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拿捏保护和放手的平衡,培养出勇于展翅飞翔的孩子?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从 2000 年起,每三年会举办一次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画(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评量的对象为 15 岁学生;评量的内容为阅读、数学以及科学能力。至 2018 年已有 79 个国家参加、测评的学生样本达 60 万人,台湾亦从 2006 年开始加入该计画的测评。

2019 年底 OECD 公布了 2018 年的评量结果,这一次的评量除了能力外,在考题中也多加了“害怕失败指数”(index of fear of failure),结果显示,台湾学生在这项指数上的得分是全球最高!记得当时网路、媒体上,见到许多教育界的名人、老师、家长纷纷担忧的讨论:“台湾学生最怕失败,怎么办?”、“我们的教育教出了一堆害怕失败与挫折的学生?”

你的孩子也害怕失败吗?

在讨论之前,先来看看这次的测验中关于“害怕失败指数”的题项:

“当我失败时,会担心别人对我的看法?”

“当我失败时,我会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天赋?”

“当我失败时,会对自己未来的计画产生怀疑?”

PISA 用上述三题的结果作为“害怕失败指数”,值得思考的是,除了题项本身,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作答态度,如:性别?文化?社会氛围?如果学生身处在一个只能表现勇敢、不能轻易承认软弱的社会氛围中,那么他在这些量表上可能未必会真实坦承自己的感受;反之,若孩子身处在被鼓励承认担忧的环境中,那么他也许会毫无保留坦承自己害怕失败⋯⋯。

所以,在量表上表现害怕失败,是否真的代表孩子“玻璃心”“草莓族”、“挫折忍受度低”?我认为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不必为此过度担忧。但每个人一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大小不同的风浪考验,我们的确应该好好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挫折复原力”(resilience)!

同场加映:总是因为他人的话感到受伤!高敏感的内向者,该如何展开沟通


图片|来源

拒做直升机父母也不当老鹰父母

不知各位生活中是否曾见过彷若直升机不论子女在何处,总是在子女上空徘徊,全年无休、随 call 随到、帮孩子做好一切的父母?孩子一有需要父母就立即出手救援,孩子长大之后从找工作、寻找伴侣、谈恋爱、买车买房、组织家庭都脱离不了父母的意见与介入,有时连夫妻吵架都第一时间向爸妈告状⋯⋯。

直升机父母凡事容易紧张担心,所以用监控、紧盯的方式避免孩子犯错,更常常插手介入孩子的生活。这样的教养方式长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重要经验、取代了孩子从各式挫折中逐渐锻炼的大脑功能,因此,我们经常见到直升机父母养出脆弱、不堪一击的“妈宝”孩子。

推荐阅读:抱怨丈夫,却狂宠儿?要消灭妈宝,从拒当直升机妈妈开始

另一种比较极端的教养风格是深信孩子要自小遭遇挫折挑战的“老鹰父母”,这类父母深信把孩子逼到极限,他才能学会怎么飞。前几年新闻中曾见到有鹰父母在冰天雪地中要求自己四岁的孩子裸着上身奔跑、淋冰桶、滚雪地;另一则新闻报导台湾有一群高社经地位的父母帮孩子报名昂贵的夏令营,营会中要求孩子吞火把、踩碎玻璃以此激发潜能、锻炼勇气⋯⋯我不知道这样极端的“锻炼”是否真能培养孩子一生获益的挫折忍受力,但可以肯定的是罔顾孩子身心需求、忽略孩子发展应提供“适龄、适才、适性”的经验,上述训练很可能早已在孩子心中留下足以影响一生的创伤。

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

从大脑的角度来看,若父母本身具有健全的身心状态且能与孩子自小建立安全稳固的依附关系,那么这层关系将会是孩子往后面对压力创伤最佳的缓冲保护网!大脑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发挥“神经可塑性”、开启学习并整合新的事物(注一)。反之,若幼时依附关系不健全、甚至充满创伤经验的孩子,成长过程遭受许多批评拒绝、被疏忽漠视、无法预测大人们的喜怒无常⋯⋯等,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大脑无法好好发展,甚至可能会有“神经水泥化”、“神经沼泽化”的现象(注二),自然难以建立强韧的复原力。

所以我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自小与孩子建立安全稳固的依附关系,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懂得适时放手、以陪伴鼓励取代做好做满!待孩子羽翼丰硕的那天,将会飞得比你预期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