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对孩子好”而严厉督促孩子的学业,让他们成为“有成就的人”的父母,他们严厉的原因是什么?

父母的“惊醒”

刘轩在〈怎么养小孩?从《虎妈的战歌》看华人母亲的两难〉一文提到,美国家长一方面被虎妈吓呆了,怎能对儿女施加如此的压力与极端要求?又不得不佩服她们获致的成就——大女儿十四岁便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二女儿是学校交响乐团首席,被世界名师收在门下。

刘轩发现自己的成长背景跟书中情节类似到离奇的地步,他弹钢琴,妹妹拉小提琴。妹妹当过学校交响乐团首席,一样考过茱莉亚音乐学院。刘轩则在十几岁那年登上卡内基的独奏舞台,刘轩的母亲也属虎。

刘轩从“过来人”(美国移民家庭)观点解读亚裔父母的心情。他们会这么严厉的原因有三:

  1. 希望孩子接触高等文化,成为人上人。
  2. 让他们在幼年时就透过练习学会刻苦耐劳的精神,锻炼自律的能力。
  3. 逼他们获得一些成就,在同侪之间脱颖而出、建立自信。

刘轩不认为每个孩子都能透过练琴来锻炼自律能力,而且这类孩子到了大学的自由环境,反而无法适应。小时候赢得一些比赛和奖项虽对自信加分,但这个成就必须靠自己获得而非父母逼迫。

虎妈夫妻或刘轩的父亲都担任大学教授或名师,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也能成为儿女的教练,督促他们获得“金牌”。

但身为餐厅服务员、工厂作业员的父母,何尝不希望儿女成功?他们也试过严格的管教,但无奈不仅“事与愿违”,还造成儿女无可弥补的伤害及两代严重的冲突。

从虎妈的种种做法看来,天下父母因此“惊觉”或“警觉”到什么?


图片|Photo by Rowan Chestnut on Unsplash

如果儿女可以“选择”,他们想成为“人上人”吗?

顶尖的学术成就、超前的杰出表现,也许不是儿女想做的事(为此过得“不像人”)。他们与父母的价值观不一定相同,他们也盼望父母能接受及支持不同于父母的选择。

父母应多思考“我如何与孩子讨论他的未来?我如何教导孩子从失败中学习?我如何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样就足够了,而非一定要赢过别人或非常优异、杰出。

儿女期盼怎样的家庭与家人关系?

除了督促孩子练琴或写功课,子女更盼望一个整洁温馨的家庭,家人一起亲手准备营养、可口的食物,从容地共同用餐。希望父母聆听孩子说话,亲子之间的感情很好。

父母应多思考“我的孩子尊敬及信任我吗?我与孩子的沟通有哪些障碍?我能够正确赞美及鼓励孩子吗?我花了多少时间与心思为孩子准备食物?我做了什么努力使他们拥有好心情?”

对儿女言语羞辱及身体掌控,要付出什么代价?

“虎妈”也许活在“女儿很成功、母女感情很亲密”的自我陶醉当中,所以觉得对儿女的言语羞辱及身体掌控都很值得,完全不考虑可能造成什么身心伤害。

但父母还是要检讨“我可能正在或曾经伤害、虐待孩子(语言、身体、精神)吗?我是否不尊重、不信任孩子?这样做,对孩子的未来会否造成负面影响?会否得不偿失?”

同场加映:【古早味鸡精】吕后悲歌:我做虎妈,是因为没有选择

父母是否因本身的问题而迁怒于儿女?

虎妈因为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使她成功,因此“复制”到儿女身上。即使她知道自己的父亲并不满意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甚至彼此形同陌路,蔡美儿仍选择忽视这个“后果”。至于虎妈自己或与丈夫之间是否还有其他问题,书中所谈甚少。

父母会否因自己的问题而迁怒子女?例如夫妻感情不睦、工作过于忙碌且压力很大、单亲的疲惫、父(母)在外地工作而疏于亲职、脾气不好、失业等,这些未解决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心情,以致不小心将负面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

推荐阅读:“教养孩子,谁说快乐与杰出只能二选一?”矽谷教母教养秘诀大公开

如果孩子有特殊状况而无法严厉要求,怎么办?

虽然虎妈有个妹妹是特教儿,但她的母亲仍给予严厉要求,这样的做法真的适合每类特教儿吗?

现实状况是孩子若为“爱奇儿”(angel,代表各类身心障碍的孩子)、课业的后段生、被霸凌、想休学、想自杀等状况,严厉的管教有用吗?不会造成悲剧吗?父母有能力应付及有效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吗?

“为了你好”的沟通与教养方式,会造成“过于保护”及孩子的依赖心,甚至产生对父母服从或反抗的冲突。

这样的父母即使在孩子渐渐长大,还是经常表达“靠你自己,怎么可能成功”、“少了我,你果然还是不行”、“你依然不成熟,要我操心”的讯息,希望把“控制”延续下去。

父母到底要何时才能真正放手?如何渐进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