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问题百百种,从六个故事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只一条,有时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想像。

文|Li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上周,我们推送了一篇关于如何定制你的私人美好生活的文章,之后便收到许多读者留言,纷纷提到,想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其实很不容易,有时候有一些想做的选择,又因为主流观点的不认可,只能自己压抑和放弃。

而压抑自我,努力过上主流认为好的生活,真的压力很大。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粉丝向我们分享了自己不向主流低头、坚持心之所向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许多独特的、对生活的见解。

我们于是找到其中一些人,深入地聊了聊,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敢于树立自己的生活态度,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01.“我做事不喜欢想太多,一是不想能否成功,二是不想会不会失败”

王逢陈,女,先锋服装设计师品牌 FengChenWang 创始人及创意总监

我原先不是艺术生,但因为喜欢,高三毅然转向,系统学画;后来又因为想做男装考入 RCA,成为男装系首位中国籍女设计师,再后来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一路上我一直有个理念:做任何事,既不去想成功,也不去想失败。

其实最开始我也希望人人都喜欢我的作品,但当时老师说:哪怕全世界只有千分之一,甚至更少人喜欢你的衣服,你知道那事实上有多少吗?这句话让我了解到:

比起让所有人都满意,让喜欢的人感受到美好更重要。

我并没有特意去想要做爆品,或者怎样设计能更成功,而是专注于设计本身,把好的元素做进去,给别人带去美好。

而“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去考虑如果失败了会怎么样”,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

因为我始终追求的只是纯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当你还能分心去想失败了怎么办时,说明你其实没有特别想做这件事,还有额外的注意力去想东想西。

我足够喜欢做服装设计,所以不管高三转方向,还是后来做品牌,我都心无旁骛、全情投入。事实上,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大概不会是失败的。

我时常感到,考虑成功失败也许越来越没有必要。因为这本来就是被外界定义的。

而未来的社会,“定义”一定会越来越多元,成功失败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就像我的品牌是男装,却有 50% 的消费者是女性,这种模糊已经反映了部分的潮流趋势。

未来社会,限制将会越来越少,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并藉此感到自己真实地存在着、生活过。


图片|PIXTA

02.“我从不规划未来,不为未来的事操心”

匿名,女,金融从业者

我和大部分人可能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从来不为未来的事操心。

这种态度在和老公结婚时就萌芽了。那时双方家庭条件都不好,我们也都不是独生子女,又刚毕业,不具备结婚应有的经济条件。但我们足够相爱,都愿意拼搏,觉得可以做人生合夥人。

至于怎么买房子、养孩子,我们都没有考虑。因为我们就是一无所有。与其徒劳地担心,我们更相信组成的这个 team 能应对未来的种种问题。

婚后不久,他要赴美工作,我们即将异国。这在旁人看来需要权衡的大事,我们几乎想都没想就做了决定。因为我们有个共识:作为没什么资源的普通人,我们必须抓住生活中出现的每个机会,百分百去投入。

感情变化、何时团圆等影响投入的问题,我们默契地不去操心。后来他在美国发展得很好,我便辞了国内 500 强企业的工作去帮他。几年后我们又一起回国发展。我们慢慢有了还不错的生活,买了房子、有了小孩。

回头想,我们并不是先有了生活目标才做出结婚、异国等决定,而是那些决定促成了现在。

我们因此更相信,应对好眼前的一个个问题,比空想未来更为实际。

现在我们对孩子也不做规划,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读书、要不要准备学区房、要报什么兴趣班,我们都没想过。只是随遇而安,尽可能让他过好当下。我们也希望他知道:

当你没有足够的资源提前准备未来时,竭尽全力应对好当下的每一个人生境遇,是更好的生活态度。

03.“最好的独立,是懂得麻烦彼此”

斑马,男,互联网从业者

小时候的玩伴都大我几岁,我常常有事找他们帮忙。后来父母教育我,男生要独立,不要总麻烦别人。我因此渐渐什么事都自己决定,不要他人过问。

前几年春节,父母喝了点酒对我说:“我们现在老了,对你来说没什么用了⋯⋯以后你更要靠自己了。”

他们的神情落寞,再联想到每次他们联系我都很小心,我才意识到,我的独立让身边的人感到不被需要,这对他们,对我们的感情,都是一种伤害。

我开始改变。

以前想吃家乡特产就自己买,现在会请父母帮我寄;以前工作遇到难题就自己钻研,现在会求助别人,再请他们吃饭答谢⋯⋯我也陆续收到了他人对我的求助,感到自己与越来越多人有了紧密的联系。

现代社会强调独立,人人都以不靠别人为骄傲,但一味追求独立有可能误伤关系,令自己陷入孤立。

既独立又依存是更好的相处方式,而学会麻烦别人,可以帮我们走出这一步。

04.“女主外男主内也许少见,但可能运转得更好”

子书,女,外企项目经理

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凭什么必须是妈妈做家务。当时还不明白这背后有性别不平等,后来接触平权,越发感到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主外还是主内,不该由性别划分。

所以在我们家,我是 breadwinner,我老公全职照顾家。一开始我们合作得很好,但后来我工作越来越累,看到其他女同事可以辞职依靠丈夫,我却必须养老公,心里不平衡,就逼着他去找份工作。

但他无法从工作中体会价值,整个人都丧了。我们只得再沟通,最终商定:他在家的同时积极接触社会,更好地在情绪上支持我。我也重新看到他照顾家的辛苦,不以“传统”丈夫的要求评价他。毕竟当初让我喜欢他的,是他“反传统”的一面嘛。

我觉得,根据性别粗暴划分家庭分工省事,但可能让你们错过沟通、磨合的机会。

生活中本来没有那么多约定俗成,关键看你们愿不愿意尝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式。

推荐阅读:“越交往越失去我自己”亲爱的女孩,你来人间一趟,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05.“推动我前进的力量,其实是逃避”

菲比,女,顾问

我做过 marketing,出版过小说,做过学术,现在在荷兰的 NGO 工作。推着我一路到现在的是个有点“负面”的词:逃避。

以前我也觉得逃避不好。做 marketing 时,即使因为不认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周遭格格不入,仍逼着自己融入。结果,我开始失眠、免疫力变差、喜欢的事都没有力气去做,只能辞了职。

我用 8 个月时间边旅游边写作,终于“活了过来”。我开始意识到,格格不入也许不是必须克服的,它更是提醒我去寻找更合适的环境。

我决定再逃彻底一点,重读喜欢的社科专业,以后做研究。但试过后发现,我更想做实际能改变社会的事。于是再次“逃跑”,进了现在的动物福利 NGO。

相比商业、学界,NGO 不光鲜,但我很踏实,因为这是我真正认同的事。

我很感谢自己当初敢于逃避。只有允许自己逃避,我才能正视而不是压抑自己对当下处境的不满,也才有机会去找,什么才适合自己。

当然逃避也有代价,比如辜负父母的期待。而我能做的只有尽可能沟通。现在我们都放弃说服彼此,但结果,我们比以前更亲密。

因为放弃意味着我们真的肯定了各自想法的价值,也唯有如此,我们才真正真诚地期待对方过好自己的一生。

你会喜欢:蔡康永专文|你已经为了别人,放弃了多少自己?

06.“也许所有人都愿意规避错误,而我愿意放大错误”

宦让,男,以解构和环保为理念的服装设计师

从接触设计开始,贯穿我作品的就有两个关键词:唱反调和“放大错误”。

因为不喜欢和别人重叠,我常常唱反调。比如从体制单位跳出去成为设计师;不在一个风格扎根,而是做出点成绩就去尝试新风格。

从日系牛仔到接触先锋品牌,再到环保 remake。在很多人看来我是失败的,因为我不断重新开始,学的东西也很杂。但我觉得这样能彰显特别,应该坚持。

但后来我钻进了牛角尖。我在设计时会追求极致,容不得一丝错误,生怕有一点和别人一样之处。

我开始反思,唱反调的初衷是什么?真的是标新立异吗?不是,是因为“正确选择”里没有我想要的,我才走上“错”的路。

也就是说,我在意的不是特别,而是选择里有没有我。

想通这点后我开始接纳创作时的错误,甚至去放大它。走线不直、版型不正,我不急着修,因为那就是我做出来的,我会顺着做下去,看会获得什么。

我渐渐得到了许多别人一看就知道来自我的作品。我的创作里有了我自己,我的状态也逐渐放松悠闲。

我觉得,错误是对人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有“错误”就修正,意味着你在努力迎合既定标准。而事实上,所谓“错误”里有你自己的习惯、想法甚至创造,你应该允许它发展,因为那是你自己。

过程中你可能会矛盾、不安,但最终你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大,你也会因此越来越成为你自己。

KY 作者说:

这次访谈令我频频振奋。从交流中,我看到大家对“常规”的反思、对个性的珍视和勇敢探索。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探索和反思既不是为了唱反调而唱反调,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对现实情况不管不顾。每个人都努力将自己的生活理念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觉察自身、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对现实做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希望,这些故事能让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轻松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