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域的厕所设计得方不方便、有没有保护弱势的设施,都是用来判定社会是否平等与重视人权的关键性指标。

所有人的厕所

在电影《关键少数(Hidden Figures)》(2016)中,有一幕主角凯萨琳.强森(泰拉姬.P.汉森饰)淋着雨跑去厕所的画面。若想去黑人女性专用的厕所,必须离开原本所在的建筑物,前往 800 公尺外的另一栋建筑物才行。

1960 年代初期,由于当时美国除了区分女性与男性专用的厕所外,甚至还进一步区分白人与有色人种专用的厕所,因此至少需要四间厕所。在电影中,因主角工作的大楼里没有设置四间厕所,凯萨琳才必须跑去其他大楼找自己可以使用的厕所。

厕所,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平等标准的极重要指标。因为不论地位高低,厕所仅是身为一个人,一个所有人都非需要不可的空间。只要检视一个社会如何设计与分配一个所有人每天至少都要去几次的空间,便能得知这个社会如何区分人,以及什么人是主流、什么人被排斥在外。


图片|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回忆起 1990 年代初期,也就是我就读大学的时候,学系大楼的女厕是隔层设置的,与层层都有的男厕不同。尽管很庆幸还不至于得像凯萨琳一样跑去其他大楼上厕所,上下楼梯的不便感至今却记忆犹新。虽然有想过可能是由于当时系上的女生很少才不得已这么设计,但仔细想想,因为女生人数少就减少厕所需求量一事本身,其实已能看出一个空间的平等标准。

既然如此,在对所有人都平等的社会里,厕所该是什么模样?

首先,实际使用厕所时,存在几项必要条件:厕所必须够近、出入必须方便、可以在厕所内大小便与洗手;且在这些过程中,必须感觉安全、自在,而非羞耻或不安、受威胁。

如果想让所有人都能在这些条件之下使用厕所,那么我们究竟需要几间厕所?

现今你我熟悉的公共厕所样貌,是以男性专用与女性专用区分。以性别作为区分标准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很久以前,而其中的原因也存在争议。

根据研究显示,为了彰显上流阶层高贵地位的目的,才首次在 18 世纪的法国巴黎设置了厕所。到了 19 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时代,基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开始有人主张应该在空间上隔开工作地点里的女性与男性。

有鉴于当时首创了保护女性远离性骚扰与性暴力的法律措施面世,才开始区分男、女厕。

后来,才接着开始设置无障碍厕所;既有的厕所,不适合使用轮椅或行动不便者。因此,将厕所拓宽成能让轮椅进出的空间、装置使用完马桶后起身时有办法支撑身体的安全设备、将洗手台与镜子调整至适合坐轮椅时使用的高度、移除推拉门改用可以让轮椅轻松进出的自动门。

无障碍厕所,同时也成为了能让老人与儿童、孕妇使用的空间。

不过,初期时因为不少建筑物与设施只设置一间男女共用的无障碍厕所而发生问题。一方面是男女共用的厕所令人不适、不安,另一方面则有人提出“社会将身心障碍人士视作无性别存在”,于是才开始出现设置以性别区分无障碍厕所的要求。

在女厕与男厕外,再另外设置女性无障碍厕所与男性无障碍厕所。为了符合性别与无障碍的条件,至少需要四间厕所。

延伸阅读:告别性别二元!性别友善厕所是怎么落成的?

只是,问题还没结束。

原因在于,实际上有人无法使用以男、女作为区分标准的厕所。以跨性别女性为例,使用女厕的人将其视为男性而感到恐惧、抗拒;反之,使用男厕的话,又会忧虑自己女性化的外貌遭受性暴力。

跨性别者与双性人,对于拥有脱离性别典型外貌的人来说,基于性别二分法设置的厕所,既不安全也不自在。

那么,现在究竟该如何设计厕所?

面对所有厕所都是男女分开的情况,时不时就会为跨性别者带来痛苦。因此,社会需要的是不分性别的厕所。然而,近来女性们反而更强烈地要求男女分开的厕所。

随着 2016 年于江南站附近大楼的男女共用厕所发生的杀人案件,以及在公厕装摄影机进行违法偷拍等事件频传后,女性对厕所难以言喻的恐惧也不停扩大。

在看起来互相冲突的争议之中,究竟可不可能打造出对所有人都公平的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