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愤怒”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困难之后的挫折和沮丧,因为愤怒代表的是一种愤“坚持、拒绝与希望”。

我们可以用“和谐共融”、“睦邻关系”、“以和为贵”等的语辞,来劝戒人们必须对生活中的不满作出忍受与妥协,方式便是压抑(suppress)各种愤怒(rage)。

彷佛愤怒这种情绪的表达,已经成为文明社会敌人、幼稚的标签、失去理据的代名词⋯⋯然而,在心理治疗所揭的内心真实世界里,无法表达愤怒一事,才是真正的可悲。

愤怒,可以是一种“坚持、拒绝与希望”

以职场为例,面对无理的上司和猪队友一般的同事,乃至会耍阴招害别人的,一般人都会先选择默默承受与忍受。

然而一次又一次,人们试炼“再忍一下下”的道理,却不一定“百忍成金”。到后来,人们除了继续去忍,跟家人朋友抱怨,却不再懂得甚么应对方法。

最无奈的情境是,即使人们想要试着反抗,一般做父母的都无法理解,只会指责:“你还嫩!不懂世事!草莓族!经不起压力!”或朋友会给出一些建议,但都是去调整或改变自己的心态,彷佛一切只能逆来顺受。

到最后,一旦你在公司实在受够了而跟谁起了冲突,就像一位男士告诉我的:“身边其他同事或长官只会说一声:唉!都不成熟!”


图片|Photo by Andre Hunter on Unsplash

当然,我们不会忘了心理的层面,即往往我们自己也不满意内心有所愤怒,总是反问自己是否不够老练、不够成熟。事实上,我们也恐惧那个真正表达愤怒的,被邻人认定生气的那个自己,因为当中有太多攻击性,反映着我们心中有着报复的恶念。

是的,无可避免,愤怒的情绪与报复(revenge)相连,里头有侵略、毁坏与背叛(intrusion and sabotage and betrayal)等负面情绪或行动,但愤怒亦同时透露出坚持、拒绝与希望(insistence and refusal and hope)的力量[1]。

如果在无助、失能、消极的状态中,我们只空得愤怒,那大概“报复”使我们因为“有事可做”,而离开了无助无能的消极,走向能动性与某种自信的积极。

因此相对于“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或“冤冤相报何时了”等的劝戒,精神分析悖论地指出,报复之心或行动,保证了生存必须的希望(revenge keeps hope alive)。

愤怒,原来是一种“自我疗愈”

往往在那些教我们愤怒的情境里,我们面对不公义与缺乏资源(injustice and resourcelessness)的问题,换言之,是身处“自身权利”还能否保存的战争中。

人们不愿一直受到环境与他人的羞辱,不愿继续承忍被施加于身心的屈辱──也代表我们心中有某种生活的理想,而这个理想在当下已经岌岌可危,甚至无法在未来达成──才敢于愤怒,希望让野火燎原,好比发动反击。羞辱别人,是以社会不太喜欢的方式,来让别人好好记住自己“我不好惹!你最好收敛,放小心点!”

一如精神分析师 Phillips 说道:自我的愤怒中,我才能够重建我应得的权利!(From my rage that I can reconstruct what I take to be my rights.)

然而,在心理治疗的工作里,除了“对所有事都愤怒”般情绪失控,另一端则是“无法表达愤怒”的个案。

我最常从个案口中听到的,便是“虽然当年父母深深地伤害了我,但长大以后,我好像比较能理解他们当年的苦,就不在意了!”如果事实这么简单就能解决,那个案也不用坐在谘商椅上了。

事实上,他们内心的痛,是源于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好好地表达愤怒,或他们的愤怒从未实质地改变过、得到过什么。

因此,重新去生气、感受自己对某人某事十分愤怒、怒到有各式各种的报复想法,是某种重获自我权利的必需途径。

记得有一位常有自杀念头的个案曾说:“我从来没有用过‘恨’这么强烈的词去形容我对父母的感觉,我只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而已。”

由此可见,无法愤怒的人会失去希望,失去生存的力气,因为我们连那个保证了自我权利的情绪都丢失了⋯⋯

愤怒,无疑是一种自我疗愈(self-cure)。我认为,如果自我疗愈中没有愤怒与报复的对象,在心理意义上,总是半套的。

推荐阅读:家的心理学:合理地“恨一下”父母,你才能够真正地长大

找回你愤怒的力量

在“敢于愤怒(报复)→ 发现坚持、拒绝与希望的力量 → 重建应得的权利 → 自我疗愈”的第一步里,报复强调的除了是向持续伤害我们的人事作出反抗,更向自己见证“我受伤了”这件事,即报复是 Winnicott 说的童年真实剥夺的求救反应;或是 Horney 说的,对挫败事件作出合理的愤怒,能在发泄后很快就回复平静,因此报仇对某些人来说是生活的方式。

如此,如果有一种单次、有节制、有合理脉络、在伦理上允许、对事情有建设、做完心里就会好过一点的“够好的报复”(Good-Enough Revenge)[2],精神分析会说:为了找回你愤怒的力量,想清楚后,即使政治不正确,为何不去做?

最后,从家庭到政治,即从内心到客观现实,这本身就是一个互相连贯的、冲突与自我表达的战场[3]。

就像 2019 年香港的“反送中”运动及近期的“白俄罗斯示威”、“泰国奶茶联盟”,或各种在世界各地对极权、专制、视人民如可割的韭菜之政府之反抗与愤怒,它本身就保证了人的权利、生存的希望、及个人-社会的某种疗愈。

也许愤怒常常带来伤害,但现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唐凤也说过“参与公共事务的核心能量机制是‘从愤怒到创造’”[4],伤害过后,我们要求彼此的改变与革新、走向开放与合作,目的是为了一步步创造新的体制与价值。

你准备好,找回你愤怒的力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