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那样说,我就怎么做?要怎么教,才是最适合孩子的?社工师给焦虑父母的四个建议,也许,你本来就不必是最完美的爸妈。

文|胡聚名(心理卫生专科社工师)

我们处在一个教养焦虑的时代。

在进行家族治疗与亲职教育课程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照顾者,有些家长非常坚持自己成长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而坚信不移;有些家长依照专家的教养建议,照表操课,依然深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点上;也有一大部分的家长,会透过网路的社团组织,提出自己教养的疑问,希望获得网友的建议或是取暖;当然也有少数的家长认为教养无用论,连讨论都懒的讨论,相信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们都在这个全球教养焦虑的浪头上,寻找可以依靠的浮木,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就这样载浮载沉地教养着,然而反问自己是否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地声音,也似乎没有停止过。

如荣格共时性所喻,我遇到了“拚教养─全球化、亲职焦虑与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深有所感。作者蓝佩嘉教授深入田野访谈不同阶层的家庭,探讨在全球化的脉络影响之下,不同阶层的家庭的教养策略;以及对于益品与风险的看法,为了避免将阶级简化同质性群体。

本书援用布尔迪厄有关场域或社会空间的概念,透过资本条件与教养重视的益品,将现今台湾社会的教养模式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培养国际竞争力、培育阶级流动力、规划自然成长与顺其自然造化。(蓝佩嘉,2019)这让我想到在治疗室当中的家庭,所遇到了个别困境,当有了社会层次的理解之后,我更能够贴近每个家属的教养期待与结构困境。


图片|来源

作为精神科专科医院的社会工作师,日常的工作以社会融合促进与家族治疗为主。

重视病人生理、心理与社会的全人关怀,在精神医疗场域中,社会工作透过家族治疗,让个人的问题可以拉到系统的层次去观看,透过家族治疗理论的应用,让家人间能够在治疗是学习沟通,改善婚姻关系互动的品质,个别化亲职教养方式的寻找,以及增加家庭在面对危机的复元能力。希望透过社会工作独特的文化脉络、社会结构与个人内在的视角,协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相处策略与家庭韧力。

推荐阅读:家庭教养学:你如何管教孩子,他就会如何走入家庭

因此,在我实务工作的过程中,本书确实是很重要的提醒。并且若与本人的教养经验相互映照的话,更可以清楚的发现到,目前台湾每一个家庭,或多或少都处在一个集体教养焦虑的年代。网路上愈来愈多的教养专家所带来的效果,并没有办法减少教养过程中的不安与惶恐,反而是形塑了一种教养的话语霸权,让许多的家庭因为焦虑,就急切地去寻找解决之道;在搜寻引擎关键字与大数据的协助之下,我们找到了最符合自己情境的教养解答,就将之奉为圭臬、对号入座,但却忘了去评估我们与当事人是否处在同样的社会阶级?是否拥有相同的文化资本?

社会工作所价值中的家族治疗,在面对全球化、网路焦虑与社会不平等的三方影响之下,对于陷落在教养焦虑的家庭,有着更深的同理与不舍。因此总是希望在提供家族治疗的过程当中,努力着增加更多的有关社会结构、阶级与不平等的关怀,让教养历程可以发展出能够回归生活脉络,真正可以实践的教养策略;同时也可以协助家庭区辨哪些是教养过程中基本的任务?那些是过度焦虑的作为?让每个家庭可以珍视自己本身的教养资源,找到发展的可能,同时降低社会建构的焦虑对于自身教养作为的影响!

延伸阅读:阿德勒教养学:想改正孩子的坏习惯,不能只从批评开始

所以最后,结合我个人与实务上的经验与“拚教养”这本书的触发,给各位陷落在教养焦虑中的家长,一些小提醒,希望在教养的路上,携手互助向前:

1.你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因此在面对亲职教养议题时,请先好好关心一下你自己的状态。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你不知道该如何教养,只是被眼前的身心状态所限制住了,正向的能力无法发挥。

2.我们都有自己成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学习到的教养技巧,通常都是我们自己被照顾的经验。因此在进行教养工作之前,请先温柔的碰触自己的经验,与这些回忆对话,听听她想要跟你说些什么。

3.教养专家的建议,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个别状况,因此千万不要急着当成教条贸然使用。可以当成参考意见,然后尝试与一些信赖的人讨论,你会发展出来属于你自己特色且真正可以实践的教养模式。(当然不违法是最基本的底线喔!)

4.不平等的童年,普遍且真实的存在于台湾的社会,过度强调竞争或是阶级翻转,对我们而言其实是在复制焦虑,或是复制不平等的现况。所以与其追求让自己孩子变的超凡卓越,也可以分一些心思在如何分享,将资源分享出去,让每个人都可以共好,教育与学习才会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不会来自于击倒别人,而在于拥抱彼此,而当我们学会跳开被压迫者的思维,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够真正的从受压迫的位置解放。

最后,我想要从教养的单一视角稍微拉远一些些,在教养的过程总是双向度(甚至多向度)的。所以一定也包含着孩子的视角,我自己的体会是在教养的日常里,我与孩子都会经历快乐、难过、生气、委屈、疯狂、感动、失望、同理等各种情绪调和而成的一杯名叫教养的咖啡。

每一种咖啡理应值得欣赏,每个人偏爱的咖啡风味本来也就大不相同,但我努力实践的是,在每次的亲子互动过程让孩子感受到非占有的关爱,以及试着用是父母也是同伴的概念,真心的与孩子一起走一段人生的路。我想如果是同伴的话,我也更有机会,好好地、温柔地与我的焦虑对话。

猜你想看:教养的秘密:最难教的孩子,其实个性跟你最像