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希望在别人眼中保持良好形象,将自己改造成符合他人期望的样貌,却忘了“自己”才是我们该努力的对象。

文|珍妮 Jane's Reality

在 Amy Cuddy 知名的 TED 演讲“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中,她提出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主旨,是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大方、有自信的人,需要透过不断地刻意练习,直到肢体语言成为反射动作时,我们就能成为那样的人。

正如影片结尾所出现的名句:“Don’t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

对于身为内向者这件事,我算是蛮早就有自知之明。

念书的时候,内向的人总是能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是会被老师称赞的类型。再稍微大一点后,因为想要训练表达能力,于是自愿当干部、自愿参加各种社团等,也希望能多交一些朋友。认为自己只要多训练,就能和外向人一样,轻松自在地上台讲话,并且身旁总是有一群朋友围绕。

同场加映:“有时健谈有时沈默”性格测验量表:我属于内向还是外向者?

这样的方法逐渐开始奏效,我结交愈来愈多新朋友,在众人面前发言也不太紧张,甚至还能搞笑。一切都看似正往良好的方向前进,我感觉自己就快要可以成为“圈内人”、成为“人缘好的人”,以及“很酷的、会说话的人”。

直到有一次,在参加一个长期的营队活动过程中,我连续好几天处于需要在大量人群前说话、需要一直社交的状态。我站在台上,报告完一连串的事项后,忽然心一沉,有一种强烈的被掏空的感觉。

在那瞬间突然不想讲任何话,所有的活力像是被突然出现的巨大黑洞吞噬一样。于是将需要交代的内容草草带过后,便赶紧下台,回到座位上待着。

在那之后我便开始质疑这个理论,刻意练习的方式会不会其实有限制?会不会练习到一个程度,就碰到某个类似天花板的东西,无法再进一步了呢?

在现代社会中,外向的特质是受到推崇的。现代人住在都市与摩天大楼里,在广大的人群中,要让自己被看见,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要快速认识人并建立关系,需要良好的社交能力。

在这样的情形下,内向者容易显得“能力不足”,然而,如果内向者试图克服这样的“弱势状态”,又容易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觉得“心很累”。


图片|Photo by JJ Jordan on Unsplash

我也曾陷入这样的死胡同,不知该如何是好。自己思考了许久,也问了一些朋友,都没有答案。看了许多沟通表达相关的书,甚至去上沟通课程,但一直觉得心中有一个没解开的结,卡着难受,彷佛在逼自己成为另一个人。

延伸阅读:“我不是讨厌你,只是不想聊天”五个内向者会有感的时刻

有一天,无意间看到《我们安静,我们成功》这本书。有别于一般的鸡汤文,或是单纯写给内向者的建议。作者贝丝・碧洛是内向企业家顾问公司(Introvert Entrepreneur)的创办人,书中明确地指出内向者在创办企业时,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以及她是如何一步步克服的。

书中描述了贝丝一路走来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以及她如何将内向的特质转化为力量。在遇到不擅长的事情时,又该如何应对。是本读完后会充满自信的书。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仍似懂非懂,直到听到某位 podcaster 的一段话,我心中的结才算完全解开。大意是说,他也是个内向的人,但是为了让他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这些打开自己(录音频、拍影片等等)的事情,都是必须要去克服的。

就这样短短的平淡的几句话,让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我过去,都在为了别人而努力,从来不是为了我自己。

学生时期为了需要上台报告的科目能有个好成绩,为了对老师们期待的眼光有一个好的交代。出社会后则是为了面试官和主管的眼光,装出一副外向的样子,好让他们觉得我能胜任这些工作。

甚至看似“自己去参加社团活动、自己报名沟通课程”的出发点也不是自己。而是因为我的潜意识知道,在社会大众的眼光里,外向的特质是一个值得称赞、值得推崇的样子,而我想要改造自己,去符合那个样子。

所以我才会痛苦。我认为如果我无法成为外向者的样子的话,那些我欣赏的人,或是那些权威人士,就不会觉得我是一个优秀的人。于是努力改造自我,但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努力的动机竟是“为了符合主流社会价值”、“为了让重要他人欣赏我”。

于是从今以后,无论我想要进行什么样的改变或努力,那都是为了我自己,以我本人的意志为出发点,不会再是其他人或社会大众。

如果我想要去和陌生人搭话,那是我自己想要且愿意的;如果我面对群众说话,那也是因为我想发表与分享。而不再是“我好像应该要说点什么,不然他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趣”,或是“大家都说领导者应该培养公众演说的能力,我应该要多多训练”。

我必须为每个跨出舒适圈的举动,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充分理由。这么做是为了我自己,因为我想要这么做。不是为了工作、为了交差,更不是因为不这么做会被看不起。

我很高兴现在的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理由与答案,如果你也是一位内向者,希望你可以为自己拥有的内向者特质感到自豪,并且在需要展现外向者特质时,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理由。

Don’t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unless you want it.

你会喜欢:“喜欢参加聚会,但没过多久就想独处”非内向也非外向的第三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