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吸收别人的负面能量的心理师,要怎么消化这些情绪,维持日常生活?

文|李炯德 临床心理师,FB 粉专《心理师的深夜学堂》共同经营

“我们下次见,掰掰。”常常会谈结束时,也是个案会冒出一些问题的时候,据我自己非官方的不正式统计,这时候我们会倚在门边,开启像这样的对话。

“你们要接收这么多负能量,应该很辛苦吧。每天要被这么多人倒垃圾,你们心情都不会受到影响,或是得到忧郁症吗?”个案往往会带着非常真诚且同理的关怀,关心我的状况。

推荐阅读:谘商心理师:垃圾需要分类,你听心事也该有所选择

起初被问到时,有时还真的会愣住,好像没有觉得很辛苦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也对于心理师在一般人眼里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而感到好奇。但后来仔细想想,的确感到有时候即使一天接了五、六个个案,除了身体的劳累外,心理并不会感到那么疲惫,可是有时就算一天只接一个,那天却觉得沈重的要命。

这样类似的问题被多问几次后,也开始仔细思考作为“心理师”这个角色,是怎么能够看起来可以比一般人多承接这么多的情绪,却不受到那么大的影响,而这之中是否又有一些可以用来帮助个案来调适情绪的部分。


图片|来源

其实心理师也是人,也有五颜六色,各种情绪感受

以前跟着精神科医生看诊时,曾听过他分享这样的故事:“我每天下班回到家,都很累不想说话,只想开着电视发呆。但妻子一天没见到我,会有很多事想跟我说,可是看我都没反应,就会很生气。骂我平常跟病人就很能讲,怎么一回到家就什么话都不说,我只好再默默的听她一直骂,就像平常看病人一样。”

当时虽然是当笑话在分享,我认为,却也反映出助人工作的几件事情。

  1. 涵容情绪的容器是会装满的,装满时不做整理,一样会满出来,或是只能硬塞。
  2. 在会谈室里,助人者也是会在与个案的互动中,出现有不同的感受、想法,或是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只是一般能分清楚哪些是个案的,哪些是与个案互动中引发的,哪些是自己的。
  3. 在会谈室外,助人者跟一般人一样,会因为亲人过世而难过,会因为主管机车而生气,会因为要上台演讲而焦虑等等,情绪强度也不一定就比较低,有时甚至更强。反而,当有情绪时,有时会有个声音跳出来说:“啊你不是心理师吗?怎么会(能)这样?”
  4. 助人者也不是所有负能量都能好好消化,有些跟个人重视或在意的议题比较相关时,也可能会被影响的一塌糊涂,只是心理师的训练可以让自己比较好的 hold 住,待其他适合的时候再来做处理。
  5. 当心理师的伴侣可能没有想像中那么好,你以为得到了一个免费谘询、听你说话的对象,但很可能他下班回家只想放空、给电视看。

同场加映:一个好的疗愈师,人生不太可能没有“坏掉”过

在《改变治疗师的人》里,有一位治疗师洛芙的故事,她在一开头就提到自己的情绪本身是较为丰沛的,所以往往在与个案的工作过程中,她的情绪反应有时反而比个案还大,个案都没哭,她却泪流满面,这也让她觉得很困窘、丢脸,认为自己这样可能并不适任当一位好的治疗师。

由此可知,心理师也是人,会有自己的情绪感受,会被不同的事情与议题促发,会有不同在意与重视的价值,当然,也会有忧郁、焦虑或其他负向感受的时候。

作为心理师,需要不断的自我觉察,梳理想法与感受,不断在不同状态间位移,思考与分析各种不同可能,增加自身弹性。


图片|来源

我在想,心理师这个生物能比一般人更可以承接情绪,可以消化更多更大的情绪,其实是透过“刻意练习”而来。就如同不同职业需要刻意练习不同方面的“肌肉”,心理师的工作需要大量练习调适情绪的肌肉,并且因为要帮助其他人来锻炼这方面的肌肉,还会去寻求各种有用的训练方法,也让心理师在这部分的肌肉,确实会长得比较发达。

换句话说,一般人在平时并不需要使用太大强度的情绪调适肌肉,当遭遇到特殊状况时,反而肌力就可能不堪负荷与使用,因而在面对生活中的负能量时,就有可能消化不良。但如果刻意练习这部分的肌力,心理也会更为强壮,一样可以更好的来面对与调适情绪。

推荐阅读:“疗伤没有特效药”给想修复自我的人:七个身心灵课程指南

在谘商开始产生帮助的过程里,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可以“更好的觉察”什么事情在影响自己,自己在意的是什么,以及产生什么状态,并发展出观察的自我。
  2. 觉察能带来自我的“位移”,亦即当我们能清楚看到自己发生什么事的时候,就代表自己不再深陷其中,这时我们就能跟情绪漩涡可以有一个较好的距离,不会再一直被影响。
  3. 位移出来看之后就有重新思考的余裕,可增加心理“弹性”,并发挥自己原先就有的能力帮助自己再次审视当下的状况,可能的选择也会变多,也比较有机会采取可符合自身所需的行动,而非受到情绪驱使的行为。
  4. 在觉察、思考、行动与感受的历程中,会不断的与自身的当下角色界限及个人价值观做相呼应的调整,然后形成新的模式与建构自我认同。

所以心理师能更快的调适情绪,我想可能是因为能够更好的让过强的情绪降温,觉察到自己正在发生什么事,有更多的选择跟可能方式来调整状态与解决问题,这也让心理师的情绪容积能不断的被处理,也可以持续的加大容量,就像是稳定的上健身房做重训,让肌耐力可以不断的增强。而每一个人也都可以办得到。

增加情绪调适的能力,可透过定时清理堆积物,以及加大涵容情绪的容量。

如同前面提到洛芙治疗萝莉塔的故事,她发现,“假如这和自己的问题与经验无关,而是因为同情对方的处境、感同深受”,那么表露内在感受、流泪哭泣,都是适当反应。坦诚表露情绪,不仅让萝莉塔的悲痛有效纾解,也改变了洛芙处事、生活的态度。

她这么说:“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何谓恰如其分的感受。我发挥同理心,为对方感到悲伤,却没把自己的问题牵扯进来。我找到全新的方式与病人互动,从那时起,我彻底改变了。每次面对病人时,都尽力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洛芙透过不断的自我觉察与整理,厘清自身的角色、价值观与界限,也看到什么是合适的,什么在过度影响自己。她找到看待自己情绪的方式与准则,知道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时候又可能是自己的议题在跑出来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就可以用他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调整与消化情绪,而对她来说,哭,就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方式。

因此,要锻炼情绪调适的能力,可以从几个面向来训练。

  1. 加大承接情绪的容器,可以透过运动、瑜伽、正念、放松训练、增加对情绪的认识等,都可以增加对情绪的接纳度。
  2. 发展能让自己较为愉悦或情绪较为舒缓的方式,这部分每个人各有不同,一个小诀窍是可以观察自己是偏向“视听嗅味触”哪一个感的人,像我自己是视觉型的人,书写就会是我习惯的抒发情绪方式,而有些人会藉由运动、听音乐、闻精油、捏陶等等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调适。
  3. 千万别忘了,情绪和缓后,思考也可以不那么僵化、有弹性,这时还是要回到当初让自己有情绪的“问题”上来解决,否则情绪还是会再次出现,因为它要来提醒我们,在意的事还在那,没有不见。也就是在容器里的堆积物还是得动手将它们清理掉。

最后,有时要自己做这些事未必那么容易,甚至可能会有盲点。这时有好的夥伴支持着自己一起做,有好的带领者可以指点与指引方向,都能让这一切事半功倍。

如果说心理师还有什么会跟一般人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大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师、督导或同侪,这些都让心理师去求助及调适变得更容易发生。而每个人也都可以发展出自己这样的人际支持团队,如果你还没有,不妨可以就从找一个适合你的心理师开始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的情绪肌肉都能越来越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