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相同,已成为现代人寻找伴侣最重要的指标,然而人们真的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吗?

“我们分开都是因为价值观不合,若找到跟我价值观合的来的人,一定可以开花结果。”

“为什么过去曾经觉得彼此价值观很契合,现在却相处得如此痛苦?”

“我们都如此的门当户对了,为什么还是相处不来?”

这是我们时常看到的对话,价值观牵扯出来的亲密关系议题总是让我们感到纳闷与不解。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普遍对伴侣的物质实质条件的考量越来越不重视,从中国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国 95 后数据报告〉中看到,最看重的伴侣条件出现了颠覆过去的反转,不论性别,认为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致是最重要的比例皆来到约莫 50%,第二名以及第三名分别为性格、外表,物质条件的考量——经济能力竟然落后于前三者。

因此,可见得随着经济条件趋于稳定,以及女性普遍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后,价值观契合已经成了寻找伴侣最重要的指标了。

但,价值观契合,就是关系幸福的保证吗?


图片|Photo by Pablo Heimplatz on Unsplash

在美国一份针对 80 余万名学生的调研中,95% 以上的人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时,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大部分人在与自己的身边人相比时,都会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会活得更久。

而在价值观的认知上,也倾向自己的价值观比别人优秀,但自己“优于平均的大多数人”往往是一种错觉。

理论上,仅有 49% 的人是处于平均之上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被要求评价自己时,我们也常用“中等偏上”这样的词汇。

而其中几个问题涉及自我认识以及意愿,包含了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而从统计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人误以为自己有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虽然 95% 的人认为自己拥有自我认识的意愿和能力,但实际只有不到 15% 展现出了这一能力。

人们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也可能随着时间不同,要求伴侣价值观与自己匹配不切实际

一但问起:“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什么?”,此时,总让人静默好一阵子。我们苦苦寻找价值观与自己契合的伴侣时,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会不会我们以为的价值观只是我们的想像,实际上与自己真实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认为自己的金钱观是节俭的人必然是节俭的人吗?

再问另一个问题:“三年前,你的价值观与现在相同吗?”,想想我们三年前可能工作与现在不同、居住的地方不同、目标与现在不同、心境也改变了,那我们怎么渴求一个价值观永远跟我们契合的伴侣呢?

我们随着时间,连自己的价值观都已经不再与过去的自己相同了,奢望伴侣跟着自己价值观变动,还要变得类似,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人的选择往往是盲目的,出于对自己的真实需求与心动原因的不认识

另外,我们也容易遇上一个状况是,总是迷恋上我们回头看之后,认为价值观不适合自己的人,但总是陷入这样的循环——总是受到与自己理想价值观不适配的人强烈吸引。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新闻中或是周遭朋友里,总充斥着一些“持续爱上渣男渣女”的八卦消息。我们的潜意识中的匮乏,总会指引我们前往寻找看似可以弥补我们潜意识中匮乏的伴侣。不幸的是,有意愿填补他人潜意识中匮乏的人,往往没有这样的能力。

你的潜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渣男渣女难道只是单纯的渣吗?不,每个渣男渣女背后都有深深的匮乏与创伤,使他们不再有能力给予真爱。

而总是被渣男渣女吸引的人,正是也拥有那些渣男渣女渴望的特质——有意愿补足渣男渣女的自身匮乏。

每每被他们吸引,原因必然出于自身,只是我们不明不白而已,另外,在关系结束后,一股脑地怪别人渣也比较轻松好过。

而另外一个状况是,当我们渴望吸引他人时,会不会下意识地就戴起了面具,假装起自己本来没有的特质,好让他人误以为我们的价值观是与对方的交相辉映的呢?

“交往前浪漫,交往后软烂;结婚前热情,结婚后绝情。”这些常见的惨剧背后表示我们都难以认识彼此,也刻意混淆彼此,就为了迎合彼此“拥有理想中的价值观伴侣”的渴望。

价值观相同就会幸福,可能只存在想像中,因为我们是如此的不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需求,甚至欺骗自己。

你会喜欢:结婚前的十种价值观讨论:问问他,你想创造哪一种亲密关系?

人们喜欢简单粗暴的标准化、简单化、标签化,“寻找相同的价值观的伴侣”成了虚幻的标的

当人类遇上难解的困难或问题时,我们喜欢简单化、标签化的解决办法。

当我们在亲密伴侣关系中迷航了,找不到怦然心动之余还适合相处生活的那个人时,“找到价值观相同的伴侣将带来幸福”这句话成了关系洪流中的浮木。一句简单的箴言,使我们减少焦虑与不确定性,让我们至少有个彷佛的方向可以前进。

然而,就前面所论述,找到与自己价值观契合的伴侣,并不能保证幸福。

那这个渴望——找到价值观契合的伴侣,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动机呢?

背后是,我们总渴望找到每时每刻可以认可自己、让自己舒服愉快、快速满足自己所有需求的“全能伴侣”,我们渴望依附这样的伴侣,来缓解我们内心的各种匮乏感。

“身为我的伴侣,你要无条件支持我、认同我的一切。”

“你既然爱我,就要在我开口前就知道我的想法,不需要我提出来。”

“相爱相知的伴侣是不会有摩擦的,更不会有想法不同,你应该要包容我的一切。”

以上这些怵目惊心的心内话,似乎与渴望价值观相同与否无关,而这样近乎婴儿似的自恋需求,往往换来的是深深的失望与痛苦。

因为那些愿意尝试满足我们匮乏的人,往往也与我们一样拥有匮乏、自恋的渴望,两个缺乏给予爱的能力的孩子,谁也无法满足谁。

延伸阅读:“生活懒散,工作卖力”有趣远距故事:在家工作后,才发现伴侣不为人知的一面

那如何面对这个人人价值观多元、混乱、变动的事实?尊重、包容、觉察与沟通

人们找寻价值观类似的伴侣固然合理,确实也可以降低相处的难易度,但真正带给幸福的关键是尊重包容的能力、觉察自我的能力和积极沟通的意愿。

接纳不可能有完全跟自己价值观雷同的伴侣(纵使雷同,可能自己也不会爱上跟自己很像的人,因为我们是那么容易地自我厌恶),尊重伴侣跟我们的不同(就像我们尊重我们的朋友那样,这个相处法则同样适用亲密关系),觉察、了解自己的底线与需求,选择在自己底线内可以包容、尊重的伴侣,选择伴侣后保持积极的沟通意愿(纵使有时候是一场争执,持续互动、没有冷热暴力的争执),这是关系幸福的基本盘。

看似简单,实际上真实的尊重、包容、觉察与沟通是如此的困难(看看身边感到幸福的伴侣数量就可以得知)。

在心理谘询室中,谘询师的深刻地共情、倾听与包容是多麽疗愈来访者与使之备感幸福,然而,也往往仅见于心理咨询室。

放下寻找可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的全能伴侣的渴望,放掉这种近乎婴儿的自恋倾向,我们距离幸福关系的距离,才会开始缩小。而这往往无关乎伴侣间价值观的重合程度。

有时你攀登你的百岳山峰,我迎着我的明月清风,回头再一起分享各自的酸甜滋味;当你我有意时,再一起携手发场癫疯,这就是简单幸福的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