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受够了双方疑神疑鬼了吗?几个增加彼此信任度的练习,今天邀请你的伴侣一起做做看吧!

我一直认为,信任是唯一比爱更美好的情感。很多时候,我们爱一个人,却没有办法一直信任他。

我们在此世间的存在需要与他人产生连结,而无论和谁,我们都无法清晰地看见对方全部的思想,关系也总会面对一些黑暗的角落。是信任,给我们信心,让关系能够突破猜疑、走过阴影。

一旦信任关系真正形成,你会感受到可以用来对抗存在式孤独的陪伴感和安全感。从此你是被爱的,是不会被遗弃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信任。

英文中的信任“trust”一词,起源于古欧洲的词根“drout”,意思是“坚实的”、“持久的”,在古英语中,这个词还表示“信心”和“依赖”。到了 14 世纪,“trust”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意思是“本质的确定性和深深根植的希望感”(Pogosyan, 2017)。 

这不就是信任这种情感的本质吗?信任就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能够紧握住的本质的确定性,从拥有信任开始,我们也就获得了深深根植的希望感。

信任这种感情的特殊之处在于:只有在脆弱和不确定的风险出现时,信任才会发生——当一切都是确定的时候,或者当一切都在我们掌握之中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对他人产生强烈的信任感的。因为此时我们可以独立存在,并不需要依靠他人。

而只有在那些我们需要他人的时候、当对方有可能违背我们意愿的时候,我们看到对方做出了维护我们的选择,此时信任才会发生。

再次强调,信任的发生需要通过考试。只有让你们的关系,经历一些考核信任的情境,信任才会生成。
 
我们对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下意识会有 4 个方面的评估(McKnight, & Chervany, 1996):

  • 能力(Competence):对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我们需要他去做到的事
  • 善良(Benevolence):对方是不是一个好人、与人为善的人,他们不是偶然、看机缘地对他人好,而是一贯愿意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 正直诚实(Integrity):对方是不是说真话、是不是言而有信、是不是正直
  • 可预测性/前后一致性(Predic他bility):对方的言行是否具有前后一致性,你是否能够预测对方对不同情境的反应

换言之,如果我们希望提升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我们也需要在这四个维度上都做出努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存在负面的情绪,我们就无法对他产生信任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任是感性的。我们会更容易相信那些给自己带来了积极情绪的人。

此外,在亲密关系中,较弱的一方会不相信较强的一方。权力感的失衡可能来源于双方客观的差距,比如收入差距、家庭背景悬殊等等;也有可能是源于主观的感受,比如“我觉得我配不上你”或“我觉得我爱得太多,在你面前感觉卑微”。

延伸阅读:我不配!自卑心理学:当自卑开始影响生活,可以如何改变?

当人们觉得自己在伴侣面前更低微、更脆弱时,人会本能地对一切不放心。他们会觉得比起强大的伴侣,他们在这段关系中更容易受伤 (Kirshenbaum, 2012)。

女人更愿意做出不辜负他人信任的选择。这是经典心理学实验 Trust Game 中发现的结论之一。

在心理学中,人们经常用一个简单的信任游戏测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Trust Game 一般由 Berg, Dickhaut 和 Mc Cabe 在 1995 年设计的最初版本,经过各种演变而成,旨在测量人群相互信赖的意愿(Johnson, & Mislin, 2011)。

最初版本中,在实验中,被试者随机成为支付者(sender)和收取者(receiver)。

第一步:支付者得到实验室给予的 10 美金,此时他可以选择不赠与、或赠与任意数目的金额给收取者

第二步:双方都被告知,实验室将给予收取者 3 倍数目的美金

第三步:收取者可以根据自己手中的金额总数,选择赠与、或不赠与任意数目的金额回馈给支付者;最后,实验结束,实验人员清点支付者及收取者手中拥有的美金。

也就是说,如果信任发生,支付者会给出更高数目的钱,因为他相信收取者在收到实验室给出的3倍的钱后,会给出更高的回馈给支付者。

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信任的有意思的结论(Pogosyan, 2017):

有一种叫做后叶催产素的荷尔蒙,能够提升信任。当我们处在负面情绪中的时候,我们更少相信他人。我们会根据人们的吸引力来判断他们是否值得信任,比如他们和我们有多相像,他们的一些脸部特征等。

女性作为收到钱的一方,比男性更有可能作出互惠的、把钱还给对方的决定。

遗传和基因对于人们信任他人,以及如何回应他人的信任都有影响。

我们无法通过伪装成“更好”的样子,来获取他人的信任。

当我们伪装地比自己“更好”的时候,我们总会在一些时候回归到自己本来的样子,此时,前后一致性被打破,对方也会开始怀疑我们的正直诚实。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和一个人建立持久稳定的信任关系,真实地表现出自己,是一条必经之路。

但有些人确实不值得信任。如果一个人有下面描述的情况,我们在给予他信任时要小心:

  • 出尔反尔、变更诺言。
  • 言行不一。他对自己的描述与他实际情况不符。比如,他经常对别人说自己是个宽容的人,但你观察到他其实斤斤计较、非常记仇。
  • 同理能力差。很难体谅、理解他人的情感,总是漠视他人的情绪,比如当你难过的时候,他会说“我真不明白你有什么好难过的”。
  • 恶意对待他人。比如无缘无故地说一个人的坏话。当你不在场时,也许他也同样会恶意地评价你。
  • 无缘无故不信任你,认为你欺骗他。如果一个人总是怀疑你欺骗他,而你并没有。那么他很有可能是将自己不诚实的特质投射到你身上。人们倾向于用自己的情况来揣测他人,如果对方总觉得你欺骗他,很有可能对方经常欺骗他人。

推荐阅读:“越来越难轻易相信别人”六个迹象,判断他可能不值得信任

还有一些人无法信任他人,根源是无法信任自己。他们不信任自己的价值,不相信自己足够好,所以总觉得人们都不喜欢自己、可能会伤害自己。即使对方给予善意,不信任自己价值的人也会怀疑地审视这份善意:“你为什么对我好?你一定另有所图。”


图片|来源

信任是一种可能失去也可以重建的东西。重建的方式,是重新让对方接受关于信任的考试。

比如说,有一方出轨了,此时出轨者假使希望重建对方对自己的信任,需要作出努力、配合对方的考核——例如一定程度让渡自己的边界,让对方检查自己的社交媒体帐号,等等。

信任被摧毁之后必须经历重建的过程,仅仅是道歉然后就开始指责对方为何无法立刻重新信任自己、不配合考核就想通过考试——这种行为就是耍流氓。

Rempel 等人认为,亲密关系中的信任指的是三种感受,第一种是相信对方的行为是可预测的,第二种是相信对方有能力、也有意愿被我们依赖。而第三种,则是信念。

信念意味着,即使在没有充分的事实作为根据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相信对方会继续爱我们、关心我们。

研究者提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体会到的信念感,与人们在宗教中对神的信念感,是类似的。当信念发生时,我们对伴侣的信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

在一段理想的亲密关系中,会同时具备可预测、可依赖与信念三种信任的要素。然而在现实里,很多人缺乏了对伴侣的信念(Rempel et al., 1985)。

而 Holmes 和 Rempel(1985)指出,要产生信念,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我们主观上能够认为,伴侣之所以对我们好,是因为他们真诚地爱着我们,而不是因为伴侣这么做有利于他们自己。

由于信念是对伴侣情感的信任,心理学家认为拥有信念会给人们提供情绪上的安全感(emotional safety)。当信念真正发生的时候,你就能开始体会到亲密关系中最美好的那部分感受(在这里我不希望你们混淆这种信念与盲目相信,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都是可以被情境检验的东西。你是否只是自欺欺人,不愿意真的让你们的关系经历考察,因为你害怕结果是不好的)。
 
提升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你可以尝试以下这些措施:

同场加映:关系心理学:总是孤单,你有“感觉被爱”的能力吗?

  • 和伴侣讨论如何提升他的信任感,比如询问对方:“我做什么可以让你更相信我?”
  • 不承诺做不到的事。不要为了讨好伴侣而答应自己做不到的事、让对方产生虚假期望;不然一旦你在将来达不到伴侣提出的这个要求,伴侣会因此感到你不可靠,反而降低了对你的信任。
  • 一贯在小事上保持诚实。伴侣只在大事上保持诚实是不够的。如果伴侣在关系中时不时撒个小谎,次数多了后,我们也会认为伴侣是个不可靠、不诚实的人(Rempel et al., 1985)。
  • 如果你撒了谎并被伴侣被戳穿,承认你撒了谎,不要过多抵赖。我们都有可能在生活中撒谎。在承认撒谎后,你需要真诚地道歉,并需要解释自己说谎时的动机与考量,让伴侣明白你是个总体可靠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撒谎。
  • 在伴侣对你进行自我暴露时,倾听并作出回应。这样,伴侣会渐渐相信“如果我对你展现真实的一面,你也会对我作出尊重、善意的回应”,于是更敢于对你坦诚。
  • 为伴侣保守秘密。伴侣在私下里告诉你的、关于他个人的事,你要为伴侣保密,不要随意地告诉他人,就算那个人是你们的共同好友也不行。在公开场合中,除非你的伴侣主动向别人提起关于他自己的事,不然你不要提起伴侣的私事。否则伴侣不敢相信你会为他保守秘密,于是只好选择对你隐瞒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