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觉察原生家庭的影响之外,建立自己第一手的全新经验,是跳脱原生家庭阴影,最重要的一步。

文│黄惠萱临床心理师

“妳为什么要买这个呀?在这里买一定会被坑的呀!巴啦巴啦⋯⋯”男人看似热心地靠近思蒨,想找话题跟她建立关系。

但思蒨听了直想翻白眼,想着“我买东西关你什么事?我最讨厌别人对我指手画脚了⋯⋯”

无法给对方好脸色,虽然她心里很清楚对方只是想交朋友没有恶意,而自己来参加联谊性质的户外活动也是为了多认识人,但她就是没办法自然地和眼前主动示好的男生多聊几句。

事后想想,思蒨也知道那些对自己献殷勤的人,也许攀谈的技巧不够高明,但都是对自己有好感的人,是应该给机会彼此认识一下,但她总是习惯在心里默默审视对方,深怕看漏了对方隐藏的缺点,导致她和别人互动时都挂着冰块脸,把对方原有的一点钦慕都吓跑了。

(延伸阅读:家庭心理学: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就无法建立一个新的家?

缺席的父亲

她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来晤谈室聊聊,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对男生表面上的小缺点一笑置之,让自己异性缘更好一点。

“为什么我这么讨厌男人?”被问到的心理师我一开始也是毫无头绪,不过根据过往晤谈经验,人对某事物的强烈负面情绪,除了出自本身的创伤经验,也可能从观察重要他人的经验而来。


图片│Photo by Tamas Munkacsi on Unsplash

我们从婴儿时期起,就是透过和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来认识这个世界,即便长大了,小时候建立起来的主观经验仍旧对潜意识有影响力。这种自小累积的内在情绪经验和一般所指的观察习得经验不同,常常隐藏在我们不自觉的习惯里,难以察觉却又根深蒂固,追究起来时连自己也想不起具体的原因。思蒨对男性的惯性负面态度就是来自于此。

思蒨从来没想过自己对男人的态度源自家庭,因为她对父亲完全没有印象,大一点之后才听外婆说,妈妈生下思蒨不久,父亲就外遇和别人走了,从外婆嘴里妈妈就是年轻无知,才会被巧言令色的父亲欺骗感情,而外公年轻时也是和外面的女人牵扯不清。

思蒨一直跟妈妈住在外婆家,去年才搬出来自己住,印象里妈妈没什么其他朋友,下班后就和外婆及独身的小阿姨一起宅在家里,后来连大阿姨也离婚回家住了,仔细分析起来,思蒨自小生活在一群被男人辜负的女人堆里,莫怪她心里对男人总是戒备着,对能言善道或对自己热情追求的男性更是抱着不自觉的敌意。

母亲眼中的男人

仔细回想,你现在对于人的观点,那些你特别喜欢或讨厌的类型中,是否隐藏着你对两性或某些人格特质的刻板印象或偏见,这些偏好极可能追溯回你的原生家庭甚至家族,是你的大脑从小到大日积月累从重要他人那里吸收而来“关于世界与人事物的二手资料库”。

要降低原生家庭习性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力,就要重新建立属于你自己的资料库。

探索了原生家庭对男人隐藏的负面态度后,我跟思蒨一起回顾她和男性互动的小细节,找出一些她心里的隐藏规律,像是“能言善道=花言巧语”、“热情追求=容易变心”等。

当我们一起把藏在意识下的定律拿出来检视,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连结并不总是事实,但是这些连结却足以让思蒨对男性抱着敌意,破坏了可能有好结果的互动。

你也可以试试看,写下你最近和别人互动的事件,再练习用第三者角度回顾一次,找出故事主角(你本人)对人的内在假设。如果发现有点困难,也可以和自己亲近的朋友讨论,让他们帮助你,特别是那些性格和你不同或是互补的朋友,他们的答案往往更能帮助你。你可能就不适合找家人一起做这个练习,特别是父母,因为他们受到原生家庭或家族的影响甚至比你更深。

推荐阅读:面向原生家庭|一直到很久以后,我才停止憎恨父亲

建立自己的一手概念

最后练习在与人互动时,逐步打破你自己想改变的那些内在定律。

以思蒨来说,她应该先好好思考“花言巧语”或“容易花心或变心”的人有什么特质,她脑海里一开始都充斥着原生家庭给她的经验和概念,好比外婆、妈妈或是阿姨们的二手经验,她要试着运用自己成年后与人互动的一手经验,去试着帮自己找出辨识“坏情人”的方法,例如:是否习惯对伴侣“说谎”是很好辨识指标,说谎与诚实和一个人的忠诚度可能更相关。

然后她需要增加自己的第一手经验,检验自己的新概念,让自己对人事物的新规则更加完备。思蒨开始试着不要在第一时间就排斥那些“热情追求”自己,或被自己列为“能言善道”的异性。

透过多和那些人对谈的结果,她发现更多对方的个人特质,交到更多朋友,偶而也需要练习远离不适合的对象,或是试着和对方沟通自己的不愉快,整体而言,她变得在人际互动中更自在,更像自己。

很多人在自我疗愈时,往往停留在检讨过去负面经验,这样只做了一半的功课,建立自己新的经验是第二部分的功课。唯有增加属于自己,让自己喜欢且有信心的新经验,过去经验的影响力才能降低,就像阴影见了阳光自然退到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