不到三岁的孩子兄友弟恭呢?!

爱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家人间的亲情亦然。

在喜悦地迎接二宝到来时,面对大宝,我们可以试着这么做:

1. 接纳孩子的情绪,包括忌妒、愤怒、小气、哭闹

许多拔麻抱怨有了二宝后,亲子冲突增加,追根究柢,常是因为父母对大宝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哥哥姊姊能成熟懂事、不哭不闹甚至照顾二宝,而忽略了考量大宝的情感需求与其发展阶段。

近来,每当我们把大宝婴儿时期留下的玩具给二宝玩时,大宝就会语带不悦的阻止“不行!这是我的,不可以给妹妹玩。”长辈听到这句话多半摇头斥责:“你怎么这么小气,给妹妹玩一下有甚么关系?妳长大了这些玩具妳又不玩!”

可以预期接下来的火药场面⋯⋯

评估大宝未满三岁,正处于 King of the world 的自我中心阶段,要她分享根本要她老命,更不用说分享给眼前这个白白胖胖剥夺她资源的可爱二宝。

这当下,不强迫孩子分享,一来她还没有发展到理解分享真谛的年龄、二来这些玩具本来当初就是买给她的啊!她的确有权 say no!

我会试着这么说:“啊!sorry 拿了妳的玩具,那妳可以帮妹妹挑一个玩具吗?妳觉得她适合玩什么?”被邀请提供意见的大宝就会马上改变态度,积极去挑一件她觉得适合的玩具或布书给妹妹,与妹妹互动。

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理解他的年龄应有/尚未发展的能力。因为理解而接纳;因为接纳而改变。单单只是同理孩子,家庭氛围的转变超乎想像⋯⋯

2. 眼神确认爱,其实不只是眼神,透过语言非语言讯息,让爱藏在大小细节中

有了二宝后更要好好“爱”大宝,让爱更具体、更频繁。二宝刚出生的前几个月,全家人手忙脚乱,目光焦点都转移到新生儿身上。

我曾经见到所有亲友开心地逗弄新生儿,大宝被冷落在一旁看着一切,自此,每次有类似场景时,我会刻意将目光放在大宝身上,也许去抱抱亲亲她,也许拉着她一起逗妹妹,让孩子知道,尽管有了弟妹,她仍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她没被撇下也并不孤单。

除了抱好抱满、甜言蜜语外,不时对孩子说:“我想抱抱妳不是因为妳需要我,是因为马麻好需要妳!”

被爱好爱满、安全感十足的孩子,才有能力学习爱弟妹。

3. 营造家庭团结氛围,用“我们”取代“你、他”,邀请大宝参与育儿⋯⋯

“比较”是本能、是惯性,我们的成长过程常是一路比较到大,但过度的比较,特别是家人间的比较常无形中破坏了关系。

父母或许习惯用弟妹的表现来督促哥姊进步,如:“弟弟/妹妹都这么乖,不像妳 #$%^&$”、“弟弟/妹妹都乖乖吃饭、睡觉,妳怎么就 @#$%^”、“弟弟妹妹都不吃奶嘴,妳还在吃,羞羞脸!”我不确定这样的激将法是否真能改变孩子行为,但可以确定的是孩子会很讨厌弟妹的存在⋯⋯

以合作互助取代竞争比较,让孩子习惯“我们一家人”、“我们一起去⋯⋯”;在孩子能力范围内邀请他一起协助照顾弟妹,并且肯定他的付出!

家中成员的诞生,对大宝而言可能是生命首次遭逢“微”创伤,但若父母处理得宜,同理孩子的发展与处境,创伤后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成长。同时,也能够为孩子们的手足之情打下良好根基。

营造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拔麻们有什么自身经验的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