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讨论度极高的同志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亲爱的房客》,分析背后关于爱的心理学。(内文有雷)

在 2020 年底,台湾有两出备受注目的同志题材电影:由柳广辉执导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和郑有杰执导的《亲爱的房客》。今天,我们来谈当中的两种无法去爱的心理学。最后,来一点不专业的影评。

爱的转移:不爱同性,便力追异性

在《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里,原来设定为热爱自由、做事无拘无束的“怪咖”王柏德(Birdy),不知道是同志还是双性恋的他,发现自己喜欢的同学张家汉开始喜欢自己以后,却努力压抑自己的感情。他用上三招:交了个女朋友、给张家汉介绍女生、对张家汉冷漠起来。


图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照

以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来看,一个人若是于在某种情感的困扰中,如无法承受心中的同性恋欲望时──许多人异性恋者都有过、或持续有同性恋的闪念,但可能不造成困扰──他便会走反方向,以大量的异性情爱来堵住那个同性欲望,这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尤其常见。

2017 年有一部连戏名都很像的电影《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当中 17 岁的文青型少年 Elio 被朝气勃勃的成熟型男子 Oliver 吸引,但就在他渐渐意识到内心的同性恋欲望时,Elio 便突然交了个女友 Marzia,并跟她发生性关系,并以此试探 Oliver 的反应。

这个剧码照样搬到《刻》里。最先意识到同性情欲的人是王柏德,但当意识到张家汉也开始喜欢自己时,便马上交了个女友班班,并故意好几次在张家汉面前放闪。这一切的发生,他引用三毛的书:“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王柏德由于不愿承认自己对张家汉的欲望,在心理防卫之下,他便改为欲望某种独特的“不满足(却满足)”、“不知道(却知情)”、“爱女生(却欲男生)”⋯⋯换言之,他也从中得到某种爽(jouissance):看着张家汉为自己痴情吃醋的脸,看到他爱自己爱到不能自拔,又跟着离家出走的张家汉一直到外岛马公,然后自信地说了一句:“无论你怎样逃也逃不掉(我)的。”──可见他内心有多爽,他要到张家汉只给他一人的东西!


图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照

王柏德的爽,就像是精神分析师 Reik 说的:一些男性通过跟异性的情爱,在潜意识中满足了他和其他男性不可能的关系。一如当张家汉跟王柏德说了“晚安”(Wǎn'ān)这句“我爱你,爱你!”(w-a-n,a-n)的暗号以后──我相信王是听得懂的──王便以放气球方式,浮夸地在全校面前向女生班班示爱:“我爱你,爱你!”

然而,在潜意识的情感逻辑下,这个示爱其实更是向张家汉的强力潜抑式回应。

王柏德因为不能去爱,而对彼此都背负罪恶感。因此当二人意外共处一厕格,擦枪走火,接受了张家汉“手爱”的服务后,王柏德便猛力给出一个吻,并抛出一声:“对不起!(我不能接受你的爱,乃是因为我的无力与无能,我害怕同性恋的未来⋯⋯)”

佛洛伊德说过,因自我怀疑而犹豫不决的人,实际上是对他自己爱的能力的怀疑 [2]。这会蔓延至生活的各种事情上:王柏德联考考不上、不再跟张家汉联络、跟班班分手后又选择结婚,然后又离婚⋯⋯到了五十来岁,即使再次会面,仍不敢到张家汉的房间喝一杯咖啡。


图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照

爱的罪疚:失去爱人,便力求惩罚

现在我们来看《亲爱的房客》。由莫子仪饰演的林健一,是已跟太太离婚、育有一子的王立维的男友,多年来住在对方家顶楼的房客。喜欢爬山的二人常常一起出游,在山上搭个帐篷过夜。可惜有一次,二人因为吵架(王立维发现太太当年跟自己离婚,原来是因为林健一告诉她“你老公是个 gay”),教王立维在身体不适下跑了出去,后来在高山症或低温症之下去世。

由于自责于害死了男友、让一位母亲失去了儿子、使一个儿子失去了父亲,因此他取代了这位儿子与父亲的位置,而照顾起王立维的母亲周秀玉和儿子王悠宇。“你以为你做这么多,我儿子就会活过来吗?这是不可能的!”周秀玉认为林健一只是在思念她儿子,才留在这里照顾他们,但事实上,林健一大可不必这样做,他可以活得轻松点,离开这个伤心又自责的地方。


图片|《亲爱的房客》剧照

不过,人的情感便是如此,由于破坏了最爱之物,那股由内而生的罪疚感,便会教人拼了命地以爱去作补偿与修复。问题在于,我们以为是修复外在的家,但其实是修复我们与死者的内在关系。

日子久了,人们也经常不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人们也许做着修复与弥补,但总是修补不了潜意识里最深的伤口。在精神分析上,我们称人有某种“因深深的罪疚感,而有被惩罚的需要”。某种外在的惩罚,能够缓和内心的罪恶感,因此人们彷佛会自动走向自毁、希望被罚、寻求严刑。

“被惩罚的需要”一般不会被人意识到,只有经过长期的心理治疗,心理师才可能从一些行为或各种蛛丝马迹中推猜它的存在。然后再慢慢让个案意识到,才可能谈“自我原谅”的可能。在《亲》里,明明不是自己杀死房东周秀玉的,但面对觊觎他人财产的行凶动机指控,林健一则在法庭上承认自己没犯的罪。

也许,许多观众不懂他为何要这样做,但在心理治疗的经验下,我认为他是尝试在认罪的当下,为自己当年“害死”男友的罪恶感,找个终极的赎罪出口。

林健一不知道王悠宇会不会跟法官说出真相(是王小朋友他不小心害死阿嬷的),因为紧握真相的悠宇,也象征着爸爸王立维本身,他对健一的恨/原谅/爱。是直到悠宇道出真相,负罪的健一才得到解脱,去除了脸上延绵全剧的那一抹阴郁。


图片|《亲爱的房客》剧照

后记:不专业的影评

两出同期上映的同志题材电影,难免会被比较。虽然《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最初呼声很高,也带给人们一种“史诗式初恋”的感动,但我认为它在手法(如象征、铺陈、伏笔效果)上都仍有相当进步空间,仅说四点:

(1)他们身处的“维特中学”,明显在借用诗人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来表达一种青少年的爱恋困顿;

(2)或是原先看似酷爱自由的 Birdy,却在解严后仍然保持发禁的平头脸,只为象征他内心对同性情感的拘束,则太过刻意了;

(3)天主教的外国神父即使在今天,也不可能在教友告解时,几乎脸贴脸的握着对方的手,这在 40 年前的台湾更不可能,然后在最后,电影又把欧神父刻划成深柜的同性恋者,然而,这不会让观众感到释怀,只会怀疑他当年占了帅气的张家汉的便宜;

(4)若是电影真的希望在最后产生一种“原来看似不喜欢张家汉的王柏德,其实不然,却只是痛苦地压抑着自我”的错愕,那前段就不太适合一直特写王柏德对张家汉吃女生醋的各种暗爽,这使得情感铺张受损,也令人对许多小片段的出现及敍事逻辑,感到疑惑。

相对之下,《亲爱的房客》在叙事手法和铺陈伏笔上,都显示出导演对情感、人我、认同的细腻挣扎的成熟处理(亦因为演员都功力十足)。故事以房东周秀玉的儿子王立维去世后开始叙述,虽然时而穿插着回忆,但整体方向仍是一步步走向未知,直到峰回路转的真相破晓。不到最后一刻,观众都不真正懂得林健一那份忧郁的情绪为何,原先以为只是丧偶的失落,到后来才发现是他一直罪疚着,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王立维。同时,亦在这一刻,观众──或只有我──才瞭懂林健一许多微表情背后的内心冲突为何。单单是这种细致,便十分值得令人回味。当然,要诟病的也有两点:

(1)周秀玉对林健一从怀疑到接纳的态度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似乎刻划不足;

(2)林健一当年向王立维的老婆说“你老公是 gay”的那种狂野,好像没有以某种变体融和至角色的其他表现中,故显得突兀,另外,又没有交代为何妻子因此就相信了而跟王立维离婚。

但总括而言,若你问我《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哪一位,我会说,是《亲爱的房客》。也恭祝两出电影的付出与努力,都能有所收获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