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父母能够稳定而安全地承接孩子的情绪,没有什么不可恢复的心理创伤,孩子甚至有可能从创伤中汲取巨大的人格力量。

当孩子遭遇重大创伤,父母请这样做

父母要记住重要的一点:即使在危急时刻,也要尽可能保持生活的完整和规律。孩子对事情危机程度的判断,往往是根据父母的紧张程度。

孩子的一生中,可能会遭遇来自外界的种种伤害。比如新闻报导屡屡曝出幼稚园老师虐待孩子的事件,有的孩子不幸遭遇性侵犯,有的孩子承受着同学的霸凌。

在这些遭受伤害的孩子当中,一些孩子几乎没有留下心理阴影,但也有一些孩子终身带着心灵上的伤痛。

外界的伤害会给孩子带来多大影响,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可以说,只要亲子关系基础好,加上父母正确处理危机的态度,绝大部分意外伤害都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够尽早发现孩子被伤害的苗头?孩子如果遭遇重大创伤,父母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够帮助孩子渡过危机,不留阴影?

延伸阅读:给大人的创伤修复课:能爱好自己,才能去爱孩子

真相在孩子的感受中

要想避免孩子遭遇伤害,重要的是记住:真相在孩子的感受中。有可能父母认为给孩子挑选的是国际着名幼稚园,老师讲起先进教育理念来滔滔不绝,绝不会伤害孩子;也有可能父母觉得身边的熟人都是正直、善良的,对待孩子也会充满友善。

但很多父母都不具备如同犯罪心理学家一般敏锐的洞察力,仅凭表象就能洞悉一个人的真实内在。然而,孩子却大多具备这种能力。越小的孩子,对人的能量场越敏感。

如果一个孩子见到父母的朋友,肢体语言明显是拒绝的,甚至会哭闹、抗拒,那么父母对此就要敏感一些,避免孩子单独跟这个人相处。

并不是说孩子抗拒的人一定是坏人,只是当孩子没有理由地抗拒某个人时,父母不要说:“要懂礼貌,来,让叔叔阿姨抱一下、亲一下。”这样说服孩子跟对方亲近,会破坏孩子对危险的天然觉知力。孩子天然地懂得趋利避害,父母只要不破坏这种能力就好。

同场加映:“不满足别人,我就会被抛弃”童年创伤,如何让我们养成讨好习惯

孩子在幼稚园或学校里有没有遭受虐待?直接这么问,经常是问不出来的。可能以孩子目前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能及时向父母报告意外情况;也可能孩子出于恐惧,选择封闭自己。

父母可以留意孩子的眼神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留意孩子的眼神:他看到老师的一刹那,眼神是欢喜的,或者至少是平和的。不躲闪,说明这个老师与孩子相处得很好;有的孩子特别抗拒上幼稚园,见到老师就躲,这时父母不能掉以轻心,觉得小孩子都不爱上学,怕老师很正常。

如果孩子上幼稚园经常生病,父母也要多加留意,很可能是孩子在幼稚园精神过于紧张的缘故,即使老师对孩子没有直接的肢体虐待,严厉的眼神、精神上的冷漠和控制等,都会给孩子造成紧张和痛苦,并以生病的方式体现出来。


图片|Photo by Bethany Beck on Unsplash

孩子对事情危机程度的判断,是根据父母的紧张程度

对于孩子来说,精神虐待和肢体虐待是同样恐怖的。

父母可以透过一些小技巧来瞭解孩子在幼稚园的情况。比如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扮演幼稚园老师,父母来扮演小朋友,看看孩子是如何表现的,大致就能瞭解孩子在幼稚园如何被对待。

如果孩子已经不幸遭受了伤害,比如被邻居性侵犯、被同学霸凌、被老师虐待,也包括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比如亲人患病离世、遭遇车祸、父母事业破产或离婚等等。

面对这些,父母要记住重要的一点:即使在危急时刻,也要尽可能保持生活的完整和规律。孩子对事情危机程度的判断,往往是根据父母的紧张程度。有些父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天要塌了,这会让孩子总是活在危机感中。

危机发生时,孩子会第一时间观察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很镇定,他就会觉得再大的事也能解决,再大的难关,也可以顺利度过。

我遇到过一个事业很成功的来访者,他说自己长大之后才明白家里曾经遭遇了多么大的危机。当时公司破产,父亲被抓进监狱,祖父精神崩溃,幸好他的妈妈非常镇定,很快接受了现实,扛起这个家。

虽然豪车变成普通车,大房子变成小房子,但是因为妈妈的用心安排,他们的生活一如往常,所以小时候的他并没觉得事情有多严重──只是搬个家而已,爸爸不得不离家一段时间,过几年就回来了。

除了对爸爸的思念让他很难受之外,并没有其他感觉上的变化。正是妈妈的镇定态度,造就了这个来访者稳定的内在力量。成年后,面对商场上的得失起伏,他都能够勇敢面对、不慌不忙,所以最终事业很成功。

当孩子遭遇性侵犯,父母怎么做?

再说儿童性侵犯,一提到这个话题,我们就会觉得它肯定会给孩子造成终身的心理阴影。但其实有不少案例,在受害程度差不多、受害者年龄差不多的情况下,有的孩子几乎没有留下阴影。

而这些几乎没有留下阴影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遭遇了性侵犯。这听起来很奇怪,孩子遭遇性侵犯,父母却没有发现,这难道不是最坏的情况吗?

一般来讲,孩子遭遇性侵犯后,父母的两种反应,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一是视而不见

有的父母知情后,却不做任何反应,甚至极力掩盖事实,这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创伤,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我重要吗?我活着还有意义吗?都是我自己不好,活该被侵犯!

有的伤害程度比性侵犯稍弱些,比如老师虐待孩子,父母知道后,也不做任何反应,这会让孩子对外界产生过度恐惧。为了防御这种过度恐惧,孩子会让自己变得麻木、迟钝。所以我们见到那些童年长期遭受侵害的人,他们的眼神通常是失神的,一片空洞,情绪反应和思维也都比较迟缓。

二是父母崩溃

确实,孩子的遭遇会让父母极度痛苦,对施害者万分愤怒,或者对自己万分自责,“都怪我没有看好孩子。”这些高强度的痛苦情绪交织在一起,导致父母一时承受不了。所以,父母要先照料好自己,避免以崩溃的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

孩子身体的创伤迟早能康复,但心理的创伤则需要借助父母强有力的、稳定的态度来抚平。孩子如果看到父母没有因为这个意外被击垮,就会相信“事情会过去,我会康复如初,依旧幸福”。经过这件事情,孩子的人格也会变得更加强韧。

简单来讲,当孩子遭受侵害时,父母需要配合警方,起诉侵害者,医治孩子,并长时间陪伴孩子。在进行这些必要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尽可能让生活保持原有的稳定,不打乱生活节奏。

那么,当孩子遭受侵害后,父母又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

第一,需要接受事实

伤害已经发生,父母可能会非常自责,经常把“如果我当初……孩子就不会……”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其他人也可能会怕刺激孩子,尽量避免碰触这个创伤话题。

可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承认和面对,父母应该保持敞开,随时愿意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个伤害,给孩子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第二,态度比技巧重要

有的父母会问:“我该用什么技巧去跟孩子谈呢?比如我该问什么问题?”其实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坚强而敞开的态度,感受到父母随时愿意倾听,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

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讲:“如果你还有什么担心的话,就跟爸爸妈妈说。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很乐意。我们有能力为你去做,有能力保护你。”

第三,不要期待孩子很快好起来

比如有的父母可能会问孩子,“你好些了吗?你还恐惧上学吗?”这些问题看似在关心孩子,其实是在给孩子传递焦虑:你赶快恢复正常吧!至少表现出有所好转,这样才能让我们全家人少些担心。

当父母焦虑孩子到底能不能好起来的时候,应该先安抚自己,等自己内心平稳了,再去面对孩子。所有的创伤都会过去,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等他自己慢慢来。

只要父母能够做好“容器”,稳定而安全地承接孩子的情绪,加上时间的慢慢转化,没有什么不可恢复的心理创伤,孩子甚至有可能从创伤中汲取巨大的人格力量。

延伸阅读:我的孩子遇到性暴力,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