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的婆媳关系,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透过家庭治疗师的眼光,我们对于彼此的关系渐渐有了新的看法⋯⋯

“我知你今天晚上不回来吃饭,但我留了汤水给你⋯⋯”

“你又出门吗?又剩我一个人在家中⋯⋯”

——你以为这是太太向老公撒娇?其实这是我一位朋友的婆婆的口头禅,这些话当然不是说给我朋友听,而是朋友的老公。

都是野蛮婆婆的错?

朋友跟她老公两个三十出头,由交往到结婚,二人常因婆媳问题闹不快。

即使二人已有爱巢,婆婆也会叫儿子每周回家陪她服侍她;如果儿子跟媳妇想享受二人世界,婆婆就会声泪俱下,说自己一个人多么多么可怜,多么多么寂寞。

儿子难抵年老母亲的眼泪攻势,不得不听话做个孝顺仔。太太提出过不满无数次,丈夫承认情况不理想,却总只会慨叹自己身不由己、无计可施。

“婆婆都是这样的,控制欲太强。”——听完这个案分享,大概大部分人也会这样下结论。老实说,当初我听完朋友诉苦,脑海第一时间也是浮现这种想法。

直到最近读了家庭治疗师王爱玲博士的《代代相爱》,我才发现这是一种很偷懒的思维,因为一段关系、一个家庭的运作原来复杂奥妙得多。


图片|Photo by Will O on Unsplash

夹心男人“没有立场”的立场

书中第一个故事,无独有偶,也是个婆媳相争,男人夹在中间做磨心的典型故事。

夫妻陈生陈太与婆婆同住,有两个儿子,婆婆总对媳妇如何凑仔诸多意见。

例如媳妇想带儿子外出玩,接触新事物;婆婆却担心孙儿出街玩不吃奶,要求媳妇和孙儿留在家中。

两女相争,自然想得到二人之间那男人的支持。

陈生却说自己没有立场:“对于我来说,各有各对,各有各的道理,我排解不了,只想一死了之。”

可是旁观者清,从陈生与治疗师的对答之间,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并非真正“没有立场”。

陈生不时夸赞母亲的育儿经验,批评太太教仔上的不足;在婆媳双方发生冲突时,他的沈默便是站在了母亲一方。

大家大概读得咬牙切齿吧。这个男人真靠不住,放任妈妈“欺负”自己的太太,还说自己是苦主?情况就如眼前有火灾,你用汽油去救火,还抱怨着为何火愈救愈旺。


图片|作者提供

家庭治疗师眼中的三个人

“婆婆这样大权力,是儿子赋予的。”就连治疗师都这么说了!

在治疗师的引导下,丈夫坦承了他对母亲其实不是凡事认同,只因为自小父母离异,看着母亲含辛茹苦带大自己,所以才会从小到大也很孝顺、什么也顺母意,久而久之,母亲自不然以为自己“啱晒、大晒”(什么都对)。

婆婆的专横跋扈,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丈夫的没主见互为因果。只是,陈生察觉不到。

但你以为只有陈生助长婆婆气焰吗?治疗师可有另一种角度。

陈太因为在家里受太多委屈,所以总会抓紧机会在丈夫面前据理力争,说婆婆的不是。然而,愈说婆婆的不是,丈夫便愈要维护自己母亲。

丈夫平时在母亲前不敢表达自己,内心埋藏了好多感受,他最需要的其实是个聆听者。

而陈太却因久历失望,对丈夫只余下抱怨和不信任,不知不觉也把丈夫愈推愈远,丈夫跟婆婆的联盟便愈坚固。

陈太如梦初醒,明白到为何初相识时明明健谈的丈夫,今天愈来愈沉默;也明白了如果想得到丈夫的支持,也许两口子平常也要有多些关顾和交流。

推荐阅读:“在老公家,我根本是个外人”破解这个迷思,开启婆媳和解的可能

“看不见”到“看见”

我灵机一触,把陈生陈太的故事分享了给我那位朋友听。

原来,她婆婆也是“寡母婆凑大儿子”,所以老公自幼很听妈妈话,很怕让妈妈伤心难过。

而我这位朋友,性格比较刚烈,说话直肠直肚,就着婆婆的事,很多时其实她更恨的是丈夫,恨他的懦弱怕事、恨他不去解决问题。

过去“看不见”,如今朋友终于“看见”了——为何老公会如此怯懦?为何奶奶会如此依赖儿子?

但更重要的是,她看见了自己能做些什么。最后,她选择放下对错,好好跟丈夫心平气和谈一谈。

关系之中,对错之外

我觉得这位朋友很有智慧,毕竟,假如还要再争论谁对谁错,无疑是捉错用神的,因为这根本不是某个人的“问题”。

王爱玲博士借着故事所展示的,正正是家庭系统治疗的核心信念:每个家庭也有独特的互动模式,而这个模式,每个家庭成员也有份形成与维系,彼此是来回影响着大家,用佛家语言来说,就是“共业”。

既然一个人的负面行动,会在家庭的圈圈中流转,从而影响所有成员;那么反过来说,一个人的正面能量,也必能够在家庭之间流动。

如果对方感受到你的改变,他也会开始改变,而他的改变又会倒过来影响着你。

回还往复,生生不息。

你会喜欢:所有的婆媳问题,其实都是夫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