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不合,语言不通,餐桌上厨房,变成了冲突发生的场景⋯⋯。

笔者在五月于高雄的驳二正港小剧场,进行疫情期间难得冲出封锁线的现场演出,也是今年高雄“春天艺术节”唯一场馆演出。首演当天,暴雨倾城,还是有大批观众前来,会后的分享更是振奋人心,演出多少现代家庭成员的心声。到底一出婆妈通俗剧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刻议题?婆媳的厨房大战,时至今日又是否有解套的新招?带您一一解析。


自左而右:叶振岗(罗永昌饰演)、林惠英(洪仙姿饰演)、叶东华(张汉轩饰演)、主持人(周韦廷饰演)。图片|作者提供

故事从一场母亲表扬大会开始,受奖的妇女林惠英来自闽南村,嫁进客家庄后有许多的不适应,二子年幼,老公便撒手人寰,剩下的岁月便是孤儿寡母为了在父亲走后坚强存活,而努力向上的故事。直接跳到故事的当下,两个个性迥异的孩子都学业优异、事业有成,比较特别的是位常到叶家的小叔,是惠英先夫的亲弟弟,喜爱插科打诨,实则是维系这个家庭的重要人物。

饭桌下暗潮汹涌的文化冲击

故事的主人翁——客家婆婆林惠英与从广东嫁到台湾的外籍配偶苏香媚,在餐桌的口味上争执不下,于是在叔叔的献策下,展开了一场婆媳厨艺大赛,藉由学习对方的家乡菜,将“婆媳”这样有辈分区别,上下之分的位阶,移转成公平的比赛,让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想支持哪一种口味。在教授料理的过程,不只过招厨艺,她们还各自用了广东话跟客家话来教做菜,让“口味”与“语言”这两样都来自“嘴”的艺术,有了一致性(因为环境不同,造就语言不同,于是口味不同,语言有多听不懂,文化就有多大的距离)。

婆媳其实都是女儿

这场比赛看似哗众取宠,实则在藉由这个教授家乡菜的任务,让“婆媳”的继承关系、压迫关系,进入到两个“女儿”的平等关系,她们因着菜,看见彼此心中记忆的童年,她们都是母亲以食物喂养长大的,令人心疼的女儿。此过程也打破了婆婆心中执着的想法:“若是过世的先生回来,一桌都是他不熟习的菜,吃不惯怎么办?”“若是我死了,口味没有人继承,将来儿子孙子要去哪里吃到妈妈的味道?”婆媳的口味之争,在此暂时落幕。


婆媳上演料理东西军,请现场的观众来选择她们今晚想要吃什么。现场的料理过程及食材都是货真价实。图片|作者提供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成天在厨房饭桌打转的传统女性林惠英,在先生过世后,以延续叶家(客家)作为她毕生的职志。来自闽南家庭的她,当年的媳妇之道,就是把夫家的口味学起来,冠夫姓,在丈夫死后贞孝节烈的把小孩带大,甚至在得到母亲楷模后,都还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会对不起叶家的列祖列宗。

而就是因为怀着“不能让孩子被笑是没老爸就没家教”的内在誓言,林惠英倾尽全力扶养孩子,为了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几乎没有自己的人生。挖出老本投资孩子,小儿子甚至念到耶鲁大学的双硕士学位,却也埋下兄弟之间心结的导火线。大儿子认份的照顾家庭,甚至把太太从广东只身带回台湾,就为了陪伴孤独的母亲,也为了赚钱供家用、供弟弟的留学生活费。工作之余,还要夹在妈妈跟太太的矛盾里,像所有夹心饼干的男性一样,他也不知该如何取舍。到底该体谅丧夫后舍己为儿的母亲,还是为了他而离开所有家人与家乡的太太。

家人心中隐藏深不可测的距离

婆媳和好后,兄弟的战争接着上演,留学多年终于回国的小儿子,带着美国认识的 ABC 女友回家吃饭,所有母亲与大嫂的殷勤,却成为文化冲击下的高墙,阻隔了小儿子返家的道路。母亲无法测量,这个从小为了不想让母亲担心而被迫优秀的小儿子,到底心中藏了多少祕密?而彼此的距离又到底有多远?她不明白,为何孩子回国之后不再说客家话,也不喜欢吃客家菜,她感受不到小儿子的优秀背后,是多少孤独与伪装堆砌而成,她不知道原来小儿子有多想摆脱自己的出身,她更不知道自己的爱到底哪里错了?

推荐阅读:防疫电影院|《阳光普照》:做自己的太阳,才能成为别人的光


右二为饰演广东媳妇苏湘妹的李易璇、左二为饰演叶绍华的林谦信。图片|作者提供

于是,一个完整的家的平台,开始四分五裂,所有的成员,像是孤岛一样的漂浮在这个家的裂缝之中。妈妈一直期待的阖家团圆,是隐藏了多少的差异性所制造出来的假象,却在小儿子的女友受不了食物味道呕吐,也忍不了家庭冲突爆发后拂袖而去,白热化了彼此的矛盾。

用母语述说原来的自己

在独白之中,各个家人陈述了自己在担任家庭身份时内心的苦闷,因着血缘,因着排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身不由己,背负着摆脱不掉因“爱”而产生的重量。他们各自用着客语、福佬话、广东话,以最亲近自己的“母语”,去表达那个最没有掩饰的自己。看似大一统的官方语言“华语”,反而成为掩饰个人原貌的最大公约数——为了沟通,我们说华语;为了和谐,我们吃同样的口味;为了不让最珍爱的家人失望,我们隐藏最真实的感受。

延伸阅读:学会第二第三外语却忘了母语:说台语不需要遮羞

却也因为如此,在长年无法做自己的压抑下,这个家庭的美好假象,终于彻底崩盘。因着有人不想再继续扮演下去,揭漏了内心的黑暗、愤怒、无助与恐惧后,他们又该如何接住彼此,维系自我与家庭的关系?


在虚拟的“国际妇女免劳动日”里,女性们找到安放自身的休憩片刻。图片|作者提供

心酸的家人如何重修旧好

故事的最后一景,我采用一种寓言式的欢快手法,让所有的家人换上平常不会穿的淡色服装,象征脱去所有家族赋予的身份。在一个假造的“国际妇女免劳动日”里,让来自美国、广东、闽南的女性们,不再烦恼要为家人煮什么口味的菜肴,也不用担心自己“媳妇”“母亲”“女友”“太太”的角色做的够不够好。放下劳务,安心地喝下午茶、擦护手霜、看照片聊过往。男士们则是穿上围裙,在厨房中东摸西凑,安排了三种汤头的宾士锅,将各自喜欢的口味放置其中。一个不存在的节日,让家中男女的角色调换了,上下两代的辈份放下了,文化的界线交融了,让和解的可能出现了。

这一餐饭,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豪华菜色,却有着尊重个人界线的小巧安排,让成员能在保有个人独特性跟自我的前提下,在这个家里共生共存。不执着于先来后到,不独尊一宗,以尊重为前提,开放的去接纳各自带来的文化。虽然看起来这个结局难以实现,却也是笔者对家庭框架下,独立、平等的想望。

虽然题材在表面上,是个婆媳与菜色的通俗故事,但底层想讨论的,却是个人与文化上的平等、独立。口味与语言是显像的载体,愿意互相学习,不以先来后到父权门户的思维快速下定义,称斤称两彼此在家中的重量,才能开启彼此的瞭解,肯定彼此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思乡的权力

媳妇其实就是一种“婚姻移民”,广东媳妇香媚的一番告白可以尽述。

“到了今天我才发现,原来,不是只有从外地嫁到台湾的媳妇会想家,原来一样住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她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乡愁。每一道家乡菜,都有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以此戏,献给所有离开自己家庭去成全彼此的新住民,以及每一个在家庭中为爱负重前行的你我。


幕前幕后的家人团聚,以上照片由制作人李道弘拍摄提供。图片|作者提供

后记:在排练中,演员各自要学广东话、客家话与英文,都不是自己原本就会的语言,要学到像样,要学到出现母语的自然反应,演员无不煞费苦心。却也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发现了每一种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是这样深,绝非一个“刻板印象”可以去定义一个民族的生成。菜色亦如是,人格亦如是,都像化石一样,经年累月的成形,不容他人以主场优势,轻易抹灭。

演出单位:表演家合作社

节目名称:媳妇的厨房守则

演出地点:高雄驳二正港小剧场

演出时间: 5/2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