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连续,而是一瞬间一瞬间的感受。因此即使互相相爱,我们还是要记得不时给予伴侣爱的刺激。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 Barbara Fredrickson,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持续研究“爱”这种感情和身体关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她偶然发现在我们感受到“爱”这种情感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神经和荷尔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短暂的。

因此,在近年,她对“爱”这种感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所谓“爱着一个人”的感受,并不是持续不断被我们体会着的。持续不断的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间一瞬间的爱。

这位心理学家把爱定义为一个个“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在这些非常微小、转瞬即逝的时刻,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美好的、令人产生正面感受的共振、回音,是在那些时刻里,我们把自己的感受称为“爱”。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我们在说“我爱你”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但事实上,我们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瞬间。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关系,我们也不可能无时无刻体会到“爱”的存在。

爱的本质,可能就是不连续的、断裂的、前后不一致的。

我们一定会在一些瞬间里,比在另一些瞬间里更爱对方。而另一些时候感受不到爱的存在(但在信念中它仍存在),即便是最相爱的情侣,也会在有些瞬间感到对对方的厌恶和仇恨。

如果爱的本质只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微小瞬间,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会是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往往把爱想像得过于宏伟。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但在这种情境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信念而并非是爱本身。

而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由于爱是微小瞬间,它也有可能在一个一个微小的瞬间中被磨灭。

有时候在两个人的相处中,尤其是在一起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因为状态不好、心情不好、注意力被分散了等等,在一些时刻对对方敷衍了事,或者以为可以“随便糟蹋一下”,可能觉得“是爱啊,偶尔被伤害一下也不算什么吧”。

这告诫我们要对爱更加谨慎珍惜,却又同时告诉我们不必对爱抱有太高的期待: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对伴侣可以无时无刻存在于对方持续的爱中。偶尔没有获得想要的理想回应时,也可以对自己说,这不算什么,是很正常的,不过是爱本真的模样罢了。


图片|来源

那么,什么样的情侣,最擅长守住爱的微小感受,使其能够穿越时间呢?

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 John Gottman 和妻子在长达 40 年的时间里,致力于研究长期亲密关系。

他们发现,很多情侣在一开始都非常相爱,甚至人生中大的困难也没有让他们的爱减少,可到了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却觉得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维系了。

因此他们就想要知道,在一段长期关系中,到底是什么能够在后期依然决定两个人之间的爱。结果发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在亲密关系中,双方相处的细节。

同场加映:关系心理学: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彼此永远看不腻?

Gottman 建立了一个“爱情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们让一对一对伴侣坐在一起,一起谈论这段关系,比如如何相遇、如何争吵,有哪些共同的甜蜜回忆,同时用电极来记录他们的血流、心跳速度和汗腺的分泌。

在这些伴侣走出实验室后,研究者又对他们进行了 6 年的跟踪回访,最终对比发现:当初在一起谈论关系时,他们出汗、心跳加速等身体上的活跃表现,能够准确预测他们之后的关系状况——当他们坐在一起谈论这段感情时,生理上的反应越活跃,关系恶化的速度就越快。

经过研究,Gottman 把伴侣分为两类,一类是“Master”型的伴侣(后称成功型),一类是“Disaster” 型的伴侣(后称灾难型)。

其中,“灾难型”伴侣坐在自己的另一半身边,描述那些经历的时候,尽管表面看起来可能很冷静,但电极记录的心跳和血流速度却很快,汗腺也非常活跃。他们的身体处于一种“攻击或逃避模式”,和对方一起时,身体反应好像面对极大的危险——随时准备好攻击或者被攻击。

而“成功型”的在和伴侣一起讲述的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都是平稳的,他们有能力营造出让对方信任和亲密的气氛。

两类伴侣处理对方情绪需求的方式也是不同的。1990 年,这位研究者邀请 130 对新婚夫妇来校园中进行一天的度假,结果发现,当伴侣发出情绪需求时,不同的回应方式会对夫妻的幸福程度造成深远的影响。

比如,一个是鸟类爱好者的丈夫,在草坪上看到一只金翅雀,他对妻子说,“看那只鸟多漂亮!”——他认为这只鸟已经足够重要到发起一场两人对话。

这时,面对这句问话的反应,不同的人便体现出了不同的相处模式。尽管对鸟不感兴趣的人都会觉得它看起来不怎么样,但一种妻子(成功型)会选择回应,并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尽管是假装的);而另一类妻子(灾难型)则会选择避开,有的继续做自己的事,比如看电视;有的还会表现出敌意,比如说“别打扰我,我在看书呢”。

推荐阅读:心理师:年节减压,与父母聊天要从这个话题先开始

6 年后,他回访了这些伴侣,他们中的有些人离婚了,有些人还在一起生活。在离婚的夫妇中,只有 33% 在当初能够回应对方的情绪需求;而仍然在一起生活的夫妇中,有 87% 在 6 年前就表现出了对彼此情绪需要的回应。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Gottman 总结出,根据“情侣在一起时生理的紧张反应”,以及“他们对彼此情绪需求的回应方式”,可以准确预测他们在 6 年后的关系满意度,预测准确度高达 94%(无论这些伴侣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富有还是贫穷,是否有孩子)。

他指出,幸福的伴侣,能够在关系中维持平和稳定的气氛,让对方能够感受到信任、亲密、被接纳。同时,他们会自动化地去搜索和发现对方身上值得自己欣赏、感谢的部分,建立起彼此尊重和欣赏的习惯。当接收到对方情绪的需求时,他们愿意给出积极的回应。

通过这样的相处方式,他们为自己留住了、制造出了更多“发生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爱的感受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留(或不断的再创造)。

而不幸福的伴侣则会注意和寻找伴侣身上的错误,他们习惯表达批评,而不是尊重和欣赏,也经常拒绝回应对方的情绪需求。

可以说,幸福的伴侣相处中“善意”(kindness)的因素更多见。还有更多研究中发现,这一因素最能准确预测一段满意而稳固的婚姻。而这里所说的善意,正是在许多个细节的瞬间里,你选择对待对方的态度和方式。

同场加映:在乎感情好、在乎经济稳定,追求家的感觉:谁对婚姻满意度最高?

2014 年的一项美国调查显示,每 10 对已经结婚的伴侣中,只有 3 对,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一对”。

Gottman 说,尽管善意是一种品质,但它也像肌肉一样——虽然有的人天生肌肉发达,但同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高。而那些“成功型”伴侣正是认可这一点,不断练习提高他们的“善意”。

有时候,善意并不是你所理解的“对他好”。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在对他好,比如给对方买礼物、做大餐,对方却不领情,还有很多抱怨。这是因为,你所以为的付出也许不是正确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说,比起刻意为之,善意其实是根植在关系的日常行为之中的。

Gottman 认为,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善意,可以从以下方式来提高:

  • 改善表达愤怒的方式

最难表达善意的时候,就是当你感到愤怒时,但这恰恰也是最重要的时候。“善意并不意味着不表达愤怒,而是要选择正确表达愤怒的方式。你可以直接向你的伴侣投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你受伤和愤怒——而后者才是更友好的方式。”Gottman 说。

  • 对伴侣的行为意图做宽容的猜测和解读

善意还表现在当你面对伴侣的行为时,是会从正面还是负面进行解读他的原始意图。

“灾难型”伴侣会对日常的行为偏向负面的解读。比如,丈夫为了安排和妻子的晚餐,特意预订了餐厅,提前下班,但妻子又迟到了,丈夫可能觉得她是不重视他,但实际上,她是因为特意去一家店给他挑礼物才迟到。

“成功型”伴侣则会从善意的角度去解读对方的动机。这就鼓励了对方继续尝试。

当我们在一段婚姻或长期亲密关系中时,会不得不应对堆积如山的压力,它们消磨和分散着你们的浪漫。不同的是,一些人懒得在关系中做出努力,那些琐碎的抱怨积累起来,终有一天将他们分开;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用善意去对待对方,并且不断提升双方在细节上的沟通。

那些真正能够一起过上很久的伴侣,不是在忍耐对方,而是真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他们之所以能够牢牢联结在一起,正是因为在每个可能可以选择猜疑的小瞬间里,他们都选择了用善意去揣测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