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或工作上认识的人,平常没什么联络,但为了不失礼貌久久得连络一次⋯⋯。这个动作,其实默默地消耗了你许多心力。

文|李维文

先为自己列一张“社交清单”

或许大家都曾为自己拟订过各种清单,但我发现很少有人会列一张社交清单,利用它来精简社交,提高效能。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清单思维,也不是所有人都擅长根据清单进行社交。于是,人们一边痛心疾首地反思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一边又束手无策,不懂得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应对。

在网路的推动下,通讯录、关系名册等,正藉助各种电子设备,史无前例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重新定义现代人的社交方式。过去,社交都是靠电话、聚会进行,现在只需要一支手机,足不出户就能在各种平台上展开社交活动。社交便捷的同时也产生新的问题:方式太杂且缺乏管理。这些方式把时间都零碎化了,使得我们没有清晰的社交思路。其实,列出一张社交清单,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延伸阅读:网路时代的“无痛社交”:什么时候开始,你不再与人真心四目相对?


图片|来源

1.建立人际档案

什么是人际档案?简单地说,就是“把联络人以归档的形式进行储存”。 首先加入的是我们的核心关系,包括父母、兄弟姊妹、伴侣及他们的近亲;其次是要好的朋友、同学、工作中的重要夥伴等。这两种关系在归档时的优先级别最高,应处于一个随时可以查阅的位置。

现在,你可以放下书,看看自己的“联络人库”,是不是正一团糟地望着你,希望你给它一个逻辑清晰的安排?可能我们的社交平台上有上百个好友,加上手机联络人,总数可谓庞大,但总感觉没什么价值,因为它们毫无逻辑地混在一起,既不利于查询,也不方便管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富有逻辑性的人际档案。

2. 整理你的人际关系

  1. 固定圈层。在核心圈层的周边,以及生活和工作中的普通朋友,他们于你而言,虽然没有家人和工作夥伴那么重要,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共同构成你社交圈中比较固定的板块,只能维护,不能整体“断舍离”。
  2. 临时圈层。因临时所需而结识的人,可以将其列入一份临时清单。他们可能是在社交场合偶遇的人,也可能是因工作需要而结识的人。这个圈层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性,就是短期内和我们有比较重要的来往,但暂时看不到有长远联络的必要。这些人应该放到临时圈层中,随时准备升级到上一个圈层或降入下一个圈层。
  3. “断舍离”圈层。随时准备删除的联络人,是人际档案最旁边的部分。这些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互相不能匹配,也无法让彼此受益,所以需要果断地把他们剔除。这个圈层应该是动态的。

3. 对人际关系进行分层管理

当今社会,认识多少人并不是社交成功的代名词,重要的是,你和多少人长期保持“高效能”的互动。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对自己的联络人进行分层管理。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关注度和视野也有一定的盲点。坦白说,我们掌控不了一切,哪怕仅仅是自己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多数人最擅长的,也不过是点对点地打理人际关系,做不到点对面,更难做到分层管理。

据我研究,一个人在朋友圈中,很难对五十个人保持同一种关注度,总会厚此薄彼。这是由人的注意力上限决定的。从现实的角度讲,每个人对我们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人重要,有的人次要;有的人和我们是血缘关系,有的人和我们是工作关系,因此需要对人际关系做好分类,然后依据不同层级的重要性分配精神和力气。


图片|来源

建立自律时钟,进行“渐进式”的社交减敏

对有社交焦虑或陷入无效社交困局的人,我会提出一个温和的建议:“你们不要关注社交,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然后加入有相同兴趣的圈子,去认识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人。认识了以后怎么办?给自己设定一个非功利的小目标,向他们学习,寻求能力上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这时,你就会变得自律。”

一个群体的自律,容易引燃个体内心奋斗的激情,进而生成强大的执行力,促使我们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渐进式”社交减敏是指什么呢?就是不要着急,要有耐心,给自己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将内心从浮躁功利、盲目无效的“过敏状态”中抽离出来。这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数月乃至数年的调整才能实现的。你要充满信心地告诉自己:“放心,我有的是时间,我可以慢慢来!”

这是因为建立自律时钟不能指望外力,没人能帮我们,只能靠自己。而且自我约束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需要在后天不断养成、巩固、提升。所以,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一切不必要的应酬说再见

加州分公司的项目总监莱基常说这样一句话:“家庭是远远大于工作的,更大于所有的应酬,我是指所有的。如果要我为拿下一个十万美元的专案,去吃顿饭而冷落家人,我是坚决不答应的。”

同场加映:“爸爸,你何时回家?”心理学:父亲的家庭参与,影响孩子成长

拒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以家庭为重——这是莱基的信条。一次我到加州分公司,请客户和公司的主要干部聚餐,地点选在郊区的一家餐厅。我去通知莱基时,他说:“老板,我要先向太太请示一下。”然后在我惊讶的眼神中,他非常自然地拿起电话,拨通了号码,对电话那头温柔地说:“亲爱的,今晚公司有个便餐,我向你请假,可以吗?”

他太太说:“少喝点酒,早点回家。”

“好好,知道了,我一定遵照你的指示。”

我后来会不定期地把这件事作为例子讲给别人听。莱基让我钦佩,他不仅自律,而且严格执行,真正实现对于社交的精简。他还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假如今天不拒绝应酬邀约,明天应酬就会要了你的命。”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

今天有多少人的生活,正是毁在不必要的应酬上?

那么,哪些应酬是不必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推荐阅读:应酬、午休、硬要干杯!土耳其人眼中的台湾职场怪文化

  1. 对工作毫无实质性的帮助。如工作之余即兴而发的吃吃喝喝,不聊工作,纯粹玩。
  2. 了聚会而聚会。朋友之间过于频繁地聚餐,既无实际意义,又虚度时光。
  3. 预期收益很低的公关应酬。为了拿下某个专案,明知成功率很低却拚命周旋,这完全是拚机率的行销式应酬。

根据这三个标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 90% 的应酬,都是毫无价值的,也许藉助酒精的作用,让你一时觉得有用,但事后就会明白,这些投入收不到丝毫的回报。如果你把这当作社交,那你的社交只能在低效或无效中徘徊。远离这些应酬,社交才能简化,效能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