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沉迷于 3C 产品,但前提是,父母在立下规则后自己也有遵守吗?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学习的对象,想要孩子改变,不如先从自己做起。

掌握改变语言的关键

孩子是主体,而非父母的财产或附属品。父母应扮演陪伴、辅佐的角色,不能主导与控制。父母应以下列箴言来正向思考,练习更好的沟通方式:

1. 看到孩子的优点。
2. 不论孩子聪不聪明,都是有价值的人。
3. 重要的不是考了几分,而是孩子的兴趣、性向及能力。
4. 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有自信。
5. 不要纵容、放弃孩子,别让他变成“不能教化的人”。
6. 不要着急,孩子的障碍有待时间突破。
7. 活在当下,不要一直想着孩子的未来会怎样。
8. 对孩子不只是付出,还要懂得接受及享受。
9. 要正确判断“赚钱与孩子的未来”孰者为重。
10. 让孩子“及时”享受亲情。

延伸阅读:“小时候听过的话,会记得一辈子”除了说我爱你,也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的 40 句话

父母改变语言即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改变语言并不是那么困难,只要掌握下列关键,就能逐渐增强亲子关系,使孩子前途光明。具体招数如下:

鼓励孩子“表达己见”,并多予回应及交流

从前的父母基于权威或忙于工作,与子女不太亲近、相处时间不足(尤其是父亲)。如今虽然父母权威减少了,但是智慧型手机的发达使亲子之间的直接交流似乎越来越少。

孩子不清楚父母的职业状况或家中困境,父母不知道孩子喜欢哪些歌手及经常互动的朋友,彼此缺少共同的话题。

很多时候亲子关系或孩子的“现状”,并非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父母“自以为是”的结果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失改善的时机。

不如相信“魔鬼藏在细节中”,父母对于本身的沟通方式应“抽丝剥茧”,对于孩子的反应则“明察秋毫”,才能“水落石出”、“拨云见日”。

亲子沟通要“不厌其烦”,不是啰啰嗦嗦的“单向灌输”,而要鼓励孩子多多表达,父母则应专心聆听。即使孩子的意见与自己相反,也要听他说完;当他说完了,还要再问:“还有没有想说的?”避免孩子为了讨好或逃避父母,而阳奉阴违、自欺欺人。

先听后说、多听少说,让孩子敢说、能说。不批判、不否定、不轻视(泼冷水),让孩子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主张(有主见)。

和孩子“多商量”

与全家或孩子有关的事物,都要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这些事物对他们的影响,一起商量双赢的策略。不要低估孩子的判断力,他们的建议有时更直接、有力。至少他们会很高兴得到你的尊重,因此变得更加懂事。

父母不可先斩后奏、自作主张,不顾子女的权益与感受。以我为例,爸妈离婚后,因为爸爸的身体不好,担心自己难以独力抚养四个孩子长大,所以与身为长女的我,商量一件“大事”。

爸爸说,他与妈妈讨论过了,妈妈愿意分担两个孩子的照顾责任。否则我们四个都得送孤儿院,一个都不留。这是为了避免日后我们恨爸爸偏心,通常会留弟弟吧!

我不过小学四、五年级,但事关我的未来,当然要有发言权。于是我告诉爸爸:

这两条路都不能走,我们都跟着爸爸!爸爸不用担心,我会好好照顾弟妹。

不去孤儿院,是因为我不愿无父无母、手足分离。而我更不愿意的是跟妈妈走,我知道妈妈一定会选小妹淑芳与我,为什么?因为妈妈对小妹愧疚,想多照顾她。但她与别人生了小孩,无力再多带一个大妹,又不可能带走唯一的儿子(爸爸不会答应,因为会改姓),所以只剩下我啰!但我是绝对不肯去叫别人“爸爸”的,何况那个人是破坏我家的敌人。

这些内心小剧场,很难跟爸爸解释清楚。但我感谢他与我商量,以及接受我的建议。

同场加映:“常有人问,怎么教出像唐凤的天才”专访唐光华:首先,大人不该太自以为是

让孩子“一起做决定”

与商量接近的是,如果孩子与父母的想法相违,父母要先耐心为孩子解释、分析,最后做决定仍应多考虑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的年龄太小,不适合做决定,也不可毫不商量、直接替他选择,以免造成孩子一生的悲剧。

尤其是孩子的生涯规划或未来志向,更应以孩子为“主体”,让他学着“做决定”。若我们真正尊重他,亲子之间可以像朋友一样,孩子就愿意请教父母,听听父母的意见。即使最后他的决定是错误的,或一再更改,都是一种学习与成长,而不是失败与浪费。


图片|Photo by Marisa Howenstine on Unsplash

为孩子“记录成功”,爱的“具体化”

父母往往恨铁不成钢,希望孩子“好还要更好”。若孩子一直未达标准(父母常把“高标”视为理所当然),就不自觉地越骂越重,不管孩子能否承受。

若从在意缺点转为注意孩子的成功,天天帮孩子写“成功日记”(可以跟孩子一起记录)。久之,因为焦点放在孩子的好表现上(五到十条即可),亲子双方即可共同走向康庄大道。

如何以具体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并非只是送礼物、吃大餐,更重要的是“心诚则灵”。我的父亲一直让我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这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例如他出差回来(爸爸在粮食局工作),总会带些当地农民送的农产水果给我们吃。

我读大学时,他像“集点”似的“储存”一些衣服食物,然后一起寄个包裹给我,爸爸叫它“百宝箱”。他在家书上说:

百宝箱收到了吧?那是些小东西,也是爸爸的心意,你不要说什么。里面有件毛衣不知道你是否喜欢,如果不理想,过年回来时再买一件给你。还有饼干等,与大妹(在台北读金陵女中)分食,虽然不好,但这是我的心意,希望你们姐妹高兴。

协助孩子“安定心情”

父母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自己先要保持情绪稳定。若父母易于情绪激动或对孩子冷漠,这种阴晴不定、古古怪怪的情绪表现,将使孩子没有安全感,担心动辄得咎,变得畏缩、没自信;或模仿父母的情绪表现,经常暴躁、不耐烦、呕气、口不择言等。

父母要以身作则,即使家庭面临一些经济或疾病的困境,也要做好自我情绪控管,让孩子了解家庭状况,共同解决问题,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与快乐的成长环境。父母要积极示范“不怕困难”的精神,让孩子学习“乐观奋斗”。

贫困的环境使爸爸无法在物质上满足我们,但在情绪控制方面,他做到了教育名家福禄贝尔(Friedrich Fröbel)所说:“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

1. 让孩子有安全感,感受亲情的温暖与精神的满足。
2. 不隐瞒家境困顿的真相,也不隐藏自己真实、负面的情绪。
3. 不迁怒,不因种种不顺心而任意宣泄负面情绪。

我读大学时,他在第十七封家书说:

老年人最怕寂寞,老而无伴最为可怜。自从你去台北之后,爸爸更是感到孤单,有事无人商量,有事无人帮忙。每天我下班回来,没有一件事可以使我快乐。任何一件事不说不动(叫不动弟妹),说了也做不好。大小事都必须我自己去料理,公私两忙,人瘦发白,劳心又劳力,真不知道要支持到几时。

每当孩子们都睡了,夜已深、人已静,我独自一人在我们家院子走来走去,院子内的破椅子是我唯一的良伴。静坐沉思,问明月无语,望繁星不答。满腹心头话无人可诉,满腔沸腾的热情无人领情。

错错错,一生活在错误中。恨恨恨,恨有何用。我把希望寄托给你们,在希望中求得安慰。我必须奋斗,为孩子的教育负起责任。

第二十四封家书说:

现在快期末考试啦,功课为重,加油吧。家里的事一切有我,希勿分心。你当记得爸爸教养你们四个姐弟,已有十数年的耐力与经验,我已经习惯穷困艰苦的日子。因为我内心充满了希望,你们四姐弟都能知道上进,这股力量永远支持我。

最难得的是,他没有灌输“仇恨”给我们。虽然妈妈离家出走,且与别人生了孩子,但爸爸始终没在子女面前批评过她。我读大学时,他在第六封家书说:

当你妈妈在家时,她聪明能干、贤淑刻苦,家事一切不必我操心。我们相亲相爱、心心相印,那真是快乐的人生。所以今生今世,我真心爱的人只有她一个,永远无法改变主意。

有时,我们做子女的不免“质疑”,爸爸为何能原谅及接纳妈妈?他是怎么“修练”的?

“全方位关怀”孩子的生活世界

除了课业之外,孩子的生活还有许多面向,尤其是内心世界,需要父母细腻的观察及长期陪伴,才能建立亲密感,使孩子自然的信任你,愿意向你倾诉心事。所以父母要花许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像天天收看连续剧一般,不间断地了解孩子身心变化的剧情。

再怎么贫穷或不容易,孩子的成长过程都需要父母陪伴。保母、安亲班、亲戚(包含隔代教养)都无法取代,千万不要错过这段陪伴的黄金时期。孩子很容易满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爱而不是礼物、金钱或物质享受。

我的先生是职业军人,孩子还小时,他多半在南部军中,一周回家一次。我因为怕热、怕流汗、怕晒黑,所以不曾陪伴爱打篮球的长子钧豪打球,连在操场边为他喝采都没有,亲子距离因此就远了!

为人父母不需要赚大钱或每年带孩子出国旅行,却需要展现愿意了解与陪伴孩子的诚意与行动。现在你想跟孩子说什么、为孩子做什么,赶快行动吧!不要觉得不耐烦或浪费时间。

延伸阅读:懒惰、拖延、迟到!缺乏自我纪律的原因,可能是童年情感忽视

规劝要有技巧——有关网路沉迷

网路世代里,手机担负着成功与失败的双重责任。教育改革之翻转教学,即非常倚重“线上教学”。

二○二○年新冠病毒造成全世界严重疫情,学校还能“停课不停学”,就依赖网路的“远距教学”。所以智慧型手机等 3C 产品,绝非十恶不赦。我们虽然担心孩子沉迷网路世界,甚至不小心受害与犯罪;但禁止使用或没收、责骂等,绝不是最好的方法。

只有极少数学校有办法禁绝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回家后则难以管制。父母不如订定使用规则,家人共同遵守。例如用餐时不得滑手机、几点钟一定要上床睡觉(睡前不得滑手机)、手机使用的时段等。家人共同讨论,父母更要以身作则。手机内也有相关软体,可以帮助孩子节制使用手机的时间。

父母积极的作为是增加家人一起从事的活动,如户外运动或踏青、亲子说故事或谈天、共同的游戏(包含电子游戏)及休闲活动、共学、共读等,使孩子不会因无聊,而镇日投身网路社群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