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公当家》也提点出了台湾的现况——高龄化的社会下,我们真的瞭解年长的阿公阿嬷们,在想什么吗?

台湾有许多家庭的小孩,都是隔代教养下成长的。人们小时候跟阿公阿嬷相处的记忆,可能比跟父母的还鲜明许多。

不知道你的这份记忆是怎样的?至少在我的临床工作里,听到那些回忆里的阿公阿嬷,总是动作很慢、过度节俭、不太亲近人的没精神老怪诞⋯⋯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

我们要想成这样的老人?还是有点不同?不如先从了解他们开始!


图片|Photo by Tiago Muraro on Unsplash

年轻的我们无法想像的年老

年轻的我们总是行动迅速,急着达到目的地,因为世界对十几岁乃至三十岁的人来说,仍然是敞开而充满未来与想像的。

我们今天身体健康,可以前一秒还在水平赖床,下一秒便跳起来,做个刷牙洗脸的直立人。

我们能够在出门忘记带东西时,用十秒速度就爬完五层楼梯回顶楼,然后只用五秒回到地面。

我们的“当下真实”不允许我们了解老年的模样,佛洛伊德说潜意识不懂死亡,但大概它也不懂死亡前的年老,所以无法想像。

即使课本有教,长辈也有经验谈,但我们十分有限,无法想像当老了以后,自己不再像今天一样从床上跳起来,因这样做可能会直接晕倒,又无法想像老人家要紧抓扶手慢慢走的苦。

他们每次出门前,都得确定需要的东西都有带好,否则,他们下个楼再爬上去再下来,公车也走了几班。

除了这些生理上的,当然还有心理的因素。

早已年过半百的他们,往往生命中充斥许多失落与唏嘘,年少的我们没有这些经历,是看不透他们眼神里的哀愁反映着什么。

这让我想起电影《阿公当家》因为丧偶而意志消沉的阿公 Ed,虽然被女儿接到家里住,但他整天只是坐在唱片机旁,哀愁地看着窗外在夕阳前摇摇曳曳,不知道哪一刻便会倒下来的树。

无论他的小孙女 Jennifer 怎样逗他,Ed 也只想一个人独处,她便跑去问妈妈:“外公是生病了吗?”。

小时候的我们,甚至今天已二三四十岁,也许仍参不透家中的阿公阿嬷在想甚么。却只知道他们传统、守旧、不想改变、慢、不太亲近人⋯⋯

就像林夕填词的〈离家出走〉一曲中所写道:

曾经反叛也是我运气 天与地
年老了不再飞 无那份勇气

虽然歌词原本是指追求爱情的勇气,但确实,若果年老了不再飞,是因为我们不再拥有少年时的反叛,也缺乏挑战与改变的勇气。

老年人无法想像的老年

佛洛依德曾指出,过了四十岁,心理治疗大概对这些“老人”没什么帮忙了。

虽然今天的心理治疗认为老人仍可能从中受益,但无可否认,因为老年人活得久,许多生心理的习惯、想法的固执、认知的僵局是很难改变的。

心理学家 Reik 老年时,有一天跟老朋友在纽约的中央公园坐着闲聊,那位朋友说到:

“我年轻时都去看女人的腿,我对她们的鞋子感兴趣,高跟鞋的咯咯声使我着迷。但现在不是了,我是看男人的鞋子,因为我的脚痛要了我的命⋯⋯我注意看男人穿什么款式的鞋子,奇怪他们为何走得很舒适又没有怨言。”[1]

事实上,年轻人最爱看的长篇小说──越长越好,那多情的晚上或教室里的无聊日子,便能得到消磨──人老了便不太喜欢了。

故事中的情感变化起起伏伏,害他们失去耐性。因此,他们只喜欢短小、简单、易懂又稳固的东西。

这些都是许多老年人在“老了”的一刻,才突然发现自己无法想像老年的事。

我思考电影《阿公当家》里因丧偶而没精打采的阿公 Ed,是怎样康复起来的?房间被 Ed 进驻的孙子 Peter 跟他宣战,要夺回自己的房间,而 Ed 也认真起来,告诉他的金孙:“战争就是战争,而不是游戏!”。但有趣的是,后来二人的恶斗就有点是在游戏,又在游戏中恶斗。

老人与少年,是时候和解了

虽然《阿公当家》是一出笑片,但当中也不乏些许心理学洞见。

在差点把房子拆掉和闹出人命以后,阿公 Ed 突然发现自己的愚蠢和幼稚,怎会活像个老顽童般,去跟孙子恶斗一番。他理应是“成熟”而沉稳地独处,过完余生的“老人”才对!

正在这时,孙子 Peter 向阿公道歉,说其实很爱他,阿公亦是如此告诉金孙,二人终于成为了和平的朋友。

阿公从失落中康复,是因为他找回了自己“反叛”的力量,即少年们身上多到溢出来的力量;同时,孙子 Peter 的道歉与拥抱,也代表他从阿公身上有所学习与成长,并与阿公和解。

这个和解使得“反叛的历程”不会走向恶斗的悲剧,却是化作心灵的成长。他放下了丧偶之痛,并重新交了个老女友!

老人与少年,是一组对立但有关的力量与原型。

荣格学派的分析师希尔曼,主张为了心灵的成长,老人与少年得作找到一种“不安稳的并置与和解”(Hillman & Moore, 1990)。这是什么意思?

就像 Ed 和 Peter,即使二人已经和解,于同一屋檐下并置,但在电影最后,阿公因为要跟女友约会而放鸟跟 Peter 的行程时,Peter 的眼神中又准备做出反击了!

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的不安稳,但作为观众的我们又能够从电影的结构上,体会到这是一个开心且有活力的结局;就算又有新的战争发生,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却变成是好玩的!

同场加映:写实家庭国片《老大人》:父母年老后,子女如何照顾?

结语:反叛的力量与女性特质

年老的反叛,能唤起儿童身上最强的力量:游戏(playing),因为游戏代表活力与生机。

而当我们敢于接受这份改变的力量,即接触自己与他人的“少年”层面时,“反叛的历程”便会让“心灵的成长”变得可能。

Hillman 强调“老人与少年的不安稳并置”,换言之,这两股力量必然一辈子在小打架、小冲突、彼此冲康,但这不会造成大伤害,却是生命力的所在。一如《阿公当家》的结尾所暗示的。

从荣格派换回来精神分析的语言,“反叛”其实也是女性特质的某个面向,因为老人现在需要更多耐性,去对抗内心的懒惰,去接近后辈的世界。

为何是女性特质?就像怀孕过的女性,她知道不能没有耐性,母亲必须耐心孕育九个月,然后又具耐性地抚养小孩长大。

老人的活力也来自他对少年们的耐性、爱才、关切,他不能高高在上当个被敬仰的智者,却要下来地面,跟少年们一起生活,有喜乐有磨擦,但实实在在地生活⋯⋯最终,他(她)便找回自己的潜意识力量(女性特质)。

一个人年老时,他必须做比年轻时更多的事。

德国诗人歌德

你呢?再过个二三四十年,你想当个怎样的老人?

你会喜欢:《艾玛画画》重写年老:我们对孤独,有太多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