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如何从花漾少年、少女,走到今日的三十而立吗?中研院社会所推动的“台湾青少年成长历程”计画,耗时近 20 年追踪调查,描绘出本土的青少年成长历程。在 2019 年 8 月中研院的知识飨宴演讲,计画主持人伊庆春分享了研究团队的成果。本文摘录演讲的精采片段,特别是从家庭经验影响层面,理解年轻世代的婚育行为。

整理报导|刘韦佐、美术编辑|林洵安

台湾青少年的成长历程

台湾青少年成长历程(Taiwan Youth Project,TYP)研究计画的主旨,在了解当代台湾年轻世代的成长轨迹。”中研院社会所特聘研究员伊庆春,在演讲开场分享了计画初衷:“美国青少年研究重视的往往是青少年吸毒、性关系等问题,但这是台湾孩子的成长样貌吗?升学压力、补习班或许才是他们第二个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希望建构本土化的青少年发展模式。”

TYP 自 1999 年开始启动,邀请中研院和各大学的社会科学学者共同参与。从 2000 年起持续追踪当年的国一和国三学生,一路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探索他们从青少年阶段直至踏入社会、甚至结婚生子的生命历程。

这个庞大的计画自 1999 年至今恰为第 20 年,约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探讨青少年初期至成年初期的成长轨迹,试图从家庭、教育和社区检视。第二阶段则聚焦于年轻成人的发展模式,从亲密关系到结婚生育、从走出校园到进入社会,哪些社会机制型塑出年轻世代的生活轮廓?又,家庭与教育经验如何影响他们的婚姻与生育?


资料来源│TYP、图表美化│林洵安

家庭经验对青少年的长期影响

研究计画跨越 20 年,宛如一段漫长的缩时摄影,跟随这群七年级生从求学到踏入社会。多数人从青涩国中生,完成学业、找到工作,而后结婚成家、生育子女。他们的成长轨迹,伴随这些“转大人”的传统指标运作,运作的场域多数是在家庭中完成。也因此,家庭结构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发展。

然而台湾的家庭经验、教育策略和西方世界大不相同。“我们的自立和欧美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孩子想读书、家长又负担得起,你要读到 30 岁都是我的责任。”伊庆春道出许多台湾爸妈的心声,也突显了有别于西方的家庭紧密性。

迥异于欧美社会的家庭脉络,让这项研究更显珍贵。跨时程追踪聚焦在“家庭经验”的长期影响,子女的婚姻与生育受到哪些结构、关系、规范性因素左右。

所谓的家庭经验,研究中关注的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试图讨论对子女的长期影响。

观察国一样本的家庭结构变化(图 1),双亲家庭比例下降的原因包括双亲离婚/分居或死亡。在此基础上,观察样本平均 31 岁时的学业成就(图 2)便可发现:家庭结构仍为“双亲家庭者”有 58.29% 最高学历为大学或技术学院,高于“非双亲家庭者”的 54.98%,但两者差距不大。若观察硕士或高中职的比例就更为清楚了,双亲家庭者相较于非双亲家庭,相差近一成。这说明了“家庭结构”与子女教育成就的关连。

推荐阅读:父母不了解自己,但你可以选择善待自己


2000-2017 年家庭结构(样本平均 13 岁、22 岁、31 岁)。资料来源│伊庆春、图表美化│林洵安


2017 年家庭结构与学业成就(样本平均 31 岁)。资料来源│伊庆春、图表美化│林洵安

父母离婚,会影响子女不想结婚?还是提早结婚?

延续前述家庭经验的影响,研究小组也针对早期父母离婚的非完整家庭(non-intact family),检视子女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与家庭组成。

台湾的低生育率已不是新闻,但有趣的是,生育率其实并非一路走低。比如,2000 年与 2012 年的总生育率特别突出──关键因素是这两年为“龙”年。另外,孤鸾年结婚率低、虎年出生率低,可见得传统价值观对婚育决定仍具有文化规范的影响力。

然而,面对台湾显着的低生育率现况,年轻人为何缺乏结婚和生育动机?

研究小组试图由家庭经验的影响着手。伊庆春提到,从过往文献可知,儿少时期若父母离婚、未离婚但有冲突等,子女都会受到负面冲击(negative impact),并且延续至成年期。相关论述或因果关系有些共识,但研究小组更想进一步探问的是:在此负面冲击下,青少年将会“比较不想结婚”或“反而提早结婚”?

以父母离婚时间点作为观察的变因,将父母离婚的时间点分为“子女 12 岁以前”(儿童期)及“子女 13 岁以后”(青少年期)。

研究发现,“12 岁以前父母离婚者”,在 19-20 岁时有约会对象的比例,显着高于“13 岁以后父母离婚者”和“双亲家庭”。值得注意的是,“13 岁后父母离婚者”对未来没有婚姻期望的比例,显着高于“儿童期父母离婚者”、“双亲家庭”的同侪。

此一发现表示:如果父母在儿童期阶段离婚,成年初期的子女较可能因缺乏双亲之一,而渴望发展亲密关系,并有约会对象。相反的,若父母离婚时间点在青少年阶段,则子女可能因为目睹父母离婚过程的负面经验,而较不期待进入婚姻。如果进一步与“双亲在、但是父母冲突高家庭”相比,高冲突家庭的成长经验,影响更类似“父母于青少年阶段离婚”。换言之,

但研究也发现,家庭结构之外,“家庭关系─亲子之间的依附感”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与父亲的关系好、依附感强,子女婚姻期望会比较高;即便父母离婚,但时间点在早期(儿童期),并与母亲的关系良好者,亦不会影响到婚姻期望的降低。

推荐阅读:从父母牵绊到情人选择!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如何影响早婚?

TYP 第二阶段聚焦在年轻成人样本。2011-2017 年间,这群七年级生步入年轻成人阶段,从平均 25 岁进入 31 岁,其中有 7-40% 的年轻人结婚了。研究由此深入分析,进一步观察年轻世代实际的婚姻与生育行为。

2011 年时,这批 25 岁的样本有 7% 进入婚姻生活,平均初婚年龄是 23.7 岁,属于早婚者。比较发现,这群早婚者已生育子女及婚后 7 个月内生育的比例,明显高于在 28 岁及 31 岁才结婚的人。

这个状况反映了台湾仍存在“婚育包裹”(孩子必须出生在婚姻中,对未婚生子的接受度低)的现象,也就是说,早婚者更可能是因为奉子成婚。此外,早婚者的经济状况尚不稳定,也反映在与父母同住的高比例现象上。


第二阶段的调查,所有样本已进入年轻成人阶段,而且从 2011-2017 年分别有 7-40%进入婚姻,研究团队开始观察已婚者的婚育行为。资料来源│TYP、图表美化│林洵安

那么,家庭脉络又是如何影响早婚呢?

TYP 研究分析指出,父母于青少年初期离婚者,有更高的婚前怀孕机率,但对于早婚与否则没有产生显着的效果。手足人数越多,也越可能婚前怀孕和早婚。

最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冲突会因性质不同而造成相反作用。若父母和子女间的冲突越高,越可能在 25 岁时就早婚了;若冲突发生在父母之间(而非亲子之间),子女早婚可能性反而更低。这或许是因为:亲子冲突带来离开原生家庭的推力,与组成自己家庭的拉力;经历父母间的冲突,则会降低建立婚姻关系的期望。也就是说,

换言之,家庭关系将会影响个体决定是否早早组成新家庭。质性访谈中便有受访者直言,自己和父母关系不佳,想透过结婚逃离原生家庭,“我爸说,你唯一光明正大离开这个家的理由,就是嫁出去!”除此之外,奉子成婚、恋爱冲动也是早婚者走入婚姻的重要原因。

年轻世代婚姻与生育,两性大不同

2014 年的调查,时值样本平均 28 岁,较接近台湾平均成家的年纪(男性初婚年龄为 32 岁、女性 30 岁),调查也显示当中有近 20% 的年轻人走入婚姻了。

进行分析后可知,台湾社会貌似越来越开放,但结构性(居住地、家庭收入)、关系性(家庭关系)、规范性因素(家庭价值、性别角色)仍然大大影响年轻世代的婚姻和生育,其中还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以男性而言,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收入较高、与家人关系好、目前有工作者,较可能走入婚姻。但女性却相反,青少年时期家庭收入高、目前有工作者,结婚的比例比较低。换言之,

时间拉长到 2017 年,这群受访者来到人生三字头,平均 31 岁。研究小组持续追踪,进一步观察早期家庭经验是否带来“长期”的影响。

其中,家庭结构改变的另一个原因出现了:父母之一过世的比例约 11%。研究中发现,父母过世会明显降低子女结婚的欲望,显着度甚至比父母离婚还高。而父母在子女 6-17 岁(就学年龄)时离婚,对年轻成人的影响最大,尤其对男性更显着,明显降低其结婚的可能性。


依父母婚姻状态区分,子女的结婚比例。从 2017 年调查显示,父母过世明显降低子女结婚可能性;而父母在就学年龄阶段离婚,对男性的负面影响最大。资料来源│TYP、刘家桦、图表美化│林洵安

家庭资源,是提升男性婚育率的可能解方

综观庞大而长时间的追踪调查,伊庆春强调:“一般新闻可能偏重个人背景或短期效应,但做为社会学家,我们更关心结构因素和长期影响。”

她总结 20 年来团队的各项研究,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文化规范来描绘青少年的成长轨迹。

一、以“家庭结构”的面向来看:子女在儿童期经历父母离婚,成年后较有意愿约会、较可能婚前怀孕,但非早婚。如果到青少年期才经历父母离婚者,则可能使其不想结婚;但对女儿的影响反而可能是早婚且较早生育。

二、在“家庭关系”的面向,亲子冲突较高者,子女有早婚的现象;父母间经常冲突,则子女较可能不想结婚,也不会早婚。这也暗示,上代冲突高的家庭关系可能影响到下一代进入亲密关系的欲望;反之,若家庭关系较为融洽,家庭凝聚力较高,则会促使男性早婚与早育。意即,这些男性较能顺势接受传统中成家的责任,而不会抗拒走入婚育生活。

三、值得注意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较佳、家人关系较好、目前在就业者,对男性都是提高家庭组成机率的重要因素。然而相同的因素放在女性身上,反而降低结婚的可能性。此经济模型的解释与西方家庭研究可以比拟,显示家庭脉络对子女的性别差异影响,值得重视。


资料来源│TYP、图说设计│刘芝吟、林洵安

“至少从研究中能看到,如果政府想提高结婚、生育率,可以在家庭教育、家庭关系上着手,特别是对男性,让他们有更高意愿走入婚姻。”

耗时近 20 年的“台湾青少年成长历程计画”,是难得一见追踪期如此长的研究。不仅样本有不同年龄层可相互比较,更有家庭结构、就学历程、婚姻状态等数据,提供研究者挖掘各种研究议题。除了前述家庭经验的分析,计画中也有关于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分流与教育成就的分析讨论。

伊庆春表示,从这一份全面性的资料,体现出台湾家庭仍然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价值观与行为持续改变中。透过 TYP 计画,除了期盼更多后继研究者,看到台湾社会与欧美截然不同的轨迹,建构理论时考量文化规范的作用;同时,也提供大众对自己与下一代的成长样貌有更多理解。

推荐阅读:回家路上|真正爱父母,就把父母的课题还给他们

本文授权转载自研之有物,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原文详见:七年级生,你是如何“转大人”的?从家庭脉络看台湾青少年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