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此次的性别风波,我们能够从中有哪些思考?

2020 年,性别议题的讨论热火朝天、方兴未艾。两场立法院里的性骚扰风波,不独属于参与其中的几位当事人,也不独属于泛蓝和泛绿两个阵营。它反应的是职场上复杂的人情、分寸的拿捏和许多人曾经力有未逮的时刻。它甚至照见了不同人们对性别议题的认知。受害人的形象不再单一而绝对,加害人的举动有更多的诠释空间,旁观者不能再轻易站队,需要设身处地、需要弹性思维,也需要不同立场的人们努力的讨论与沟通。

我们可以如何理解“性骚扰”

我们乐见这场立院风波最终导向对于性骚扰议题更为广大且深入的辩证。这不只是因为大量的讨论证明了性别议题有更多的受众、更开阔的讨论空间,这次事件中不同性别、不同举动的当事人也有助于旁观者更细腻地辨析职场互动中的分寸和禁忌。

不论是陈雪生用肚子顶范云的背部或者陈玉珍伸手掏林昶佐的裤子口袋,我们愿意相信他们最原始的目的没有性意图,然而没有性意图的举动并不代表不会造成对方不舒服。后续各方的发言和讨论,也让我们看见一位勇于发声的职场女性可能遭遇的各种困境。那不仅是加害者的举动,还有旁观者不愿多管闲事的冷漠,以及支持者援引性羞辱、外貌羞辱、要求女性去性化的反驳策略。

延伸阅读:性骚扰是立院的必要之“热”?给台湾人的一场性别小考

而在这次争议中,我们也看见男性遭遇不当言行对待时,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分辨自己的感受,需要他人触发自己被不当对待的意识。他们也很可能被社会主流的阳刚崇拜压得喘不过气,无法顺畅地表达真实的想法。

我们同样会看见,一位巧妙玩转社会潜规则的加害者,可能同样是这条规则的受害者。一个人善于应对性别攻击、甚至善于化用刻板印象和偏见去攻击对手,不代表我们可以对他的受害视若无睹,也不代表旁观者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羞辱是正确的。

原来,受害人不止一种样子

立法院里的争议敲碎了许多人对于性骚扰的僵固想像。原来,性骚扰不只是电影里在窄裙上游移的那双多毛的粗手,也不只是综艺节目主持人口中轻佻的黄腔。受害人可能是男性、女性或多元性别,不当的言行可能藏在职场上看似普通的互动中,当事的双方可能对于一个举动有不同解读和意图。每个人的角色可能不断变化,性别刻板印象可以是压迫也可以是武器。


图片|Youtube 影片截图

在深化自己对于性别议题的理解同时,这次争议也成为了一面照妖镜,让我们检视自己还有多少性别盲点与误区。对陈玉珍的评论体现出,他们认为年长女性欲望年轻男性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无论当事人有没有这个意图,当这能够被拿来炒作当作笑话、当作攻击,就反映了这样的意识形态。这不但致使年长女性承受超出她的作为应受的批评,也使得年轻男性可能的不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能被当作笑料、成为他人的谈资。这还广泛地攻击到所有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情欲想像、情欲对象,以及不论年龄多大都有权利拥有欲望的女人们。

延伸阅读:立法院的抢票争议:再强悍的男人,也不该被随意触碰

而从两位性别不同的争议方陈雪生和陈玉珍所招致的争议来看,会发现批评者大多愿意相信陈雪生没有性意图,因此批评的重点在于他的回应缺乏性别意识。而陈玉珍的批评者针对的却是她个人而非她越界的行为,而且网友评论也普遍不相信陈玉珍没有性意图,或是嘲谑、或是喝斥地指责她对男性立委有不堪的念头。

我们也会发现,不论是陈雪生支持者或网友仍会质疑范云藉由性骚扰议题转移焦点。世人仿佛心中惴惴,总担忧女人“拿自己的受害”当作武器。而当一个男性说自己招致不当对待时,人们相信说出口这件事对男人而言已是千钧之重,当然无须质疑。但林昶佐仍然有自己的困境,因为即使他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旁人在批判陈玉珍时也不免带有一丝嘲谑,较难对于他受到的不当对待有足够的同理和体谅。

进一步可以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轻易相信男性的“没想太多”、“不小心”,而不愿意给予女性同等的信赖?为什么我们总是预设年轻好看的一方必然是吃亏的、而年老不符主流外貌预期的则必然是占便宜的?这样过分僵化的预设不但造成了性别之间的失衡,也漏接了许多不符合社会预期的受害人。

争议过后,我们能学到的是更勇敢地挺身而出

立法院里两次的攻防为社会大众具体而微地展现职场上人与人之间各种可能的碰撞和应对的多元性,更不啻是旁观者的一场性别议题小考,测验一下 2020 年的台湾人对于性骚扰议题的敏感度,以及,你能不能捍卫性别价值,即使受害方站在你的对立面?

立委们在立法院的争端也许遥远,这一场争议带给旁观者的学习却能够很扎实。无论你在这场争议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希望最终我们都能从立委们的处境回望自己,学着变得更有弹性、更有包容度、也更勇于为自己和他人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