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状态”偶尔会出现在身边的人之中,甚至也许我们自己就有这种特质⋯⋯透过瞭解“边缘型人格”形成的原因,觉察自我,往自己想要的地方走。

文|夏超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朋友一直很想要一段甜甜的恋爱,可没想到他第一次恋爱就碰上了刻骨铭心的虐恋。

他和我说,女朋友缺乏安全感,经常担心自己被抛弃,两人好的时候如胶似漆,但有时又会性情大变,指责他不负责任,甚至扬言分手。僵持一阵子后,女朋友似乎又忘了自己之前发过的脾气,恢复到甜蜜温柔的状态。

这样的情况反覆发生,让我朋友感到很无力。

听过他的描述,我察觉到在他们的爱情中有个重要特征:女生对关系的评判,在好与坏两个极端迅速摆动。

这种特征通常出现在“边缘型状态(borderline states)”的人身上。

边缘型状态不仅会体现在情感关系中,也会影响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注:一个人有边缘型状态,并不意味着他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讨论边缘型状态,也不是病理学诊断意义上的含义,只是一种人格特点,不一定构成问题或疾病。)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拥有这种状态,又该如何应对这种状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图片|Photo by Velizar Ivanov on Unsplash

一、有边缘型人格特质的人,会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边界感,对我们的正常生活来说非常重要。

个人边界,是指我们要分清哪些事是自己应该承担的,哪些事是别人应该承担的。

情绪边界,是指在感到悲伤难过的时候,我们要了解这是出自自身,还是受到他人的影响。

这些边界就像一层皮肤,将我们与他人区分开来,将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也让我们了解别人真实的样子。

而拥有边缘型人格特质的人,却缺少某些这样的清晰边界,容易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乱。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边缘型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具体展现:

1. 在自我认识上缺乏稳定性

边缘型状态的人往往缺少稳定的自我认识,没有相对明确的自我形象。

有时觉得自己充满力量,非常自信,似乎是全能的存在。

有时觉得自己好像虚弱无力,一无是处,非常自卑。

而这种转变往往是突然而剧烈的。或许正是由于缺乏相对固定的自我形象,他们有时会感觉自己好像根本就不存在,也常常受到慢性的空虚感的困扰。

2. 在情绪和思维上较为偏执

边缘型状态者比较敏感,一些极其细微的刺激就可能引发他们巨大的情绪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多人来看与外部刺激并不匹配。

“喂喂,宝贝能听到吗?我刚刚进电梯了信号不好。”

“你等会儿进电梯不行吗!?我在跟你说要紧事,你怎么对我这么不上心啊!”

在思维上,边缘型状态的人会显出一定的偏执性,考虑问题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状态。

3. 在亲密关系中阴晴不定

在工作环境或特定的社交场合中,有些边缘型状态者表现得非常优秀,并没有受到这种人格特质的过多影响。

而当进入亲密关系中,由于不再是相对固定的社会角色,一个人受到边缘型状态的影响通常会更为明显。

边缘型状态的人对被遗弃有着强烈的焦虑,哪怕这只是自己想像出来的,他们也可能做出某些激烈的行为来避免被遗弃的可能。

“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你爱不爱我,快说~”
“你再不回来我就要饿死了!”

强烈的两极摆荡,同样是边缘型状态者在亲密关系中的特征。

“好喜欢他送我的这只猫哦,他果然是最懂我、最爱我的人~”

“虽然猫是他送我的,可这也是他儿子呀!他怎么能从来不管它呢,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所以,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往往非常纠结,难以分辨自己到底是爱一个人还是厌烦一个人,有时恨不得立刻离开一个人,离开后又肝肠寸断,觉得无法离开这个人。

4. 在朋友关系中反覆绝交

当边缘型状态的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反覆向多位朋友寻求建议,也以此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珍视,将对方视为一个理想化的可靠存在;但有时,他们又会对朋友进行非常消极的评价。

“好感激妳这么热心帮我啊,真的是雪中送炭!”

“唉,她从来都不跟我说她的事,她应该没把我当成很重要的朋友吧……”

若是两人无法进行适度地适应和调整,可能会断绝交往一段时间,再恢复友谊关系;在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发生反覆绝交的情况。

当然,很多人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可能经历类似的状态,而只有持续、长期地展现出以上特点,我们才可能会将之称为边缘型状态。

如果一个人边缘型状态的程度非常强烈,并且对个人的社交关系和生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可能会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 BPD。

有些 BPD 患者能保持正常的工作,只在亲密的关系中(比如在家庭、恋爱或婚姻中)受到影响;

而有些患者会有自杀倾向和行为,需要入院治疗(Kreger, 2002)。

二、为什么有人非黑即白地理解生活?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边缘型状态最突出的特征是一种分裂式结构(splitting):好与坏都是绝对化的,就像黑与白这两种明显对比的颜色一样,中间没有灰色的过渡地带。

对边缘型状态的人来说,一个人可以此时是好的,彼时就是坏的,但很难在同一个时刻既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

那么,这种分裂式的精神结构式是如何形成的?

精神分析家梅莱妮.克莱茵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种:偏执-分裂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和抑郁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

偏执-分裂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解析: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会将自身与周围世界的积极地一面与消极的一面进行明确的区分。

这样就可以保护那些好的部分,不受到坏的部分的“污染”,同时坏的部分正好可以承担自身的攻击性而不会引发混乱。

抑郁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

解析:处在这种心位的人看到了一个更复杂、更真实的现状,那就是好与坏会在同一个客体上并存,他明白原来那个理想化的美好形象也有着令人失望的部分,而那个自己想要攻击的坏的部分也有着好的特征。

这复杂的状态会引发我们的失落、内疚和哀悼,从而让我们看清现实。

(注:这里的“抑郁”与目前普遍谈到的抑郁状态、抑郁症是不一样的)

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早期常常以偏执-分裂的思维来面对生活,随着顺利的成长会逐渐转向抑郁心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位的转移并非一劳永逸的。即便是一个成年人,在面对严重压力等类似情况下,仍有可能会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处理生活。

而边缘型状态者很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顺利过渡到抑郁心位,无法将好与坏、积极与消极整合到同一个客体上,也有可能是在童年时遭遇了严重的创伤,导致其更习惯用偏执-分裂的应对方式进行心理防御(Clarkin, Yeomans, & Kernberg, 1999)。

三、边缘型状态会造成什么影响?

1. 容易在教育、就业和婚姻方面做出突然的改变或中断

由于缺乏相对稳定的自我认识和个人形象,边缘型状态的人很容易在教育、就业和婚姻方面做出突然的改变或中断,比如有些人会退学、肄业,有些人会反覆地换工作,有些人在婚恋中分分合合。

2. 人际关系反覆波动

由于担心被遗弃,而且这种焦虑常常不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引发的,边缘型状态的人常常会陷入纠缠和复杂的关系,再加之在理想化和贬低化之间摆荡,人际关系也因此反覆波动。

3. 身边的人会受到情绪上的对抗和攻击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身边的人想要指正边缘型状态者身上非黑即白的思维,但这种指证往往无法带来满意的效果,往往会被边缘型状态者认为是一种迫害性、攻击性的行为,会从情绪上进行对抗和攻击。

在边缘型状态者身边的人,有时候会因为关系状态非常疲惫,但似乎又无法分开。

推荐阅读:关系心理学:为何花了很多时间追求幸福,但始终感到不安?

四、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边缘型状态?

边缘型状态的形成是长期的,在应对和改变上也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不时地陷入类似的状态,可以在一些大事小事上做以下练习:

Step 1:在时间充足或事后总结的时候,将这件事好与坏的部分分别写下来,同时注意多去描述真实发生的事实;

Step 2:将记录下来的事实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做出区分;

Step 3:将事实与自身感受进行对比,结合两方面进行综合覆盘。

在平时,遇到模糊不清的情境时,对自身的边缘型状态保持觉察,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练习对不确定性的容忍能力。

例如,通过练习可视化冥想,你可以建构能够提供绝对安全和保护的理想父母形象(ideal parent figures),想像与他们在具体情境下的互动状态,逐渐将之内化,并将这种互动模式和感受带到现实中的关系里来,这将会改变你和现实中的人之间的关系模式(Brown & Elliott, 2016)。

如果在你身边,有亲近的人常常表现为边缘型状态,正确的沟通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尝试采用 SET 沟通模型:

支持(Support)

多用“我”来展开对具体情况的描述,展现自己对事情的在意,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心。

若只是单纯地描述,会显得没有感情的温度,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关心我”。

例如:“我有些担心你,你最近的情绪波动是不是有点大?”

共情(Empathy)

面对对方的情绪时,不要直接用自己的判断来下定论,多用“你”来做推测和提问,引导出对方的真实主观感受,然后再用“你”来进行回应和确认,这样更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愿意理解。

例如:“你刚刚的意思是不是⋯⋯?”、“你是不是觉得有点难过?”

事实(Truth)

即使有时候边缘型状态者不愿接受现实,但身边的人必须更加尊重事实,不可为了迁就对方而故意扭曲和改变事实。

在描述事实时,不要用纠正式的强势态度,要温和而理性地告诉对方,保持自己的边界(Kreisman & Straus, 2010)。

例如:“事情的结果确实不理想,我会承担起我的责任,你也需要想想办法。”

你会喜欢:“经历过一次感情,整个人都变了”关系里的挫折,如何影响你?

从长远来看,用事实为自己和对方划定相对清晰的边界,是至关重要的,而溺爱和躲避或许能带来一时的缓和,但容易走向责任不清的结局,让关系变得更加复杂(Lachkar, 2011)。

他们会诱惑你做出很多破格的举动,似乎你被诱惑而做出的破格之举是他们想要的——在当时他们可能也觉得自己强烈的想要。

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需要的是严明的纪律,是对方不受诱惑、也不去攻击。

一个面对他们能坚守原则、严格自律,同时对他们温柔以待、心怀慈悲的人,可以渡他们苦海回头。

溺爱无法帮你走出边缘型的陷阱,包含了爱意的纪律才可以。

今天的文章,懂的人会懂。

祝大家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找到自己切实的存在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