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有名人自杀新闻传出,都会听见诧异的哀悼。但也许他早已积累的许多哀伤和悲痛,只是他压抑住没让你察觉。

随着社会快速的变迁、生活型态逐渐复杂之下,社会本身以及处在社会中的人们,尊重与耐心一点一滴地随着爆炸性的社会发展而减少着。而这样扁平、速食的风气下,影响最深的当属人的内心吧!

近五年,台北市有 805 件学生自杀或是自残的事件,而环境更加高压的中国在近日也发生好几起低龄孩童的自杀事件。6 月 4 日,一位常州小学生缪可馨的作文被老师批评为“缺乏正能量”,佐以其他来自校园与社会的敌意,最终小小年纪便选择了跳楼自杀。

而相对于少数人选择较激烈的自杀,更为普遍的是人们拒绝他人与自己表达真实的痛苦,常态性的隐含着痛苦,独自让伤口在阴影中倘着脓水。

“最近好吗?”“很好呀!”

“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Me, too!”

从日常的中英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似乎没有其他的回答的选项了。难道每个人真的都很好吗?明明内心充满了苦闷,却要客套地回答“我很好”。而当我们在原生家庭中,这样的状态更是惯常。每当父母问起我们近况时,往往大多数人都选择说:“没什么,很好。”实际上那些苦闷却都被我们吞回了腹中。

推荐阅读:“渐渐的,学会报喜不报忧”那些我们转大人的瞬间


图片|来源

起因源自于我们不允许他人或自己拥有表达痛苦的空间

通常我们听到了他人分享痛苦时,我们容易就脱口而出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这是我们承袭我们的父母、师长、同侪那的模式。看见他人表达痛苦时,总惯性地想要立刻“修好它”,这个想法彷佛试图去否定对方的痛苦。

当我们总是从父母、长辈口中听到:“你为什么不这样做?试试看那个呀!早就跟你说不要!这没什么!想那么多有什么用?”这个背后隐含着逼迫人压抑自己的讯息:“对方认为自己连显而易见的解决方式都不知道,而且感觉这样的痛苦好愚昧!”我们逐渐了关起了心扉,让痛苦独自在内心的阴暗角落中发酵着。而我们承袭了雷同的模式,也如此对待我们的孩子、伴侣、朋友、晚辈们。

渐渐的,人们内心的痛苦与强烈情绪,逐渐被埋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阴影中。我们开始假装自己只有拥有“正能量”,认为只有笑脸才是正常的表情,逼迫自己强颜欢笑也希望自己符合社会的正能量风气。无形中,愿意坦承自己痛苦的人,反而成了“不正常”。中国常州小学生缪可馨的老师,便是遵守这个正能量准则的教育者,压抑着孩子表达痛苦与阴暗的机会。

同场加映:生命不是只有充满欢笑,才叫做有意义

一个人若从小受到专制或冷酷的对待,养成不敢表达自己想法和感情的性格,处处屈从迁就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标准,长大后就会不敢信任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缺失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潜能也就不能健康发展。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卡尔・罗杰斯

负能量也是一种真真切切的能量

一个不能表达负能量的人,便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人,而大多家庭、社会便是隐隐地在阻止人们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拒绝负能量,它不会消失,它只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阴影中,不断偷偷地击打着自己,而那些痛苦便是我们开不了口、难以形容的生活虚无感,甚至可以称之为忧郁。侏罗纪公园有句知名的对白:“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但当生命没有找到“有意识”的出路,便会寻找“无意识”的出路。负能量进入阴影,阴影操纵我们的情绪,便是生命选择的无意识出路。

我们可以开始尝试承接他人的痛苦或是试着表达自己的痛苦。提供孩子、朋友、伴侣,甚至父母,一个可以哭泣的肩膀、一处安全袒露的空间、一只可以倾听的耳朵、一双尊重自己的双眼。而当我们有需求时,也可以有资源帮助到自己。尝试清醒地输出与鼓励他人温柔输出负能量,这需要颠覆自己的旧有模式,彷佛学习飞翔的幼鸟,可能会失速坠落几次,但只要我们有意愿一再练习,我们会惊讶于:在安全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负能量,竟神奇的开始疗愈起负能量背后掩藏的伤口们,负能量竟渐渐地无法奴役着我们。

别复制我们厌恶的原生家庭成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

当我们成为父母之时、当我们在社会有影响力之时,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这样缺乏耐心与尊重的惯性模式呢?

有人会说,不要把所有的错怪到原生家庭、父母身上。是的!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多半已成年,我们便是那群有能力觉知并颠覆我们隔代习来模式的人。但孩子不一样,就如同当他们两岁左右,要学习与父母分离而不感到焦躁不安,需要有充满关注与提供稳定情境的父母给予安全感,而后,孩子便能从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在自己内心萌芽出属于自己内在的安全感,于是孩子逐渐就有能力独处,与父母分离时便不再过度焦虑与恐慌。但这个前提是:“父母要先给予脆弱的孩子安全感,才能期望孩子拥有自己的内在安全感”。

孩子内在力量的学习,生命的头两年是关键的黄金时期。我们是否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与耐心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情绪呢?进一步让孩子有能力面对自己的阴影。还是我们无意识地复制我们厌恶的原生家庭的模式,专制冷酷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呢?

而身为人格已近乎定型的成人们,我们可以做的,便是尝试更多的表达情感与感受,但记得带着温柔的觉知,我们从小到大的压抑,就有可能因此得到舒缓,代际间的痛苦继承,就可能因我们而止。我们可能因此开始停止复制我们厌恶的原生家庭成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并让孩子不后悔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的是坚定拥抱他人的阴暗面、温柔坦露自己的痛苦作为开始!

推荐阅读:“总是很快信任别人、转换环境会适应不良”性格过于柔软,可能与童年经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