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性格面向很多,社群上的样貌并非一个人的全部,所以不论我们看到什么,都不该以偏概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比较心中解放出来。

高成本的社会比较

青少年总会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我们自己年轻时会这么做,现在我们的孩子也会。

但有了无所不在的社群软体,我们的孩子更会日以继夜拿自己和经过精心修图的同侪做比较。这么做对她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好处。

为什么呢?因为她是在拿对自己的认知—她完整、复杂,而且不完美,去和同侪精心修饰、毫无深度的网路贴文做比较。这就像拿我们住的房子和展示家具用的样品屋比较一样不公平。

如果评分的标准是外在形象,那样品屋不可能会输。而社群网站设计的目标,本来就是展示每个人的外在形象。

当女孩(有时候,也包括成年女性)忘了这一点时,她们会一边看别人的贴文,一边觉得自己不够好。确实,研究证明,如果女孩检视社群网站上看起来更快乐、更漂亮或人缘更好的同侪,会对她们的自我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也告诉我们,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在网路上的社交比较下产生负面反应,也许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在教育她们要重视自己的外表。

我们没办法每次都成功阻止女儿和其他人比较,但我们能帮助她们对网路世界有比较舒压的看法。 最近某一次去买咖啡时,我又再度见识到,青少年的社会比较搬到社群网站上后变得有多复杂。

同场加映:社群动态回顾捎来了提醒,不妨仔细看看现在的自己

我站在咖啡厅长长的队伍末端,我的一个好友夏娜从队伍前方溜了出来,排到我的后面。我们打过招呼之后,她说:“现在遇到你满有趣的,我昨晚差点就要打给你了,但想想又觉得好像没有严重到需要打电话。我们现在可以聊聊吗?”

“当然了。”我回答。我是真心的。虽然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我不太会展现工作的那一面,但如果他们询问我的意见,我很乐于帮忙。

她压低声音,提起她的十三岁女儿:“丹妮奥昨天晚上的状况很不好。”她顿了顿,整理一下思绪,然后继续说:“她在学校有一群很不错的朋友,但她想要进风云人物的圈子里。

昨晚,我们听见她在房间里哭。她一开始还不肯告诉我们发生什么事,后来她就全说了。丹妮奥给我看了一张她张贴的照片—一张她在房间里的自拍。风云人物那群人里,有个人截图后转发到和几个同学的群组里,在讯息里说丹妮奥‘有够假’。丹妮奥的一个朋友把这个讯息转发给她,我觉得那个朋友只是单纯好心,但丹妮奥就崩溃了。”


图片|Photo by Luis Cortés on Unsplash

夏娜继续解释:“为了让我理解整件事,丹妮奥给我看她的自拍,她得到的赞数和留言比某些风云人物的自拍还多。这整件事实在太奇怪了,我实在不知道要说什么。”我同情地摇摇头,并告诉夏娜,我以前也听过类似的故事。

夏娜补充道:“昨天晚上,丹妮奥说她太难过了,今天不想去上学。早上起床之后,她的状况好多了,所以没多说什么就去上学了。我在她出门之前抱了抱她,但我实在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很遗憾发生了这件事。”我说。“目前来说,你可以告诉她,那个风云人物的所作所为很过分,并且表示你觉得她跟现在这群真朋友玩比较好。”

“我有跟她说,而且似乎有点帮助。”

“至于以长远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你可以考虑和她认真谈谈,其实在社群网站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真诚’这件事。”

我们走出店外,好好享受克里夫兰难得的好天气—气候温和、阳光普照的二月天。我们来到停车场,靠在我的车上,一边啜饮着咖啡,我一边继续说:“女孩们对于自己贴在网路上的东西非常焦虑,很担心别人会怎么看她们。这当然是青少女的天性,但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她们从这件事中退出几步。”

“没错。”夏娜说。“但我真的好想删掉社群网站,它占据丹妮奥太多心力了。”

“我知道,但就把这当成和女儿沟通这个话题的机会吧。” 夏娜点点头,示意我继续说。

“我们得让女儿知道,在网路上评断别人是否‘真实’或‘真诚’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并帮助她们认知到,我们所有人—青少年和成人都一样,都试着在网路上塑造自己的某种特定形象。”

“嗯,这是事实。”夏娜说。“我知道我在用脸书的时候,就会想让自己看起来有趣幽默。我绝对不会分享脑子里所有的想法,如果有时候贴文看起来不太对劲,我还会回头去编辑它。”

“对。”我说。“每个人都一样,这不是个问题。问题是,有些青少年会觉得,这个二次元像素所构成的平台能够准确地呈现一个人完整的样子。”

“对。但我要怎么和丹妮奥提起这件事呢?”

“我觉得,你就照刚才和我说话的方式告诉她就好了:每个人都有个在网路上分享东西的目标,你也有,每个人都有。” 当我们提醒女孩,社群网站只是个大型样品屋的时候,她们就会觉得好多了。

根据社会学家吉儿.沃许(Jill Walsh)针对青少年使用社群网站的研究,年轻人(当然也包括很多成年人)会用贴文来展现自己生活的精彩片段。

你会喜欢:社群时代的恋爱模式:别让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眼光

她们会从一百张自拍中选出一张最好的来上传。她们会不断修改自己在网路上的形象,好获得更多的赞数和回应,而不是让人知道真正发生在她们生活中的事。

我们当然可以轻易批评青少年使用网路的习惯,但如果社群网站在我们那个时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也许也会做一样的事。因此与其批判,我们更应该提供支持。也就是当青少年一边看着别人的精彩片段,一边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他们聊聊如何减轻这样的压力。

沃许博士指出,青少年透过社群网站说自己的故事,而我们可以帮助女儿用比较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待那些叙述。“我们也许可以问问女儿,”她说。

“‘你觉得那张照片如何?’或是‘她为什么要拍那张照片?’或是‘这是要拍给谁看的?’并和她们讨论照片背后的目的。”问这些问题也许不会让女儿决定放弃社群网站,或是让她们停止自我比较,这些目标并不实际。

我们的终极目标其实只有一个:提醒女儿,她们在网路上所看见的东西,并不代表、也无法代表她们同侪独特而复杂的特质,就像她们自己的贴文也无法完全展现她这个人。 

延伸阅读:网路时代的“无痛社交”:什么时候开始,你不再与人真心四目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