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自己的真心,就等于是交出自己的把柄给对方。对于逃避依恋者来说,这是极其恐怖的事。

文|猫心—龚佑霖

不在乎,就不会受伤:逃避依附的约会过程

晓华和美玲第一次在简餐店约会的时候,晓华手上恰好有班上的事情要处理,但他从没有把身边的小事情告诉对方的习惯,就也就没有跟美玲说明自己当时的状况。事实上,在遇见美玲之前,晓华也有过几个暧昧对象,只是每次到快要在一起的阶段时,晓华就会害怕到呼吸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回覆对方的讯息,所以最后都无疾而终。晓华明白自己对美玲是有意思的,也许他们之间有机会擦出火花。但同样地,他只要一想到“可能会在一起”就会变得异常焦虑,甚至有点想逃开的感觉。晓华感觉到自己在心悸,滑手机反而能让他转移注意力。

对于逃避依附的晓华,要做出“承诺”是相当困难的,要不是美玲够积极,晓华可能也会像之前一样逃走,但美玲的独特深深吸引着他,晓华也说不上为什么,他只感觉这次或许会突破他一直在逃避的感情。

许多逃避依附型的人经常会有逃避进入感情的情形,这并不少见。正因为“承诺”给他们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虽然他们需要感情,但太过靠近又会让他们产生逃避的念头,所以他们常常会选择停留在暧昧的阶段就好。有些逃避依附的人也会玩交友软体,但总是在上面与对方暧昧,却从不约出去见面,这样就能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同时也不必付出实质承诺。

同场加映:《爱在午夜希腊时》:恋爱是感觉,婚姻是决定和你共度生活的承诺

在前面提过的“罗查斯特人际互动记录”的那份实验里,研究发现在每一次的社会互动当中,逃避依附者都会感到无聊,且无法专心投入在他们的每日互动当中。因为逃避依附者对于人际关系其实不感兴趣,他们不相信有人真的会喜欢自己,因此习惯与人疏离。即便会一起做一些事情,他们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能跟眼前的人深交,因为他们抱着“根本就不会有人想要跟我深交”的态度,认为“与人维持距离”才是安全的。因此他们即使跟别人在表面上可以处得很好,但那也只是他们所展现出的“社会技巧”,而非他们真诚想要与人互动。

那逃避依附者怎么还会想要与别人约会呢?如果从约翰.鲍比的观点来看,那是因为:

每个人都有依附的需求,这是人天生的本能。

有其他研究证实,逃避依附的人确实也是具有情感需求的:实验者要求受试者回报萤幕上闪过的单字,并计算他们回报所需的时间。这是心理学上很常见的一种做法:当一个人对一个字词越是熟悉的时候,他的反应时间就会越快。研究结果显示,逃避型依附的人比其他人更快说出“纠缠”或“需要”这一类的词汇,而这些词汇都和他们认为伴侣具有的负面特质有关,逃避依附的人很讨厌和伴侣靠近,很讨厌伴侣想亲近自己的需求;相对地,他们对于“争执”与“分手”这一类的词汇反应比较慢,而这一类的字词象征着依附关系的断裂。这似乎显示着,逃避依附对于“关系内的威胁”是陌生的,而对于对伴侣感到对方太依赖、太黏自己是熟悉的,因为他们早已习惯压抑自己对威胁的感受力,同时对亲密感到厌烦。但这个实验没有这么简单。

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受试者在辨识词汇的同时,还要解开某道题目或回应某个指令,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逃避依附者对于那些和“关系内的威胁”有关的词汇,也就是“分手”、“失去”之类的词汇,反应速度就和其他依附类型的人一样快。由此可知,当逃避依附的人必须分心去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们原本用来压抑“关系内的威胁”的认知能力,被其他事情给分散掉了,他们不再有多余的力气去压抑自己对于害怕失去关系的恐惧感。也就是说,他们事实上依旧具有亲密关系的需求、依旧害怕失去关系,只是他们从成长经验中体悟到依附他人是危险的,进而迫使他们压抑与他人亲近的需求。事实上,从其他的研究中也发现到,逃避依附者拒绝与人亲近的表现,其实是他们的防卫机制,一旦他们遇到重大创伤事件,如离婚、生下重度残疾的孩子、遭逢战争创伤⋯⋯等状况时,这些剧烈改变将会使得他们的防卫机制被瓦解,他们即会展现出和焦虑依附相同的反应模式——紧抓着得以求援的对象不放。


图片|来源

守口如瓶最安全:逃避依附的自我揭露

在第一次约会时,美玲滔滔不绝的谈论自己的故事,而晓华只是听着,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虽然听美玲说了那么多,晓华却几乎没有提到自己的事。对于逃避依附的晓华而言,要说出自己的内心话是很困难的。即使对象是认识已久的朋友,晓华会聊的事情也不外乎是学校发生的琐碎杂事、抱怨爸妈管太多、棒球比赛谁赢谁输等等,几乎听不到他谈及自我内心深层的感受。

对晓华这样逃避依附型的人而言,要分享自己的祕密,除非对象是自己非常熟的人,不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对逃避依附者来说,“向约会对象或伴侣坦白自己的祕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属于“关系内的威胁”。例如前面提过阿隆的三十六个问题,当一般人可以分享到第三阶段的祕密时,逃避依附者可能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他们害怕说出自己的祕密,担心自己会因此变得更加脆弱。

同场加映:《伦敦生活》:我不想让你知道我需要你,那让我感觉自己很脆弱

有一个研究支持了“逃避依附者说出自己的祕密,将会使自己感到脆弱”这一点。实验者的作法是,他们告诉这些参与者在一场竞争测试中失败了,而其中一半的人被要求“告诉他们的约会对象”这件事情,另一半的人则被要求“即使心里苦,但是不能说”。实验结果发现,那些被要求告诉约会对象“自己失败了”的人,如果同时有着较低的自尊(也就是“不相信自己好”、“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不安全依附者),那么他们会比那些被要求不能说的低自尊者,更担心未来的约会关系会变得更糟。

如果有一天你认识了一位朋友,当你们对彼此相当熟识之后,却发现每次的谈话好像都只有你一个人在分享生活,他却很少谈及自己的内心世界,聊天话题内容总是围绕在“事件发生的过程”,而无法进入“事件带来的感受”,那么,他较有可能是一位逃避依附者。但这并不代表逃避依附者不可能向别人谈论祕密。如果能够给予逃避依附者“相信你会在他有难时适时出现”、“敏感地觉察到他好不容易说出口的内心担忧”、“对于他的担忧给予支持”这个安全感三要素的话,逃避依附者依然是能够分享祕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