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自己从创伤中复原,研究显示有好几种方法,何不一起来看看,哪些可以试试看呢?

插图来源|illustAC


图片|作者提供

就当所有痛楚,成长的经过——创伤,怎会是好事?可免则免吧。但一生这么长,我们怎能确保经历的都是好事?如果坏事必会来临,也请相信,去到最后,我们必有得着。

然而,将痛楚化为成长,也不是口讲咁易。至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在苦难中,依然肯定自己、爱护自己。如此我们才有养份,好好生活,好好照顾孩子。

建议 7:自我慈悲


图片|作者提供

经历创伤之后,人们悲伤、愤怒,这些情绪都是可以预料的。不过,创伤还可能导致自我怀疑。

在丈夫去世之后,Sandberg 的自信受到了严重打击。她为自己在工作中的小失误而悔恨不已,她打电话给老板 Mark Zuckerberg,说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蠢材。

Mark 对她说:“别担心,这种错误妳以前也会犯的。没有人会指望妳每时每刻都绝对正确。”他的话帮助她设立了更合理的自我期望,她不再对自己那么苛刻。

Mark 对 Sandberg 展现了同理心,相信要是角色换过来,Sandberg 也能如此关怀她的朋友、下属,只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给予朋友的安慰很多,留给自己的却很少?

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就是将给予朋友的那份善意也给予自己,自我慈悲让我们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自责和羞辱。

自我慈悲并不意味着对过去责任的逃避和解脱,而是要我们确信,我们不应把自己打击得那么狠,以致破坏了未来。自我慈悲源于人类并非完美的认知,深刻理解这一点的人会从困境中更快地复原。

一项研究发现,人们要从婚姻破裂中复原过来,其自尊程度、乐观态度、离婚前的抑郁状态等并不是关键因素,帮助他们对抗不幸、大步向前的正是自我慈悲。

延伸阅读:“日常的小挫折,都需要好好疗伤”给家的四个创伤修复方法

建议 8:记录好事


图片|作者提供

让自己开心是一种对自己的慈悲,却不是很多人做到。

这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种“负面偏好”(negativity bias),我们会倾向注意负面资讯和事件,这是进化赋予我们祖先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优先注意到环境中的危险,提高生存率。然而,现代社会并不像原始社会那样危机四伏,过多地注意生活中的失败和烦恼会让我们抑郁焦虑。

要抵抗这种先天的“负面偏好”,我们就需要付出努力,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中的好事。

留意身边的“小确幸”

你可能会马上想到那些人生的重大时刻:毕业、结婚、孩子出生、找到工作、一家团聚等等。然而,快乐也可以来自小确幸,因为快乐与积极体验的频率有关,而非与其强度。

我们可以关注那些生活中带给我们快乐的小事——清晨明媚的阳光、孩子一个笑容、看到一本好书、朋友的问候、另一半的甜言蜜语。每天晚上有意识地回想或者记录下当天发生的好事情(大概十项有九项也跟自己的心肝宝贝有关),能够帮助你摆脱消极情绪。

研究发现,把快乐的经历写下来,仅仅三天就可以改善心情,坚持三个月就可以减少人们去医院的次数。

我们还可以写下这些好事发生的原因,例如:被美景感动是因为我们有一双懂得欣赏美的眼睛;孩子会笑代表他在我们身边很快乐;来自朋友的问候说明我们有好的人缘;另一半会关心自己意味夫妻关系良好⋯⋯

Grant 和他的同事发现,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生活中的微小成功,提醒我们“我可以做到!”有助建立自信。

建议 9:寻找使命感与意义感


图片|作者提供

创伤体验往往如地震般动摇了我们对世界的信念,剥夺了我们对于人生可控、可预测,以及充满意义的认知。

一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抑郁、焦虑、或者身体功能障碍;一些人则表现出复原能力,最终会恢复到创伤之前的状态。

但是,还存在着第三种可能性——有些遭受过痛苦的人不止复原,还会成长,而 Sandberg 和世界上很多人身上,也彰显了这种可能性。

研究发现,50% 以上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都发生了至少一种积极的改变。

创伤后成长会以五种形式存在:发现个人的力量、学会感恩、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以及发现新生活的可能性。

Sandberg 跟许多经历重大创伤的人进行了交谈,他们当中有些在宗教中或在拥抱灵性时找到了意义;有些人投身于可以帮助他人的工作中;有人因为妻子患癌去世而投入早期癌症检测项目;有人失去儿子之后,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以儿子感到自豪的方式生活,通过多行善事为儿子的生命增添光彩”;许多悲剧幸存者致力于帮助他人克服自己曾经面对的困难⋯⋯

Sandberg 的心底也有着同样的渴望,渴望美好的事因丈夫可怕的死亡而发生,她认为,如果有人从她分享的内容中找到了安慰和力量,就是对丈夫生命的奖励。因此,她写了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动读者,成为丈夫遗产的一部分。 愿我们在教养或生命中遇上挫折,也能有复原和改变的能力!


图片|作者提供

你会喜欢:替代性创伤的心理学:每一个渴望改变世界的你,可能都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