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在与他人的相处之中,感受到自卑、愤怒、悲伤吗?其实这些情绪,都是对方无法处理,满溢出来,移转到你身上的。

文|约瑟夫.布尔戈

你不过是把你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大多数人都说过的一句话

投射是另一个进入主流文化的概念,同时也已得到大众广泛的理解,即便是那些从未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别再把你的想法套用在别人身上了。”朋友也许曾对你这样说过。这或许意味着,你正在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批评别人,而实际上,你才是应该负责的人。

投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投射,但如今对该术语的常见表达方式,低估了它的复杂性。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投射,我会换一种方式阐述,视其为基础的沟通方式。确切地说,也就是父母与孩子最开始使用的沟通方式。与其说是“投射”,不妨用“排空”来理解此防卫机制——它能帮助你摆脱某些糟糕的感受。

婴儿的交流方式

思考以下表达方式:

  • 宣泄你的情绪
  • 倾倒情绪垃圾在某人身上
  • 发泄不满

这些句子全部蕴含了排空或放空的意味。透过激昂演说(例如“宣泄情绪”或“发泄不满”),我们可以释放情绪压力;对朋友抱怨不迭时(“倾诉”或“移除”),我们将感情负担转移到了对方身上。希望自己摆脱痛苦情绪,并将其转移到他人身上,便是驱使人们发泄或倾倒情绪垃圾的缘由。投射(即摆脱某些东西)的涵义,远大于我们一般使用的范围。

少了言语的协助,婴儿也会做出类似的举动,透过尖叫或哭喊的方式摆脱痛苦情绪。在此过程中,排空(投射)的痛苦会让他们的照料者深感苦恼。就像你听了一整晚朋友的发泄后,会感到不舒服一样,父母得承受孩子的痛苦,并且极其不安——因为太过频繁,所以他们通常认为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我们感受到了婴儿的痛苦,于是试着弄清楚他的意图:需要喂他吗? 是不是该换尿布了? 还是安抚他?

婴儿以一种十分恰当的方式,将自己无法忍受的体验排空或投射到了我们身上[1],唤起我们的同情心,让我们帮忙承受痛苦或不适。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投射不仅可说是最早的防卫机制,意在帮助苦苦挣扎的婴儿应对(摆脱)无法忍受的体验,同时还是一种交流方式,激发父母给予关爱。投射是亲子关系中的日常,同时也是多数其他关系里的一种间歇式特色。

在正常情况下,当婴儿得到足够的照料,或者父母可以承受得来时,婴儿会学着理解并忍受自己的体验。多年后,随着长大,他们不再需要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外界,而是默默放在心里,独自消化情绪。换句话说,在照料者的帮助下,婴儿无法忍受的恐惧、痛苦、焦虑及其他感受,逐渐变得可以容忍。

推荐阅读:家庭心理学:孩子的悲欢和乐观,原来是受到大人影响?

就如同许多实用的育儿方式:经过一阵子,孩子学会了使用刀叉、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等,我们不再需要为他们做这些了。当孩子学会如何面对自身的情绪,我们也就没必要再帮忙承受。

投射,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上述情况当然属于一种理想状态。没有人能够完全独立,也没有人能完全放弃投射。以下有一个关于日常投射的复杂案例,我相信它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有时当我感到疲惫不堪时,我会对亲近的人极不耐烦,也许是暴躁,也许是挑三拣四,猛烈抨击他们做的蠢事。无意之间,我常让身边的人备感痛苦,因为我的脾气实在太坏了。

真相是:我内心不痛快,却又无法独自承受。唯有觉知力相当强的人才能区别疲劳与怒气,同时还能轻易察觉:“我昨晚没睡好。”“这周太劳累了,我感到很虚弱,这不关任何人的事。”相反的,我将自身体验投射于身边的人,以令人不悦的方式对待他们。尽管疾言厉色没能让我完全摆脱不愉快的情绪,却也常因投射而为内心带来稍许释放(但经常紧跟着内疚)。

工作场所中,偶尔也会看到类似的情况。有人可能对同事说:“老板今天早上火气很大。” 掌握职权的人可能会辱骂员工:“能不能长点脑子! ”藉由将个人痛苦施加(投射)于下属,获得一丝内心舒坦。为求顺利毕业,我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律师助理,经常目睹在审判前夕备感压力的律师,把助理和祕书骂得狗血淋头。

这些倒霉事,简直就像“出门踩到狗屎”。

我们可以把这种糟糕感受——从位阶的上层传到下层的现象——理解为投射。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目的是让自己摆脱痛苦。这种防卫类型无效且经常具有破坏性,更重要的是,出现此行为的人正处在痛苦之中,被自己的痛苦淹没,试图透过投射给他人的方式摆脱痛苦。从潜意识的层面来看,我们也都渴望有人能够明白我们对痛苦的表达,给予援手,即便我们早已不是需要父母照料的婴儿。

延伸阅读:奥修禅卡|比我辛苦的人很多,但我真的好痛苦该怎么办?

在第五章中,我说过有人会把痛苦感受“发泄”在朋友或亲人身上,而非真正引发情绪的对象——这是“转移”的典型例子。同样的,为了远离内心的痛苦,我们也会把气出在他人身上,在无意识中想让他们感到难受。多数人都曾把自己的感受发泄于在意的人身上。压力当前,当我们的成人应对机制被情绪问题打败时,我们就会回到最初婴儿期的防卫形式里——投射。

当我们无法独自承受痛苦时,所爱之人的任务之一即是替我们承担(即便有时是无益的)。扛起重担(投射)也是关爱他人的方式之一。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能够察觉对方是在投射情绪时,我们给予理解,并愿意安抚对方。但若我们自身没能力忍受这些投射——当我们感到压力或心怀不满时,则会觉得受到了攻击,接下来可能会采取报复——将糟糕的感受还给对方,这就会演变成一场不断升级的投射之战。

对内疚的投射

既然我们瞭解到了投射的普遍性,现在再看一个更为熟悉的情况——被激化的内疚感或良心不安。

吉姆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把答应妻子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那天晚上,当他刚把脚踏进屋内,斯蒂芬妮便开口问道:“我叫你取回来的干洗衣服呢? ”吉姆不好意思地承认把这件事忘了,并向妻子道了歉。因为吉姆有“健忘”的无数前科,妻子不耐烦地叹了口气后说道:“算了算了,明天还是我去跑一趟吧,早就知道你靠不住了! ”

吉姆的内心一下子反感起来,怒火中烧:“我不知道你有什么好小题大作的,就是忘了而已,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能不能不要老是批评人! ”

你和家人、配偶或朋友有过类似的对话吗? 我当然有过。

起初,吉姆承认了过错,并道了歉。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心怀内疚,但唯有当道歉立即被对方无条件地接受了,他们才会有一种完全的清白感。任何一点纠缠不休的批评或严厉之词,都会激化内疚感,从而成为无法承受之重。在上面的例子中,很多人都会转而选择拒绝承担一切责任,并力图透过投射到外界的方式,逃脱心中的内疚感(良心不安)。

在这个例子里,吉姆的内疚感随着斯蒂芬妮的批评之词烟消云散,随后选择把问题抛回去,让妻子做坏人。他不再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他要让妻子为她的苛刻感到不舒服。在某种程度上,吉姆也知道自己在这件事里的责任所在,但因为忍受不了内疚感,投射便是他告诉自己的“谎言”:我不是坏人,你才是。

爱情关系中的投射

另一个常见投射现象的地方,是在爱情关系中。我们都见识过坠入爱河的人,同时会感到好奇:“她看上他哪一点了? ”“他眼瞎了吗?”经常在爱情中渴求迷恋感的人,会回避恋人身上那些可能抑制这种感觉的人格特质,这是对完美爱情的妄想。当我们分裂了对恋人不足之处的觉知,经常转而对朋友或家人万般挑剔(投射的结果),所以身边的亲友不免疑惑起来。

痴心的人可能会选择忽视这些意见,甚至反对,这样一来,他就不必面对那些分裂的感受了。也许你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出于关心,你觉得自己有义务让朋友看清他女朋友身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结果却导致你们反目成仇。如果有人正在对自己撒谎,根本不想面对事实,你试图协助厘清真相的举动,只会令他感到极度不安,甚至充满敌意,而你则会成为他的敌人。

性格方面的投射

以上的例子,是将忍受不了的感受或反感的真相投射于他人身上。但是,投射还有更为普遍和稳定的存在方式,因而影响到整个人的性格。

这里有个很典型的案例。或许你认识某位异常沉着、理性,几乎可以用超然来形容的人,他的身分可能是工程师、律师、会计或者某领域的科学家,善于分析,同时对情绪有极强的控制力。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之后通常会选择一位极其情绪化,同时依赖性强的伴侣。在我看来,这种精神分析和前面的案例并无二致:伴侣中的一方正在极力回避自身大部分的感情起伏,将其投射到了另一方身上,后者为其承担起来。

我不依赖人,你才依赖人;我没有感到痛苦和惊慌,是你感到这样。

这当然是不具意识的结果,或者说是潜意识的呈现。投射的过程在内心太过根深柢固,但终究还是透过“选择一位替他承受情绪的伴侣”的方式显现了出来。

分裂与投射

在第六章中,我探讨了矛盾心理,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分裂去简化或解决这种冲突的情感。我们将之一分为二,并且努力摆脱其中一个面向。作为心理防卫机制,分裂和投射通常会同时作用,藉此应对矛盾的心理问题。

比如说,我曾有段时间无法面对内心的愤怒与攻击性情绪,也许是因为这些情绪无法为我的原生家庭所接纳,我总是被家人期待成为一个“好孩子”。事实上,我是一个既善良,有时候也不那么善良的人,心中同时交织着爱与恨的冲动。当敌意太过强烈时,我便采取分裂的方式扭曲事实:拥有爱、为社会所接受的美好情感的那个人才是我;充满敌意和攻击性的那个人,不是真正的我。我把自己分成了两个部分,同时否认其中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会把否认的那部分投射到外界。

延伸阅读:《媳妇的厨房守则》:完美的家庭背后,每个人都做不了自己

在第五章中,我提到了我的访客妮可,一位会因受伤小鸟被同学折磨而哭泣的女孩。她富于同情而善良的人格,其实是对自身无法承认的严重施虐情感的反向作用,与此同时,她将这些情感投射给了其他孩子——是后者的行为将其表现了出来。那些孩子确实行事残忍,正好验证了她的投射。在我的职业中,有时会将此现象称为“现实投射”。

在健忘的吉姆与妻子的案例中,吉姆将自己的于心不安投射给了斯蒂芬妮。在他看来,她正在严厉地批判自己,为一点点小事就闹得鸡犬不宁。但也可能斯蒂芬妮本身就是一个严厉苛刻之人,当吉姆投射内疚感时,她也刚好做出了看似投射正在“运作”的举动。许多婚姻的难题,便是出于此双方防卫机制“生生不息”。

“你为什么总是非得让我不堪负荷才肯罢休? ”

“你总是这样,自己食言在先,如果我为此生气,反倒成了我在喋喋不休! ”

“能不能别再怪罪我了! 承认你为做过的事感到愧疚很难吗? ”

你是否遇过不停问你生不生气的人? 也许你原本并未感到丁点气恼,却因为对方问了太多次,结果最后真的开始生起气来。这可能是对方洞悉了你未意识到的东西,但也可能是他把自己的愤怒投射给你,他认为应该为此生气,让你也感同身受,而不是自行消化。不断地发问:“现在你真的不生我的气了? ”最终可能会激起先前被投射的情感,这种疑问成了防卫的(潜意识)确认形式。

换言之,当人们以投射作为防卫手段时,通常会亲身验证这种投射——也就是说,让自己信服投射是成功的,透过言语或行动,唤起他人极力否认的经历。


图片|来源

投射与焦虑

有时,当人们投射或转移某种自身承受不了的情感体验时,可能并非出自某种明显的个人因素,反而比较像是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外界的无名恐惧或逼近的威胁。与患有焦虑症的人相处时,我经常发现他们的焦虑暗示着一种恐惧:投射的情绪会折返并吞没他们。这令他们感到恐惧,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些什么。

特瑞莎是我的一位访客,她在很多方面都与妮可十分相像:性格腼腆,说话轻声细语,性格看似完全不具攻击性,尽管她善于不露痕迹地讥讽,但表面上看来无伤大雅。和我的多数访客一样,她也来自一个极其混乱的家庭。一家人过着一种近乎游牧的生活,母亲情绪很不稳定,与父亲的关系又疏远。因此,特瑞莎从未感受过安全感。随着长大成人,她成了惧旷症(出门恐惧者)患者,并深受恐慌症状困扰。

在治疗期间,我们逐渐明白,原来她向外投射了极大部分的情感生活,因为她发现自身无法承受。在潜意识层面上,她察觉自己的敌对情绪如此强烈,以致于仅是“拥有”这种情绪,便令她害怕到精神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她将其投射给了“这个世间”。当外界愈来愈具有威胁性,她会选择避免与投射过的对象有所接触,最终导致生活受到极大局限。有时候,即便是身处安全的家中,那些情绪也会毫无防备地涌上心头,造成恐慌。

当事人担忧那些向外投射的敌意,最终将会悉数折返内心。为了减少并控制这份焦虑,他们还可能产生强迫性念头或行为,我会在第九章探讨该类防卫。

投射与羞耻感

上一章说明了“理想化自我”的内容,其中提到,有些人会在谈话时炫耀自己,比如说赚了多少钱(总之赚得比你多),或者认识某个大人物(而你却不认识),惊艳而奢华的假期旅行(你可能一辈子都负担不起),别人对他的印象如何如何,刚买的新车,上周参加的盛宴等等。

你可能恨极了这种人,你也可能认为他势利或爱炫耀。不论什么时候联系,他都有能力让你不爽,更别提什么相见之欢了。

那些理想化自己,同时炫耀自身优越感的人,是为了让你自我感觉不好——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目的。有些时候,他们是故意的,但更多时候,他们也是出于潜意识想伤害你的自尊,让你感到低人一等。想让自己看似赢家,就需要一个失败者衬托自己的成功。有时,这些人甚至还会激发你的嫉妒之情,而你随之会有毁了他们的冲动——转而向别人嘲弄或贬低他们。有时候,语言都不足以表达你的恨意。

同场加映:炫耀自己比你优越?如何面对让你产生负面能量的朋友

电影《伴娘我最大》(Bridesmaids,2011)中,海伦这一角色完美阐释了这些人格特征。一位肤白貌美的社会名流,嫁作了富豪的妻子,口中如数家珍地列举着见过的大人物、去过的好地方、城里最好的餐馆、顶级设计师的名号、购物的好去处,以及新娘婚前派对的最佳场所。确切地说,她知晓一切的上上之选。更有甚者,她会炫耀自身的优越感,藉此打压安妮——另一位生活得一团糟的伴娘。

安妮打从心底讨厌海伦,因为海伦无时无刻不让她感觉自己是个十足的失败者。在电影的末尾,当安妮救赎了自己,逃离自我厌恶的深渊时,海伦也终于承认她并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给予陪伴,哪怕是她的丈夫。表面上看来,她是个人生赢家,但事实上,她的社交生活及婚姻都陷入一片荒芜。她觉得自己才是失败者——一如她试图让安妮所感受到的那样。

在这个过程中,海伦想要投射的——那些炫耀自夸的人想投射的——都不过是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里想伤害你的自尊,让你满怀嫉妒,处处证明你不够好,这会令他们产生在你之上的优越感。这些人通常具有竞争意识: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是由(而且只有)两种人构成——成功者与失败者,两者完全对立,如同两极。

把失败者的感受投射给你,让你“独享”。他们透过这样的方式,抵制自身是失败者的糟糕信念:“你过得很失败,我却是人生赢家! ”

防卫的目的

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其中一个面向,投射发挥着重大作用,呈现的方式诸多,抵御着几乎所有的痛苦情感,本章仅是这一大主题的入门介绍而已。以下是投射可能呈现的方式。

需求与依赖

我发现,把情感需求及弱点当作我们内心的“婴儿面向”,对于理解投射相当有帮助。当我们懂得担起责任,照顾好自己,关照自己的需求或寻找适合的对象以满足需求时,我们表现出的是成年人或父母的面向。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由父母和孩子两个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都可能会投射到他人身上。

“不愿依赖他人”的人,有时会寻找依赖性很强的朋友或伴侣,让自己看起来犹如“靠山”或“中流砥柱”。毋庸置疑,看似什么都不需要、经常被他人视作父母的人,其实是在抵御自身的需求。

他也许否认并压抑对自身需求的觉知,同时还将需求投射给必须代为承担的人。选择第一组与第三组叙述的读者,倾向于使用该投射类型。

与之相反,有些人会将内心的“成年人”或“父母”部分投射给他人,并让他人负起所有照顾的责任。你或许认识某个生活总是陷入混乱,需要朋友或父母拯救的人。“看我把生活过得一团糟——你得照顾我,因为我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选择第二组与第四组叙述的读者,可能倾向于这种投射方式。

可以想像,坚强的“靠山”与无助的“孩子”通常会相互吸引,组成极度稳定但却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你或许曾在家人或工作中看过类似的防卫机制:父母与成年儿女之间、同事之间,以及朋友之间。永远不要指望不平衡或不对等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人似乎比另一个人更具有依赖性。因为完全成熟的关系会基于一种互惠原则,一方会依靠另一方满足自己的需求,亦会反过来满足别人的需求。

情绪

当我们投射(否认)无法独自承受的感受时,经常会找人替我们承担,就像健忘的吉姆,他会让妻子背负他的内疚感。但在其他时候,投射方式可能充满暴力与爆炸情绪:你或许认识某个在感到压力时暴跳如雷,让身边每个人都痛苦不已的人。无论对方年纪多大,不妨就将其看作一个被痛苦淹没的孩子,尖叫着力图摆脱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观点或许能让人好过一些。

如果你遇过这样的人,相信你明白那种令人不舒服的感觉。此外,那个人身边的同伴也会是不快乐、紧张甚至无礼的。所以,如果你倾向以这种方式脱离痛苦,其他人可能会躲避你。也许你感觉自己对朋友和家人“太过分”了,那可能是因为你正在依赖此种投射方式。选择第四组叙述的读者务必多加注意。

若身边的人经常莫名对你发脾气,也许是因为,你正在向他们投射愤怒;若你常对他人感到“自责”,或许表示你正在回避因不愿面对某事而产生的痛苦责任感。选择第三组叙述的读者,会倾向这种投射。

自尊

拥有明显优越感、蔑视他人、装模作样,同时傲慢又自满的人,通常表示他将羞耻感投射给了他人,因而极力表现出有魅力、成功且受欢迎等特质。认同第五组叙述的读者,会选择该投射方式。

其他防卫羞耻感的机制,将会在第十一章中进行详细讲解。

[1]虽然大多数人习惯用“project onto”来描述投射行为,但精神分析学理论家更喜欢用“project into”的说法,因为后者捕捉到了潜意识的信念:将投射的想法或情绪强加于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