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吧秋天餐桌企划,与桂冠携手。我们知道有很多情感与没说出口的话,都藏在吃食里。每年中秋,是外地的家人陆续回家,一同在月下共起炭火,享受团聚时光。今年的你,也回家了吗?

文|蔡若薇 Ronna

说到中秋节烤肉,你会想到什么场景?是大学系上主办的中秋烤肉狂欢、是三五好友围着圈吃烧烤 BBQ、是和情人远离聚会中热闹的烤肉区,乘着月光享受两人时光?从小到大,中秋节烤肉的场景不胜枚举,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出社会后回阿嬷家烤肉的那一次。

把不常挂在嘴边的爱,藏进佳肴里。东石的海风吹来,闻起来是咸的;寂静的海面映照着月色,潮汐仍规律涌动着;而人们在岸边搭起火炉,为入秋的凉爽升起暖意。

这是浪漫的场景吗?如果是和情人一起的话;可和一众亲戚呢?似乎是热闹却煞了风景。

在岸边烤肉,就像把餐桌移到炉边岸上

原以为亲戚聚会都是如此的,大家吃吃喝喝,彼此关系生疏却硬是聊起近况,时而尴尬别扭,时而八卦十足。直到阿嬷从屋里搬出了一大“桶”鲜蛤(没错,是“桶”,东石人吃海鲜从不客气的),画风就此转变。

“阿嬷,妳哪会家己捾?”大伯贴心地接过桶子。(台语,妳怎么自己拿?)

“无要紧,恁呷卡欢喜阿嬷着欢喜。”(台语,你们吃得高兴阿嬷就欢喜。)

大夥儿闻言,马上热烈地烤起蛤蜊,我连忙拿了矮竹椅,招呼阿嬷来吃。

阿嬷没坐下,只是拍拍我的肩,示意我快吃烤肉串。

“紧呷,免等阿嬷。阿嬷阁去提好呷唉来。”(台语,快吃,不用等阿嬷。阿嬷再去拿
好吃的来。)

阿嬷总是这样,把最好的留给我们,自己忙到最后才吃。

半晌,阿嬷又端出炸鲜蚵、冬瓜炖鸡汤,引来欢呼连连,这时,蛤蜊也快烤熟了,张开了怀抱,在架上热情地滋滋作响——大夥儿检查烤熟的食物,只要发现“猎物”,总是先夹到隔壁的碗里。

大伯夹给我,我夹给妈妈,爸爸夹给姑姑的小孩……接龙似的,画面却无比温馨。

我扶着阿嬷过来坐下,把刚夹进她碗里的食物端给她,阿嬷开心地笑了,拍了下我的肩。

“来,憨孙,家己呷卡济勒。”她又夹了几个蚵仔到我碗里。(台语,自己多吃点。)

“好呷某?”她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笑弯了盈盈双眼。(台语,好吃吗?)

“阿嬷煮唉拢好呷。”看似油腔滑调的一句话,却发自真心。(台语,阿嬷煮得都好吃。)

阿嬷闻言又笑了,摸了摸我的头。“呷卡饱勒。”(台语,吃饱一点。)

阿嬷大半辈子都过着讨海生活,身体因此硬朗,但自从一次车祸后,腿脚却有些不便;但只要每逢佳节,她还是“跋山涉水”地采摘蔬果、捕捞生鲜,为的就是煮一顿丰盛的佳肴让我们大快朵颐。

想到这,海风吹来的凉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心里阵阵暖流。我搂着阿嬷的腰,轻声说:“阿嬷妳看,今年中秋节的月娘真是又圆又大唉。”

阿嬷家的中秋烤肉趣,让我明白,原来有一种关爱,它无声无形,却蕴藏于一举一动间,即使不常挂在嘴边,也能悄悄藏进一道道佳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