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因为连你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觉察自己的感受,好好地传递给对方吧!

有一次和一对情侣朋友聚餐,两人对话让人听得心惊胆跳。女生对男朋友诉说最近工作遇上的麻烦事,男生没听了几句就回说:“唉,你干嘛这样想⋯⋯”,接着霹雳啪啦给了一堆“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的建议。

眼见女生脸一沉,闷不吭声地听着,最后才飙出一句:“你以为这些我不知道吗?我现在最不需要就是你跟我说这些!你现在应该要理解、体谅我吧?!”男生也不服气,互不相让地反唇相讥,一顿饭气氛僵得让人消化不良。

旁人看得清楚,女生就是想男生聆听、同理自己;男孩也认为自己给意见是善意的,却换来一顿骂。后来私下聊天,男生还忍不住感叹:“做人好难。”

是啊,他们谁也不想伤害谁,但却因为不理解沟通窍门、错用非建设性的语言而衍生出摩擦,不小心伤了彼此。

这种非建设性的表达方式,其实并不罕见。

“你老是在滑手机,根本不关心我。”

“你不要这样说话喔,白目!”

“好啊,你去跟朋友吃饭,都不用打电话跟我说一下?!”

延伸阅读:明明很爱他却口出恶言?13 张图表带你理解萨提尔冰山理论

这些话光看都让人觉得憋屈,却常见于各种亲密关系的对话中。


图片|来源

即便知道这种说话模式只会引来反弹、沈默或激烈争执,为何许多人依然故我、重复着恶性循环呢?

或许是没有察觉到自己浸泡在这样的“暴力语言”里。

但更多时候,是因为压迫、命令、或讥讽的沟通模式很直接、快速而且能立即见效。换句话说,是一种很“低成本、速效”的对话方式。

不过这低成本的背后其实是逐渐积累的“隐形代价”,造成越来越多难以修复的人际伤害:一见面就吵架的家人、撕破脸的好友、相对无语的冷漠伴侣。沟通明明应该让人越靠越近,却莫名变成双方地位角力的工具,甚至越说越把对方推得远远的。

最美的关系,是相互成全

在与刘轩的《用非暴力沟通好好说话,用爱说服他人》一小时对谈中,赖佩霞解释说:“最美的亲密关系是‘相互成全’。”而透过非暴力沟通的四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一来一往之间,不断练习,就能逐渐达到人际关系中的相互成全。

这四步骤简略概要是:

  1. 观察:将事实不夹带个人偏见与评断,客观陈述出来。
  2. 感受:单纯对自己内心状态的描述,也就是当下“真正的感受”。
  3. 需要:弄清楚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是什么。
  4. 请求:具体将自己的需要告诉对方。

“但现在人都不太谈论感觉、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感受”赖佩霞说:“可是,假如我们连自己的感受都弄不清楚,又怎么会知道要怎么让自己走出负面情绪、怎么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

当我们不清楚感受的时候,就很常“以爱之名”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她就举例,当父母说:“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但事实上生气就是生气,当下的表达仅仅是想修理孩子,这里面没有爱。所以,弄懂自己的感受,才能厘清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也才能避免不知不觉中造成许多破坏关系的隐形代价。

延伸阅读:“我是为你好”为什么这句话,正在破坏彼此的信任?

搞懂自己的需要,才能懂别人的心

“高情商不只是懂得与人应对,第一步更应该是懂得观察自己的情绪。EQ 不只是善于对外沟通,也包括能够和自己对话。”刘轩以他长期研究人际沟通的观察,发现许多破碎的沟通和误会,源自于没有好好说出自己的需要。“我们说的每句话背后都隐含着自己的需要。”赖佩霞也说:“一旦需要被满足了,人就会快乐了。”

先弄懂自己的需要,才能懂别人的心。而当我们能把注意力放在听懂对方的需要,也就更能平静地、以和平的方式展开对话。

所以再回头看看,“你老在滑手机,根本不关心我”这句话背后的需要会不会是“我需要与你交流”?

“你不要这样说话喔,白目!”,他想表达的可能是“我需要温暖”。

“好啊,你去跟朋友吃饭,都不用打电话跟我说一下?!”,往下挖掘,或许就会看见说话的人需要的其实是“尊重”或“信任”。

当我们看见每句话背后的意义,原本眼前龇牙咧嘴的人,是不是瞬间不再那么有威胁性,而仅仅是个需要被满足的人。

推荐阅读:心灵牌卡|最近,我有什么要觉察的课题?

读懂自己的需要,可以成全自己;听懂对方的需要,可以成就彼此。

这样的思维也通用在提倡“说服不是角力,而是合作性思维”的精准说服力。比起普罗大众认为的说服就是斗智、把对方辩倒,刘轩认为:“精准说服更讲究的是怎么找到彼此共同的需要,小心翼翼地把聚光灯从原本对立的纠结点转移,顺着对方的逻辑引导到我们共同希望的结果。”

或许你会想:“这些说话方式也太麻烦了吧?!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才是我们的沟通模式啊,直来直往,不行吗?”不改变原本的低成本沟通、时常以冲突来作为对话方式当然没问题!

但相对地,如果想与人好好相处,懂得非暴力的语汇、精准表达内心需要其实就是最简单的策略。“好好说话”,确实需要花很大的耐心练习,要花更多的心力、需要耐心持续学习,但效果却是长远的,也是巩固关系的最佳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