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对孩子说“办不到,就是不努力”,当我们只求所谓“成功”的人生,也许一路上,将会错过很多美景。在升学主义的亚洲环境里,我们要如何看待成绩这件事?一则故事,一起聊聊。

文|艾美.莫林

不企求完美无缺

大多数的九年级学生在地球科学测验只要拿到 C 就很开心了,不过如果是凯莉的话,她就算拿到 A 还是会哭出来。不仅如此,即使加入凯莉的实验小组一定可以拿到 A,还是没人想跟她一组,因为只要表现未达她的标准,她就会口出恶言。科学课不是她唯一遇到问题的学科。她也会因为在其他科目拿到“差劲的成绩”而哭泣。每次她的英文作文没有拿到 A,她就会和英文老师争论,求他重打成绩。

只要凯莉又因为成绩而落泪,其他同学就会忍不住翻白眼,但她本人却毫无所觉。她的目标不是拥有充实精采的社交生活,而是在平均成绩积点(GPA)拿到四点零的满分。她几乎每天都要求和升学辅导老师面谈,要不是希望老师告诉她如何提升成绩,不然就是想说服辅导室同意,学校的评分系统并不公平。

有鉴于此,辅导老师建议凯莉接受心理谘商治疗。她和她的妈妈娜迪尼就是因为这样才来到我的治疗室的。


图片|来源

我问凯莉和娜迪尼,她们觉得为什么学校的辅导老师建议凯莉接受心理谘商治疗。娜迪尼说:“凯莉知道自己有能力拿到满分,但一直无法达标,所以很挫折。”奇怪的是,娜迪尼好像不太在意凯莉情绪上的问题,而是比较担心她的成绩。娜迪尼还解释道:“我一直跟她说,有时间伤心难过,不如把精神放在拉高成绩比较实在。”她接着说:“我们可能会请家庭教师,修改凯莉要交出去的英文报告,这样就可以提高成绩了。没有任何一间名校会收英文成绩不到 A 的学生。”凯莉跟着点头说:“我觉得家教应该可以让我成绩好很多。”

延伸阅读:“我没给孩子压力,他却哭了”如何与完美主义的孩子沟通?

娜迪尼问我:“你有遇过请家教后就每科拿 A 的学生个案吗?”在听完她们两个讨论如何获得完美的成绩后,我想我们双方对“问题”的定义显然有不一样的看法,所以她们的解决之道当然也和我截然不同。以下是我看到的症结点:

1. 凯莉觉得每科都必须拿 A如果她没有拿到满分,就会觉得自己彻头彻尾地搞砸了。即便她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她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2. 凯莉缺乏处理失望情绪的技巧。她每次拿到不满意的成绩就大哭,也需要辅导老师给她很多情感上的支持,而且没办法维持任何友谊。

我的建议如下:

  1. 娜迪尼要接受心理治疗。娜迪尼似乎是凯莉拚命想要拿到满分的驱动力,因此只要她一天不停止对凯莉施压,凯莉就不太可能停止追求完美。
  2. 凯莉的疗程则是要教她如何宽容地与自己对话。成绩不够好时,过分自责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她能学会用更“宽以待己”的方式与自己沟通,就能更快从失望中重整旗鼓。
  3. 凯莉需要学习社交和情绪控管技巧。每天在学校都因为不满意自己的成绩而哭泣、把气出在同学身上,以及天天要求和辅导老师会谈,对她的社交生活都是大扣分。她如果能学会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处理内心的混乱情绪,才比较能保持冷静。

我向凯莉与娜迪尼解释,身为心理治疗师,我的工作是帮助她尽可能地维持健康的情绪与坚强的心智。如果她们的目标是聘请家教并采取更激烈的措施来提升凯莉的成绩,我无能为力。

有鉴于凯莉目前承受的压力,我不认为追求满分有益于她的健康。我们接着针对她们目前的做法以及我的建议,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起初,娜迪尼担心把重心从提高凯莉的成绩移至帮助凯莉面对现在的成绩,会让凯莉甘心沦为“表现平庸”的学生。她烦恼的点在于,表现平庸的学生没办法进入顶尖学校,也没办法拿到奖学金。虽然这些忧虑不无道理,但要求完美是要付出代价的,凯莉可能会因此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或是读完高中后就精疲力尽,无法继续读大学了。

我建议她们考虑一下我的做法,等下定决心要解决凯莉的情绪健康问题时再跟我说。她们离开我的治疗室时还是满心犹豫,我也不知道是否会再次见到她们。但几周后,娜迪尼打电话来预约谘商时间。她说情况在过去几周变得更糟了,凯莉开始失眠,而且情绪变得十分暴躁,她觉得她们需要外力的协助。

为了学习如何协助凯莉又不要求完美,娜迪尼自己也同意接受治疗。在她努力改变自己对女儿的期望时,我也和凯莉合作改变她对自己的期待。凯莉开始学习一些呼吸技巧,使自己在收到 A+ 以下的成绩时可以保持冷静。我希望帮助她尽量不要在学校崩溃,因为这让她在社交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她的治疗主要着重在转变她的核心信念。她不能再对自己说“我真没用,居然犯这种错”,或“我如果没有每科都拿 A 的话,就注定会失败”,而是要学着让自己的内心独白更加包容。同时间,娜迪尼也在学着不要强调完美的成绩。

凯莉和娜迪尼在疗程中明白,努力追求卓越有益健康,但拚命达到完美则非益事。当娜迪尼不再给女儿这么大的压力后,凯莉总算明白,她不需要完美无缺也能受到认可。

延伸阅读:给完美主义者:总是害怕失败的你,内心真正的恐惧是什么?

你是完美主义者吗?

好爸妈都渴望自己的小孩功成名就,有时却因为求好心切而失了分寸。你符合以下哪几项陈述?

在你的个人生活中:

□我有时会因为担心无法取得完美成果而拖延时间。

□完成一项专案时,我只注意到那些我无法忍受的小错误和细微瑕疵。

□除非能做到完美无缺,否则我宁愿试都不试。

□我对自己的错误吹毛求疵。

□我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在你的育儿生活中:

□我希望孩子完成我的未竟之梦。

□我没办法忍受孩子不照我的方法做某些事。

□我的自我价值某部分取决于孩子的成就。

□我只想让孩子参加她表现突出的活动。

□我较常批评孩子而不是赞美。


图片|来源

为什么父母期待孩子完美无缺

世上有形形色色的父母,有种极端的认为,不论谁赢了比赛,每个小孩都应该获得一个奖项;而另一种极端则是永远不满意孩子的表现,即使孩子已经荣获 NBA“最有价值球员”的头衔也一样。

娜迪尼就是那种从不满足的家长,不过她以为,跟凯莉说要拿到满分才能上大学是为了她好,心想“高标准”可以让凯莉充满斗志。但她有所不知,要求完美是弊大于利。

虎妈认为要求完美,孩子就会表现完美

《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作者蔡美儿(Amy Chua)讲过一句很知名的话:

“中国家长要求完美的成绩,因为他们相信孩子做得到。如果办不到,他们会假设是孩子不够努力。”

根据蔡美儿的说法,西方孩子只要拿到 A–,他的爸妈就会大力称赞他做得好,但中国小孩如果拿到 A–,他的父母则会问是哪边做错了。为了养育一百分的孩子,蔡美儿从不准小孩和朋友出去玩、参加学校话剧演出或玩电脑游戏,同时要求她们不能有任何一科成绩低于 A,而且还要会弹钢琴与拉小提琴。

她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文章表示,她的一些西方朋友认为自己很严格,每天要求小孩练习弹奏乐器三十分钟到一小时。蔡美儿说:“对中国妈妈来说,要孩子练琴一小时根本不算什么,要他们继续练第二或第三个小时才称得上难。”如果中国小孩拿了 B–(蔡美儿强调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大受打击的中国妈妈会找出数十份、甚至数百份的练习测验,和孩子不断地反覆练习,直到小孩拿到 A 才会罢手”。

蔡美儿没有顾及到的是,她的孩子错过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她们未来成就的关键。

举例来说,学习冲突协商(和朋友一起玩时机会多得是),是职涯成功的必要条件。此外,如果她从不准孩子失败,她们要如何学习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当然,蔡美儿的这种心态并不仅局限于中国家长,很多其他父母也抱持同样想法,以为要求完美就能塑造出完美的小孩。

推荐阅读:“我想要爱你,而不会紧抓着你”中西方教养比较:你想当什么样的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