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跨性别者在影视作品中,多半是“丑角”与“被害者”,但这就是他们的全貌吗?我们真的认识跨性别者吗?

“你有没有遇过一种情况,是当你坐在电影院里,大家都在笑电影的某个片段,你却一点都不觉得好笑?”

同样的际遇,可能是在学校、在办公室,或在哪个联谊活动上,你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也从没想过,这样的自己是可笑的。你很惊慌,手足无措,只有低头不语,希望不要有人发现你这个“笑柄”。

这是 Netflix 原创纪录片《揭开面纱:好莱坞的跨性别人生》(Disclosure: Trans Lives on Screen)中的第一句话,也是贯穿整部片的核心问题。

在看这部片之前,我以为这就是一部谈论跨性别者的普通纪录片——分享跨性别者自身的际遇,尤其是被歧视、被霸凌、被遗忘的经验,但它却拍得格外精彩,就像篇切入点独一无二的影评,提出没人问过的,写出没人敢说的,令我大开眼界。

影片带着观众一同回顾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是如何形塑跨性别者的形象,包含跨性别者的穿着打扮、身份定位、处境际遇,以及他人与跨性别者互动的方式等等,并且尖锐点出,我们对跨性别者的认识,其实是被媒体教育出来的,而我们与跨性别者互动的方式,更是被训练出来的。

影片中受访的都是跨性别者,包含电影《骇客任务》导演莉莉华卓斯基(Lily Wachowski)、影集《劲爆女子监狱》中的演员拉维恩考克斯(Laverne Cox)及作家兼演员珍理察兹(Jen Richards),听他们点评,我好像也重看了那些家喻户晓的电影与电视剧。


图片|《揭开面纱:好莱坞的跨性别人生》剧照

好莱坞形塑的跨性别者形象,有什么问题?

从20世纪“电影之父”格里菲斯(D.W. Griffith)的作品谈起,跨性别者早已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尽管近来曝光度增加,他们的形象却非常受限,不是“丑角”,便是“被害者”,而观众的反应不是嘲笑,就是怜悯。

长久以来,社会大众对跨性别者的认识,是由好莱坞垄断,但他们描绘跨性别者的方式,却时常无所本,有些是创作者认为跨性别者该有的模样,有些则是创作者希望观众产生的印象。渐渐地,即便我们根本不认识任何跨性别者,却自以为很瞭解他们,更从未质疑我们深信的,可能不是现实的全貌。

当受访者谈到跨性别者的单一形象,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洗脑”。

在警匪片与医界影集中,跨性别者是暴力事件下的受害者;在脱口秀与新闻节目中,变性手术及跨性别者的生理构造获得无比的关注,而且,再怎么私人的问题,只要观众有兴趣,都是可以问的;跨性别者揭发自己,必定是影剧故事的重要转折,而听闻此事者,几乎都会感到被欺骗与背叛,倘若是男性发现对方为跨性别女性,更会感到作呕。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跨性别者在萤幕上展现出来的样子,好像是在说我们不是真实的,说我们有精神疾病,说我们不存在,但我就在这,我们都在这,而且一直都在。”拉维恩考克斯说的,是单调的叙事只会强化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却没有让跨性别者真的被看见。

事实上,全美有超过八成的民众,根本不认识任何跨性别者,他们对跨性别者所有的知识,都是“电视上看来的”,所以也无从评断这些讯息的真实性。反观台湾,我们又有多少人认识跨性别者呢?我们在收看好莱坞影视作品时,是不是也局限了自己对跨性别者的认识呢?

跨性别者不是不能是反派,而是为什么总是反派?

不过,这部片不打算提出一个认识跨性别者的标准公式,因为跨性别者没有单一形象,没有一个完全一样的共同经历,对同一件事情,也不会有一致的想法。

即使是针对一部谈论跨性别者的电影,大家仍有不同看法。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男孩别哭》为例,有人认同它拍出跨性别者被歧视、霸凌,甚至被谋杀的一面,有人却批评它落入强调跨性别者悲惨际遇的刻板印象,更有人看的是它抹去黑人被害者的问题,好像是在否定一个人同时拥有酷儿、跨性别者、黑人的身份。

“跨性别者真正需要的,是在展现自己上,有更广泛的历史,好让他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媒体中所有的跨性别议题几乎都能用同一个办法解决,那就是我们获得更多的展现机会,这样一来,偶尔不得体的展现,就不会那么严重,因为那不会是唯一。”珍理察兹说道。

我们看电影,常常是在找自己,而作为一位顺性女,我何其有幸,能在许多电影中,获得共鸣;至于令人不禁咕哝“女生才不是这样子!”的作品,也是在让我知道,有些女生跟我是不同的,无论认同与否,我都能看见女性的多元模样。

反观跨性别者,要想看到属于他们的多元面貌与经验,似乎是种奢求。

演员比安卡雷伊(Bianca Leigh)说:“为什么我们总要成为故事中的反派?我们不是精神病患,不是连续杀人魔,我们不做那种烂事!”跨性别者无意限制影视工作者对他们的描绘,只是希望那些一成不变的人物设定,能够再贴近现实一点,而那个现实,便是多元绽放。

跨性别者说他们是谁便是谁,不是男扮女,也不是女扮男

“社会大众认为,跨性别女性就是顶着漂亮妆发、穿女装的男人,而我们在萤幕之外,看见这位饰演跨性别女性的男人时,这个印象又再度强化。”

无论是《热天午后》中的克里斯沙兰登(Chris Sarandon)、《冥王星早餐》中的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丹麦女孩》中的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都是由顺性男饰演跨性女,而当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在众人面前展现顺性男的面貌时,大家会有一种“被拉回现实”的感觉,并且不禁佩服他们的高超演技。


图片|《冥王星早餐》剧照


图片|《丹麦女孩》剧照

当我们觉得,跨性女不过就是顺性男扮女装时,好像是在承认跨性女是可以被演出来的,是一种由男人变化而来的;跨性别女性成为一种暂时性的、只是改变外在的存在。

然而,这些跨性女演员告诉我们,好莱坞不缺优秀的跨性别演员,硬要以男人诠释女人,似乎是在说,男人可以轻易成为女人,也可以轻易屏弃女人,这是对女性的暴力,更是剥夺跨性别者的尊严。

或许,是时候正视“选角”的影响力了。

选角不只是单纯的演技问题,还有这个决定对社会释放出的讯息。当黑人是由白人将脸涂黑、亚洲人是由白人将脸涂黄、跨性女是由顺性男装扮、跨性男是由女性饰演,观众看到的不只有演技,还是“白人比黑人和亚洲人更会演”、“跨性别者就是一种装扮的改变,以及性别特质的散发”。

拉维恩考克斯在影集《劲爆女子监狱》中,饰演一名跨性女,并因此鼓励了许多人,例如向家人朋友出柜、进行变性手术,或者是单纯地做自己。


图片|《劲爆女子监狱》剧照

她说:“我的人生,正是在证明‘展现的力量’。”当跨性别者可以在萤幕上看见自己想成为的人,可以不再因为一成不变的负面角色厌恶自己,他们便能活得理直气壮。

从无知到尊重,我们都能成为更为包容的人

电影是这样的,它可以藉由呈现问题,引起反思,但也能透过强化印象,创造风向。电影之间,可以针对某个议题辩论、创造火花,去批判,也去推崇,是一种社会沟通、对话的方式。

《揭开面纱:好莱坞的跨性别人生》选择与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的电影对话,去问“你们为什么总是这样拍?”“你们对跨性别者的认识究竟从何而来?”而作为观影人的我们,或许也应该参与这场精彩的对话,去质疑、反驳,推动讨论。

我始终相信,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我们所要保障的价值,也必须与时俱进。

片中有个画面,是欧普拉(Oprah Winfrey)早期的访问片段,他对着一位跨性女问:“你是如何藏起你的阴茎?”台下立即传出响亮的笑声;接着,我看到另一段较近期的访问,欧普拉改以温柔的语气,向一位跨性女说道:“你保持安静,因为你说你不想被‘排除’”。

欧普拉从对跨性女隐私的公开侵犯,到对跨性女心理压力的知觉与关怀,便是一种改变,而这也是你我都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